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梅(福建教育学院图书资料与网络管理中心,福建福州 350001)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信息素养研究(2006-2015)
张晓梅
(福建教育学院图书资料与网络管理中心,福建福州 350001)
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2006-2015年核心期刊刊载的主题为“信息素养”的1453篇论文为研究样本,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进行简要的统计与分析,同时借助CiteSpaceIII可视化软件从整体上展示该领域的学科跨度、研究力量、内容结构与前沿热点等发展态势,从而窥探我国信息素养领域研究的全貌。
信息素养;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1974年,美国时任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G.Zurkowski首次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对信息素养提出定义,信息素养是指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行之有效地利用所需信息的素质和能力[1]。随着信息素养涉及面越来越广,含义不断深化。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目前最权威的是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2015年1月6日通过的《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中所提出的:信息素养是包含反映发现信息、理解信息生产和价值、使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和参与社群学习的综合能力的集合[2]。
2016年6月3日,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在北京共同发布了《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提出信息素养是未来公民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已深入到人的整体素养这层面,它是人类能力的核心要素。不论在哪个领域,熟练掌握某种技能的人都会拥有很多的机会,但是重要的技能还是注重、培养和拓展信息素养[3]。
1.1 数据来源
根据布拉德福文献离散规律,核心区信息密度最高,任一学科领域中关键性文献大多集中发表在核心区。因此,我们只要对核心期刊刊发的信息素养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研究、分析,就能行之有效地窥探我国信息素养研究的全貌。鉴于CNKI数据库收录范围的全面性及数据库更新的及时性,本文特选取CNKI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本文研究文献来源,确定检索式为“主题为信息素养,发表时间为2006年到2015年,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并将匹配设定为精确以提高检准率,检索共得1466条结果,同时剔除相关度不大的非原发性论文,经过整理所得有效论文共1453篇。本文以这1453篇论文作为研究样本,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进行简要的统计与分析,同时借助CiteSpaceIII可视化软件从整体上展示该领域的学科跨度、研究力量、内容结构与前沿热点等发展态势[4]。
1.2 可视化软件
CiteSpaceIII是基于Java语言编写的一款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由美国费城德雷克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博士研发。该软件综合利用统计学、应用数学和图形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和图形绘制等流程,从多元化的、时间轴式的、动态变化的视角进行计量分析。不仅可以展示知识在空间上的静态结构关系,还可体现知识在时间上的动态发展规律[5]。
2.1 我国信息素养研究论文发表总量及产出模式分析
发文数量的时间分布可以直观呈现该研究领域在不同时间段的研究冷热程度。运行CiteSpaceIII,转换CNKI下载的Refworks格式的引文数据,经过CiteSpace转化后得到按年度分的一个个单独文档。对这些年度文档进行统计得出,2006-2015年核心刊物刊发信息素养主题发文量如图1所示。总体来说,与其他领域的发文量相比,我国信息素养领域需要继续探索与研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2006-2015年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的发文数量不稳定,但总体处于均衡发展状态。2009-2013年论文的数量逐年变化不是非常大,可以认为进入平稳发展的时期。2014-2015年论文数量激增。信息素养领域的发展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随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印发,未来也许孕育着新的突破性进展。
图1 2006-2015年间发表的论文篇数
2.2 期刊分布情况分析
通过Excel统计分析,刊发信息素养领域论文的核心刊物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深入社会的各个学科领域,包括图书情报学、教育学、医学、艺术、传播学、档案学、管理学、心理学、农学、经济学等等。此外,部分大学学报也给予一定的关注。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06-2015年我国信息素养领域发表期刊分布情况统计表
如表1所示,图书情报类期刊发文量最多,其次是教育类期刊,二者发文量占发文总量的81.28%,构成了我国信息素养领域论文的主阵地。与图书情报类和教育类期刊相比,大学学报和其他种类期刊发文较低,对信息素养领域的关注度有待提高。
2.3 我国信息素养研究力量情况分析
2.3.1 我国信息素养研究作者合著率
利用Excel,对2006-2015年间1453篇论文合著率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2006-2015年信息素养领域核心论文合著率从2006年的30.65%到2015年的58.06%,增长速度令人惊叹。说明在此期间,信息素养领域研究人员共同研究意识不断加强,合作不断深化,不断出现新高峰,合作研究也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表2 2006-2015年度论文合著率
2.3.2 我国信息素养研究高产作者知识图谱
