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型高职院校环境文化景观模式研究

2017-07-01 10:44任得元陈祺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6期
关键词:生态工程景观设计高职院校

任得元+++陈祺

摘 要:高职院校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环境文化景观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形成正向价值观念。本文结合我院西、北校区环境文化规划改造建设,针对老校绿化现状因地制宜改造,明确以生态工程为主导,构筑文化、技术与景观各组成要素网络大格局,探索高职院校农林环境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力求从生态、文化与景观三方着力融合,形成各分院特色鲜明的环境文化景观模式,以为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林特色;生态工程;环境文化模式;景观设计

0 引言

以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目的之生态工程,除了通过大量的生态工程实验研究和在农林、环保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之外,在高职院校开设相关专业与课程也是一条重要途径[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生态环境为特色的二级分院,秉承“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全力打造以“和为生,行为态”为核心的生态文化理念[2];构筑为实现拥有美好生活梦想而不懈努力的专业体系,形成“碧水蓝天、森林花园、我的家”生态工程系列专业品牌:一是倾全力于赶走雾霾、重现蓝天、净化每一滴水,二是将保护森林、再造自然大氧吧视为己任,實现把地球变成大花园的梦想,三是引领聚焦,家才是真正放飞梦想的地方。高职教育表面看是传授专业知识、掌握技术方法,而其本质仍是以文化道,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生活和生存,亦即形成一种肯定世界和生命的态度。这就需要突破以稳定教学秩序为内核的传统教育观念,建立适合创新创业型人才生长的院校文化。即将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人文与技术教育成果,外化为行为文化及物质文化,内化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其中的环境文化是在现有绿色生态的基础上,将学校长年积累的文脉用视角、制度、行为和景观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而模式是借以组装和运行的蓝图,亦即各组成要素在整个系统网络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的格局。本文以我院西、北校区环境改造规划方案为例,旨在探讨生态工程型环境文化景观模式的有效途径。

1 外业调研:阅读场地文脉渊源

1.1 农业学校的“季节生产、能说会干”文脉特色

原陕西省农业学校创建于1934年,初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附设高级职业学校;虽历经三次迁出、合并与变更,但其培养宗旨始终未变。就是“养成能刻苦耐劳、有学识、有技能的中等农业人才,使能实际生产、指导经营,促进西北农业事业”;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分段讲授、单科独进、现场操作、观摩教学、田间会诊、边讲边做边讨论提高,生产劳动按“一条龙”安排;对学生质量,提出了政治上“红”、理论上“精”、生产上“熟”、工作上“能”、体格上“壮”的标准要求。并历来重视教学实验农场,紧密结合季节生产,保证实践教学顺应四时节气,形成“能说会干”的中专人才质量的固有特色。

1.2 林业学校的“理实结合、三一分段”文脉特色

原陕西省林业学校追溯其源,属1908年在西安创办的陕西省农业学堂;也历经三次迁出、变更和分出,1987年在杨凌新址恢复开学。曾有半工半读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一定的

实际生产技能,具体要求达到三级技工水平”,教学与生产劳动的比例为6:4。根据学科特点,试行“三一”分段制教学计划,最后一年下到林业基层单位参加一个周期的生产实践。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生产劳动四大环节,一般学生都能做到印证、巩固和加深理解已学的理论知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能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教师中有重视电化教学、技术推广和基地建设三大特色,并有长跑、爬山的职业习惯,具有经常性开展文体活动的优良传统。

1.3 合院后凸显“西理北文、通识教育”文脉特色

1999年9月由农林水三所中等专业学校合并上升为高职学院。历经合并建院转型、评估整改、示范建设和内涵发展,秉承“致用以学、行知并进”的校训,以服务三农、服务经济、教书育人为宗旨,已经和正在回归“成材不成器”的“通识教育”。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以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为载体,构建了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和生产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丰富了“平台+能力+岗位”和“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4]。在原有三大校区分布的基础上,按照功能划分重构“一馆四区九圈十三组群”文化型生态环境框架。其中,西校区以四个生态型工程分院专业背景为基础,集中展示我国农林牧药技术与文化内涵;北校区以三个文科分院为拓展背景,形成经贸、旅游和文理特色。

2 内业研讨:梳理改造规划理念

2.1 树立绿色理念,重构价值取向

随着国际经济的互联网与一体化,WTO规则逐渐推广,“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意识”等概念日渐深入人心。企业要根据循环经济要求,树立“绿色”理念,高职院校更要培养有绿色理念的技术与经营人员,否则将会影响企业和学校的持续发展与国际竞争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在于以文化生态重构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尤其以人文核心激发力和技术创新研发力为颈瓶和突破口。而具有技术发明创新能力的人,首先必须真正懂得实用有效而先进合理的技术、深入生产现场第一线,其次必须具有执着的个性创新能力和坚韧的创业能力,第三具有和谐的人格解决问题必须以人为本,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5]。

