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巧虹
摘 要:初中学生对英语词汇理解记忆的效果决定了英语学习成效,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坚持决定了英语词汇记忆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帮助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坚持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对词汇理解记忆的能力,是英语教学中所提倡得学法指导所必须的。
关键词:运用探索;理解性策略;教学效益;初中英语
《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革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改变对词汇教学的传统接受方法,提高教学效益。作为语言学科的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对词汇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学生的词汇量越多英语程度就越高,对英语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就越强;在听、说、读、译等英语学习技能的基本能力就越强。
那么,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词汇记忆的能力,讲究方法成了我们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的关键。
笔者根据实际的教学实践与指导学生所取得的成效经验出发,本文从问题分析入手,探究对学生进行词汇理解记忆的策略。与专家同行商榷。
一、从学生的记忆方法缺失入手寻找对策
从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学英语的过程中,都存在对英语单词、词汇记忆的方法偏差,致使对词汇记忆缺失长期的有效性。
一是缺乏内在规律性的强记忆而失效。很多学生往往采用勉强进行记忆英语词汇或者单词,这种方法忽略了单词内在的特征,生吞硬肯地脱离了具体的语境进行记忆,没能遵循记忆的科学规律;这种方法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的短暂效率。导致相反的效果是坚持学习下去既挫伤了自己对学习英语的热情,又打击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是没有目的性的无意义记忆而失效。若对记忆的材料有无明确的目的,将直接影响着记忆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需要记忆的词汇脱离了句子与课文,作为单独的进行孤立地读、译、背词汇表。像和尚念经似的反反复复读着某个单词,虽然总算能够记牢了一部分单词,但需要听写或做练习的时候,面对词组却是一片空白怎么也回想不起来。这种脱离上下文而“念经式”记忆是无长期性效果可言的。
三是痛苦的无声记忆而失效。现在学生心理素质又差或者学习习惯不良,英语底子薄弱,甚至还存在自卑心理,读英语总是羞于启齿,结果就只能凭印象辨认英语,而不会说英语了。
就上述三种记忆英語的失效原因分析,那么针对如此穷境进行英语教学,逐步消除这些缺失,教给学生怎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选用适用于自己的记忆单词的方法呢?
需要从不同的侧面解析了词汇的学习和记忆;教会学生记忆词汇的方法策略,提高课堂效率,将有助于培养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笔者针对上述原因,从学习的策略入手进行探索提高有效性。
二、从有效记忆策略入手讲究教学对策,提高效益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记忆大量的词汇。但是许多学生因各种条件限制只会进行重复练习,增加词汇重现的频率。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记忆理论,引导学生学习和记忆。
(一)从记忆失效原因分析入手,纠正记忆策略提高效益
有意识记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按照一定识记意图和任务,并经过一定努力,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所进行的识记,通过有意识记可以有效地获得系统而又完整的科学知识。
1、加强有意记忆提高有效性
对记忆材料的有无明确目的,直接影响记忆效果。学习英语首先是单词记忆,主要运用是有意记忆。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首先引导学生知道学习重点,指导他们在每节课都需找出重点单词、重点句型、重点段落,并有目的、有意地反复学习,加强记忆。
2、强化理解记忆提高有效性
教学实践证明,在学习任务中如果运用理解记忆的方法去识记学习材料,其效果是记得快,而且准确和牢固。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内容结构进行有意的理解记忆。这样,被记忆的材料就不易遗忘、更牢固。
3、拒绝遗忘失误提高效益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记忆某些单词或上完英语课之后,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自觉及时复习。进行阶段性地及时复习,可以自己制定:在一两天之内自己复习一次,隔一段时间自我检测一次;间隔时间隔三差五先密后疏。这样,记忆的效果就会比较明显。
(二)综合运用记忆策略提高效益
学法指导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思想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记忆策略,必须教会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
1、运用规则性理解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效益
利用字母和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从掌握单词词汇的拼写形式入手理解。注重音和形的统一与结合是教师在词汇教学中需要给予学生的指导,要让学生指导如何把一定的音同可能对应的形联系起来,把一定的形同可能对应的一定的音联系起来,通过音形联系策略反复练习,在大脑中建立起同类词的音、形联系模式。
