连苑
摘 要: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人才素质和教育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调“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健康的发展。现在对于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具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是指具备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意志、行为适度、统一的人格、和谐的人际与社会关系、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和行为等,这是优质人才的必备条件。特别是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心理素质和兴趣爱好发展的重要时期,引导好学生如果健康快乐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美育;关爱;成长
小学低年段是各科知识启蒙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是学生心理逐渐健全、习惯基本养成的时期,因此如何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显得尤其重要。美术教育虽然不是主课,但是大部分学生都非常喜欢,因为他们对美术的兴趣来自把美术课当成一种游戏,因此我想充分利用美术课来改变问题学生的心理,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天赋,了解其心理发展过程,逐渐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他们今后的学习道路做好铺垫。因此,我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在本学校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民工子弟,他们极其缺乏父母的关爱,缺乏家庭教育,因此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美术基础比较薄弱,但是他们对美术普遍都有浓厚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喜欢上美术课,因此我们要抓住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善于引导和指导,使这一部分学生提高对美术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发展,增强他们对各科目的兴趣,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关爱能让学生打开心扉找到自我,有了追求,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这部分学生太需要教师关爱,而平时因为文化课老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在课堂上必须有比较严谨的课堂纪律,学生要认真听讲,这样做到尽量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会忽略学生心理问题,不知道在平静的外表下他们的内心发展是否健康,就算知道情况,又因为他们课后还要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而没有太多精力去引导个别学生,我想美术课可以弥补。下面是我对学生调查的案例之一:
第一阶段:封闭自己
我所任教的103班里有一个学生,美术课上他从来不画画,一到上课他不是趴在课桌上睡觉就是发呆,眼神里却总是流露着淡淡的忧伤,在课外他也从来不和其他同学交流,总是孤僻地坐在一个小角落里,因此显得与其他同学格格不入,每次考试试卷全是白卷,甚是洒脱。从他班主任那里了解到,他是一位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小孩,从小就没有妈妈,爸爸根本不管他,有比较严重的自闭症,无法和其他人正常交流,他无法从学习中得到快乐,也无法从与同学相处中得到满足和幸福,他太缺少关爱了。
第二阶段:找到打开心扉的一扇门
从那以后,我建议班主任让他坐在第一桌,上美术课的时候我的目光经常会在他身上停留,我发现他的观察能力还是不错的,很快他就发现了我的关注,在接下来的美术课当中经常表扬他、鼓励他,慢慢地他有了改观,我还鼓励全班同学都要和他成为好朋友,他也慢慢培养起对美术的爱好,经常一节课下来也能认真听讲了,学习态度是学生内心想法最直观的体现,这一阶段我发现他愿意打开心扉并融入课堂中,他的眼神从暗淡迷茫变成了好奇积极,我继续鼓励支持他,经常在课上让他向全班同学展示出自己的画,从班里同学的一次次赞美中一点点打开心扉和积累自信。
第三阶段:打开心扉,讓阳光照进心里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他从原来的怀疑试探期待的阶段过渡到肯定自信积极乐观的阶段。这一阶段他的笑容明显增多,更加自信开朗,在班级里和同学相处也更加融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了很大进步,甚至有些同学还把他当成自己的偶像来看待,觉得他是画画小能手,当他画完一幅漂亮的画,我让他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给予热烈掌声。
通过我一个多学期的观察,认识到了从小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重要,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在接下来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长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有效引导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足迹和内心发展,发挥美术课的特点,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相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以后的成长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09.
[2]佐藤学.教师的挑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5.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