2.2 梳理经济文化,环境物化展示

文化是人类活动之后留在大地上的共同痕迹,是社会精英用其智慧观察、精彩文笔记录和爱好筛选,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能使大多数人幸福、快乐的符号集合。其中经济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院校发展最先进、最有用的深厚底蕴,不仅在人类生产行为和生活引领进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人们在创新创业、合作共赢、公平竞争等经济问题上的基本价值取向。唯有真正消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才能梳理形成个性创新意识、执着创业精神、诚实信用观念、合作共赢意识和合理发散思维。环境文化是院校理念文化的物化外在展示,通过实体环境与虚拟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融合的方式,将核心理念文化内涵融入总体规划建设中,将特色专业设置、个性文化活动等元素植入校园网络系统;以构建积极、健康、个性、和谐的人际关系,培育友好协作、共享共赢的教育团队为目标,开展和谐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形成相互促进的环境文化展示系统[6]。

2.3 掌握循环经济,构筑动态系统

面对环境污染、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能源、资源的急剧耗竭,西方发达国家在总结传统经济的种种弊端后,提出一种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全新的生态型经济。从生态学来看,其本质是要求运用宏观生态学规律而不是单纯的机械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从环境保护来看,是以物质与能量的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零污染、低排放;从资源再利用来看,是对资源及其废弃物,乃至对死亡产品遗体进行综合利用的一种再生产过程。根据负熵理论,高职院校文化也应该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吸收外界信息与能量的动态系统,时刻都在和外界进行MEI(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关联性、稳定性、整体性、开放性、协调性和动态性等多方面的特征,需要从文化本身的动态发展和积淀过程来进行统筹规划研究,以打破其僵硬结构和表面化的假象[7]。

2.4 凸显技术创新,人与环境互动

不管是贯彻绿色理念、渗透经济文化,还是循环经济的落地生根,需要经济、教育、社會、科技领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形成相互融合的支撑体系。对高职院校来讲,技术创新、人文向善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输入,没有和谐人格的掌控,就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的目标。这就需要开发建立包含环境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污染治理技术、资源化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8]。人与环境互动理论认为,学生尤其是新生,具有强烈的同一性和归属感,而这些往往来自于同伴群体和生活环境的相互影响。学生在尊重理解、友好合作、宽容互谅、温馨幸福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就能享受到一种自信和谐的精神享受,这种和谐气氛,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快乐、更好适应环境,并且有助于实现其个性创新和自我教育的目标[9]。

3 西校模式:生态技术工程链

3.1 生物工程分院:林间农作物种植试验+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传统与现代交融农业景观模式

位于乐农楼C座生物工程实训中心和生物技术实训中心之间,在充分利用原有大树的基础上,顺势分为南北两个景区:(1)生态农业是由根据一定需要加以选择的技术所组合而成的具有综合功能的技术总体,包括沼气发酵及综合利用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农业有机废料的综合利用技术,农用地膜的回收及加工利用技术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等[10]。(2)北部以五彩石子铺装为田园基调,以金木水火土排列的花坛群为构图中心,以五组环列景观柱和柱间的扇形耕作景墙为立面主景,以展现传统经典工艺流程和历史文化底蕴。(3)南部以螺旋型向心铺装广场为动态基调,在螺旋线上从外向里、渐次升高排列景观节气柱,顶上设置现代精细农业技术的核心节点,以生物分子螺旋结构景观为构图亮点,表现攀登生物科技的艰难历程。

3.2 动物工程分院:微地形草地+牛鸡猪鱼循环养殖+宠物诊治模式

位于西校区主大门南侧,在起伏有度的微地形上自然形成:(1)吸收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和中国传统农牧业的精华,组建成以畜牧养殖业为中心,动物、植物、微生物相匹配的复合畜牧生产体系。(2)在微地形草地上,设置一主两副三组生肖广场,以自然园路将三组广场自然串为一体,园路两边随机布局十二生肖雕塑景观,并以绿化进行烘托。(3)按拟人化的医疗服务标准建置现代豪华的宠物中心,一层为诊断与治疗中心,二层地面采用透明有机玻璃板,便于学生观看与学习,地下室用于储存器具、药品。(3)在物竟楼与青年公寓之间的空地,依托国槐大树之荫,种植耐阴花草,林荫下、花丛中,猪、鹿、鸡、兔成群散布其间,只供俯瞰。