如,让学生把长元音[i:]和she,see,sea,piece等单词中的元音字母及元音字母组合的形联系起来。如:horse,house; sheep,ship; shirt,skirt等。有时用顺口溜巧记oo发短音的单词,如“好脚站在木头上,遇到K发短音”(good,foot,stood,wood,book,cook...)。按拼法归类,如:play,pay,lay,delay,gray,hay,gay,away,way,say等。英语单词大部分是符合读音规则的,对于很长的单词要求按音节加以划分来记忆。
2、强化理解性记忆帮助学生从词义相关规则入手,提高效益
指导学生把所学过的相关词汇进行系统归纳整理,牢固地掌握运用。指导学生按读音、构词、习惯用法、语法特点以及同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一起串联起来,按照一定的相关规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整理,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建立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场”。
比如:
1)利用同根词。如教过use后,经过构词分析,学生就可以推测出useful, useless,user 的词义。教师可以说:“useful”comes from “use”.It means “of use”.“Useless”comes from“use”,too.It means“of no use”or“not useful”.
2)利用分析前缀的方法。如教retell,rewrite,学生已掌握了tell,write,要向他们解释前缀re—的含义是“again”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推测出retell,rewrite的意思。教师可以说:“Retell”comes from “tell”.“Retell”means“to tell again.”加前缀 dis-,in-,ir-,mis-,un-,im-,表示否定意义。如:un-unable,unimportant,un fortunate,undr ess,unfit,unhappy,unknown,unfair,uninformed等;in-inability, incorrect,injustice,incomplete,invisible等。
3)利用分析后缀的方法。如在学过China,Japan的基础上,指出后缀—ese的含义,学生很容易推测出Chinese,Japanese的意思。.加后缀-ese,-or,-er,-ian,-ist,-eer等表示人和物。如:thinker,writer,speaker,actor,inventor,s ailor,Chinese,Japanese,Portuguese等。
加后缀-ful,-less,-able,-ive,-ion,-ish,-ous,-ic,-al,-y,-ant, -ary等构成形容词。如:careful,useful,helpful,beauiful,grateful,faithful,cheerful,funny,snowy,rai ny,windy,cloudy,dirty,starry等。
3、利用具体情景增进理解记忆,提高情境性理解策略效益
在帮助学生理解性记忆时,词汇教学不能让学生脱离句和文、孤立地读、译、背词汇表。根据课文内容的具体情景指的是:生活情景、模拟情景、表演情景、直观教具情景、想象情景。例如:
1)课文情境法
结合具体情景中讲解新单词,讲解尽量用英语,培养直接用英语思维,力求生动形象。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克服学生孤立记单词容易遗忘的缺陷,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并且学会在交际中灵活运用词汇。
2)模拟情境法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歌曲、谚语、成语、格言、绕口令、习语、说唱、诗歌、笑话、谜语情境模拟等辅助词汇教学。如果经常用一种方法教学词汇,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为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经常变化词汇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新鲜感,培养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要多留心一些有趣的句子,多反思一些词汇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备课时多动脑筋,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还可以运用特殊句子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印象;出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来引出词汇。总之,积极创建情境,适时、适当地模擬情境运用辅助活动形式等可以活跃气氛,产生寓教于乐的效果,有助于记忆单词.
要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学会勤于思考,学会教学的积极创新。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关系到英语学习的成效,提高词汇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水平,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有趣、有意义的策略和方法。教学的策略和方法都必须考虑教与学的有效性。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要重视词汇教学的方法策略,注意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
要不断地根据学情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学会独立解析、扩展词汇的能力,为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王文斌.英语词汇语义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张东粉.浅谈中学英语词汇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