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格
摘 要: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微课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了素质教育在开展中的一些局限性。如何在初中化学的课堂上,将微课授学的效果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是当下初中化学老师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内容。灵活的微课授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更为透彻的掌握,加深学习见解,提高学习质量,还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课;应用探究
将微课技术与初中化学内容相结合,一方面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保障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当然,在实际的应用中,老师也要有明确的认识,不是所有的化学教学内容都适合微课的教学手段,对于这一点,老师要有清晰的认识,对教学做出准确、清楚的规划。
一、利用微课创设出相关的教学情境
对于任何一门功课而言,兴趣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部分老师对化学教学产生了一些错误的看法,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堂不再具有期待感,甚至是厌烦化学这门科目。所以,针对这个问题,老師首先要改变学生对化学课堂的传统认识,结合实际的教材内容,创设出相关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他们的学习印象。
如,在学习“自然界中的水”这个章节的内容时,关于水分子的化学反应,老师在教授中,仅仅依靠口语的表达,是很难帮助学生对微粒的概念进行形象的了解的,这就阻碍了学生从微观角度掌握化学反应。所以老师不妨根据教学内容,引入微课的教学手段,可以先通过多媒体视频的观看,帮助学生认清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由分子破裂为原子,然后再由这些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同时,还可以在微课教学中插入动画演示的内容,帮助学生发现在电流下,一个水分子是怎样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又是怎样相互组合,形成氧气和氢气的。在微课技术的帮助下,即使是肉眼难以观察的分子、原子,也可以通过相关的视频演示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对微观的化学世界产生更为强烈的好奇心。
二、利用微课来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阶段,由于学生在之前并未接触过系统化的知识内容,所以他们对化学学习不免会有一些畏难情绪,这就需要老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引入相关的化学实验,来对学生的直观感受进行引导。但是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以及某些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为了实现实验教学的意义,不妨借助微课的内容,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还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
如,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个章节的内容时,其中在探究的环节中,需要利用赤磷来对空气的成分进行鉴定。根据化学反应我们可以得知,赤磷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五氧化二磷,这是一种酸性的氧化物,并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所以老师不妨利用微课的方式,提前录制相关的实验现象,或者是从网络上获取相关的实验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这样学生在了解相关实验现象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化学实验造成的危害。还有,在初中化学里,有些实验具备较为复杂的演示过程,很难在实验课堂上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如在对水进行蒸馏处理时,冷凝管和蒸馏瓶都不是必备的实验用具,老师在微课中引入相关的实验视频,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直观的了解与掌握。微课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视觉刺激,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后续的理解与记忆。
三、利用微课达到全面性的教学目标
无论在哪个阶段、哪个科目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存在差异,老师都无法予以回避。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的全面性,但是由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有限,无法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问题都予以解决,这就导致全面性教学无法顺利地开展。针对这个问题,利用微课教学的方法,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与记录,将相关的化学知识以“点”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针对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逐项进行回顾与总结,进而达到全面性的教学目标。
利用微课技术,老师可以搜集历年中考化学的考点、经典的化学题型以及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解析,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老师利用微课视频精练的特点,可以将每堂课的学习重点进行结构化的总结,帮助学生对那些细小的学习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学生还可以将自己在每堂课上的学习疑点上报给老师,让老师在微课制作中,对这些知识难点进行串联式的讲解,方便学生掌握。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老师不妨在班级内建立一个微信群,将每堂课总结出的微课视频上传到群文件中,让学生在课下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如果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也可以利用以往的微课记录,在课下进行多次学习,进而达到教学的全面性。
总而言之,在当下的初中化学课堂上,对于微课的教学手段,老师要持有开放的教学态度,掌握其具体的使用方法,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对一些过于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吴玟瑜.初探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6(23):60-61.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