3.3 药物工程分院:五行药圃+林果药材复合+养生保健模式

整体围绕U型布局的林和楼,原是西校区教职工养生、修心的清静之地,现是药工分院师生活动中心。(1)模拟林下药用植物野生培育类型,仅适合耐阴性药用植物,如天麻、五味子、刺五加、绞股蓝等,实现野生药材的批量生产[11]。(2)U型内部视角焦点:以悬壶济世为立意主题,利用原有升旗台改造,围绕旗杆设置9m高的葫芦雕塑,底部为阴阳太极图,四周为八卦绿雕衬托。(3)南北文化两翼:分别在林和楼南北对称设置两组养生文化长廊和景墙,通过五禽戏、八段锦,以求探讨养生健身之道。(4)五行药用花圃:按照《易经》中的五行方位进行分区布局,按照色彩与季节对应进行植物配置,形成一部立体的《本草纲目》[12]。(5)外围景观:以竹林、梅花和原有松柏构筑岁寒三友景观意境,铺设自然回环游步道,随机设置“琴棋书画、诗酒剑茶”八艺景观,外围片状点缀花卉,满足师生的游览、养生、休息和保健需求。

3.4 生态环境工程分院:林带与树阵+沙盘庭院+生态艺术景观模式

包括三部分用地,一是乐农楼A座园林与环艺实训中心的南侧,为规整的矩形用地;二是青年公寓西侧;三是物竟楼周围。(1)农村庭院既是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农民生活堡垒,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栖息地”,采用沙盘模型分别展示。(2)以常绿的麦冬草坪为基调,以乐农楼南侧的彩绘水景立面为背景(如同天外来水,一泻千里),以挡土墙式的假山为楼基边界景观;以双色八卦广场为平面构图中心,以自然流畅的双色园路与园桥为纽带;以三色花卉从瓦罐如泄千里(花溪)、自然飘舞为园路的伴生飘带;以双色绿篱镶边,再配置双色园椅、园灯,为学生提供一处学习交流的休闲活动之地。(3)将青年公寓西侧做成“天圆地方雕塑艺术广场”。双色铺装广场自然划分为天圆地方景观;广场四角扇形以低矮花灌木丛植成辅景,并以春、夏、秋、冬四季代表性树种为主景;沿内圆弧线分四组摆布十二组雕塑景观柱,为师生优秀作品。(4)物竟楼北秦岭道两侧的14株大雪松构成天然树廊,鸣声婉转动听。顺势设置为鸟文化长廊,成为别具一格的“空中鸟类花园”。

4 北校模式:文化经济工程链

4.1 旅游与管理分院:微缩景观+实战旅游+文化创新模式

在连体行知楼南北两侧因地制宜部署微缩景观,分为四个功能区。(1)西南侧三秦文化展示区:在樱花树阵中构筑三色植物拼图(陕西版图)主景,随机点缀陕西经典微缩景观,以花坛群组错落布置地被、花卉和灌木三个植物层次,展示三秦文化符号景观魅力。(2)东南侧旅游文化休闲区:利用起伏有致的L型微地形,以园路、台阶和汀步为框架,以“三秦明珠”表征雕塑为构图重心,周围自然布置陕西代表性微缩景观,并辅以低矮型花灌木相得益彰。(3)两楼间拟态生境俯瞰区:把连体楼之间的天桥作为观赏点,在楼基周围草坪上,以自然流畅的花卉与沙砾形成旱溪景观,并尽可能设置水体类名胜微缩景观。(4)楼北部错落回环观赏区:利用楼北起伏坡面,构筑五级色带飘舞景观,随行就势设置山体类名胜微缩景观。(5)建设精品景区是发展保证,包括管理者的理念、专家组的意见、游客群的心愿和外地的成功经验,最终的评判者是游客;坚持不断创新是依附灵魂,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超前意识的展示,更是一种新思维冲破因循守旧的释放[13]。

4.2 经济与贸易分院:植物立体群落+儒商文化+互联网平台经贸模式

充分利用原有道路系统、景观框架和大树资源,(1)善念如桥彩虹渡:在致用楼南面两侧的对称式矩形绿地,分别以仁义礼和忠孝勇五楞景观柱为构图中心,以环绕景观柱的五彩连环桥为空中主景,以三色模纹拼图为辅景,形成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坚守儒商文化的传统主题。(2)商场穿越贵力行:利用原学生食堂操作间改造而成的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秉承“高素质、强技能、锻炼我、服务您”的经营宗旨,采用“专职店长外聘、学生竞聘上岗、经营实战轮训、课程实习嵌入”的服务模式。强化学生门店综合管理能力、零售岗位管理能力和营业销售技巧,为学生就业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3)“互联网+农业”平台不仅在于它为农村提供了销售途径,而且它已经深入到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从绿色生产,到有机加工,再到安全销售,互联网都可为其保驾护航[14]。

4.3 文理分院:中华文化符号+未来城市畅想+文理假山景观模式

在致用楼南侧东西两面,东面为原气象观测场,西面为假山树林与园亭。(1)城市的未来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它是在高度人工干预以后,必然越来越向自然生态景观靠拢。只能立足于在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精华的前提下,坚守“天人合一”思想,以阴阳理论解决事物之间的互补与平衡,以“三才”、“四方”、“五行”等理论和方法通盘构建系统论,有选择地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技术,用智慧的双手构建中华民族复兴的未来城市生态系统。(2)未来城市民族梦:在原气象观测场,采用群置石阵的方式,结合浮雕、线刻、题字、象形等形式,展示学生畅想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并交叉点缀汉语、长城、孔子、道教、丝绸、瓷器、功夫、针灸以及中国烹饪等中国元素符号。(3)修为登山在积累:对现有两组自然回环的土假山、较为稠密的树林与园亭进行改造与翻新,设置三个入口,并以曲折蜿蜒的台阶蹬道通向六角亭,并重新命名为“文理亭”,内部彩绘中华经典故事传奇。坡面置石题刻,构筑文理贯通主题意境。

5 结论

生态工程型高职院校环境文化景观,通过我院西、北校区规划改造实例研究,总结成功模式在于:一是从时空角度看,绿色生态系统是环境基础,先为师生提供以生命健康、身心舒畅为本的软质环境。二是从历史角度看,科技与人文并驾齐驱是环境轴心,从制度、行为、视角和环境四方面构成科技与人文气息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师生自然浸润其中,身心受到感染和熏陶,为学生的创新就业积蓄经久的精神营养和激情动力。三从多元文化的复杂冲突来看,校企文化兼容是建设重点,本着重德修心与融合乃大的理念,自然接受外部文化的冲击,并根据本校实情和学生的特质来有选择地吸收与消化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文化,以景观形式引导展现,避免价值观的迷失[15]。四从学生参与来看,让学习者与职业者双重属性自然融合,尊重学生自主权利意识和合理的权利要求,构建学生权利文化、参与文化,以实现学生个性的特色发展[16]。五从发展趋势看,结合分院自身实际,将各专业经典技术模式与人文经典理念,在绿色生态环境中,以景观的方式艺术性表达出来。总之,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它是人类为谋求“天人合一”的一种思想观念,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17]。生即生机和谐,态即向善行动。而看似简单的生态文化景观建设,从生态工程的宏观角度出发,要形成各组成要素相互关联的大格局,特别是要承载办学核心理念、技术专业内涵和人文艺术经典,就需要管理者、设计者和使用者共同深入思考,也能做出精彩的大文章。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编号:SLTG[2016]14号)。

参考文献

[1] 云正明等著.生态工程[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8:1-10,182,217,235,249,261,264.

[2] 席东梅.和为生 行为态--江西环院倾力打造最美校园全面建设生态高职[J].中国职业技术

教育,2013(16综合):42-49.

[3] 徐辉.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建构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理论):82-86.

[4] 编委会编.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校史[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8:3,6,15,24,120,126-

128,141,143,237,238.

[5] 侯长林.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34-37.

[6] 赵明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理论支撑与文化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创

新[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9-52.

[7] 楚金华,刘兴民,杨雪.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概念模型研究[J].职教论坛,2011(33):4-9.

[8] 肖华茂著.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

社,2013.1:1,2,23,28,47,64,65.

[9] 罗锋.人与环境互动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环境与学生发展[J].鸡西大学学报,2013(5):3-5.

[10] 卞有生,張凤廷著.中国农业生态工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8:64-90.

[11] 李文华等编著.生态农业的技术与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196-197,236-239,209-218.

[12] 李勇,秦华,姜宗香,刘风华.传统中医药文化在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植

物景观设计为例[J].现代园林,2010(12):50-54.

[13] 许长仁著.实战旅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9:1,48,63,79,95.

[14] 裴小军著.互联网+农业:打造全新的农业生态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10:前言1-4.

[15] 梁伟东.高职教育制度生态环境的缺陷及优化创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12):9-11.

[16]吴炜炜.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基于高职办学新特征的视角[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

大学学报,2015(3):7-10,19.

[17] 林涛,赖浩明.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6(23):42-44.

猜你喜欢
生态工程景观设计高职院校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浅析生态材料在河道生态工程治理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