通过研究刊发论文作者分布趋势,可以确定该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和高影响力作者。时间切片选择2006-2015,选择一年为一个时间切片,网络节点选择Author,修正算法选择TOP5,运行CiteSpaceIII软件,然后选择聚类可视化,提取2006-2015年度信息素养领域每年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5位作者的作者共现分析知识图谱。发文数越多的作者在可视化知识图谱中显示的节点面积越大,如果两个作者节点间出现连线,代表这两作者间有过合作研究,节点间的连线越粗,说明两位作者研究领域的相关性越大,进行的合作研究的次数也越多[6]。如图2所示,(包括第一、第二作者在内)张晓娟、任树怀出现频次最高,其次是尹雪和周凤飞,少数学者如娜日、吴晓伟、吕继红和周凤飞、杨志刚、马新蕾、任静和汤罡辉、张红、倪莉等组建了学术共同体。
图2 我国信息素养研究高产作者的知识图谱
2.3.3 我国信息素养研究机构知识图谱
研究机构是指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任务的专门性组织机构。通过对2006-2015年信息素养领域核心期刊刊发论文研究机构的数据挖掘,可以获得该领域的领先机构,从而确定该领域研究的风向标,避免科研的盲目性。
运行CiteSpaceIII软件,时间切片选择2006-2015,选择一年为一个时间切片,选择网络节点为Institution,修正算法选择TOP5,经过调试,得到机构共现分析知识图谱(图3)。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信息素养领域研究机构分布情况,我们根据CiteSpaceIII分析的结果,统计出发文频次≥5篇的机构名称,并对研究机构地域分布进行统计(表3)。
图3 我国信息素养研究机构知识图谱
表3 我国信息素养领域重点研究机构与地域分布情况
图3中共有30个节点,一个节点代表一个研究机构。节点越大,研究机构发文频次越高。节点间有连线的话,表示机构间有合作关系。由图3、表3可见,高校是信息素养领域研究的主阵地,信息科技领域专家对信息素养领域的研究无特别偏好。目前信息素养领域重点研究机构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武汉大学,发文数42篇;第二梯队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发文数≥10篇;第三梯队天津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发文数≥5篇。发文≥5篇的所有机构的总发文量193篇,占信息素养领域总发文量的13.28%。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信息素养领域整体上处于高度离散状态。图3中节点间共1个连线数,研究机构基本处于孤立状态,说明我国从事信息素养领域研究的机构之间的交流或联系不是太紧密,合作度稍显不足。长此以往,无疑非常不利于信息素养的发展。如表3所示,我国信息素养领域的研究机构绝大多数集中在武汉、北京、上海、广州,发文数分别47篇、45篇、36篇、18篇,占总发文量的75.65%。西部机构基本没有,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制约。我国在信息素养领域方面东西部发展十分不均衡,武汉、北京、上海、广州为信息素养领域的科研产出强市。
2.4 我国信息素养研究内容主体与前沿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主要学术思想、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高度精炼概括,是一篇论文的精髓所在。对关键词进行分析,频次较高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主体,可以揭示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7]。
运行CiteSpaceIII软件统计2006-2015年核心期刊刊载论文关键词。为使前沿主题更加突出,时间切片选择2006-2015,选择一年为一个时间切片,网络节点选择关键词(Keyword),修正算法选择TOP20,得到前82个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结构图,选择聚类可视化,并通过适当调整节点,可得到2006-2015年信息素养研究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图4)。同时把CiteSpace软件运行的节点信息表复制造表,我们选取频次≥30的7个高频次关键词和前7个高中介中心度关键词单列出来(表4)。
图4 2006-2015年信息素养研究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
表4 2006-2015年信息素养研究高频次及高中心度关键词
研究热点时不仅要考虑高频次关键词,还要综合考虑高中介中心度关键词。在关键词高频共现图谱中,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值越高,其控制和引导作用就越强,受关注和探讨的程度也越高[8]。综合分析图4、表4可知,2006-2015年信息素养领域的热点关键词除信息素养外,还有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图书馆、信息技术等。信息素养教育当之无愧成为一个重要的热点研究领域。除此以外,从以上几个关键词我们可以探查出:第一,在信息素养教育领域,图书馆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当之无愧是开展相关研究的主力军,尤其是高校图书馆,这与高校图书馆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有很大的关系。第二,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逐步为信息素养的研究提供支撑。
在研究主体上,我们认为任树怀、尹雪和张晓娟为信息素养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引领了信息素养领域研究的前沿,其研究的关注点也代表了该领域的前沿。高校是我国信息素养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力量,每年为我国信息素养科研创造了巨大的知识财富和科研成果,他们是推动我国信息素养发展的发动机。这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科研人员数量增加和水平提升密不可分。西部机构基本没有,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制约。我国在信息素养领域方面东西部发展十分不均衡,武汉、北京、上海、广州为信息素养领域的科研产出强市。我国西部在信息素养领域方面相较比较薄弱,这和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信息素养领域科研机构合作度稍显不足,有待深入发展。当前,许多项目研究和课题越来越复杂化、交叉化、高深化各学科、跨行业人员可以取长补短,加强集体化和合作化,从而为信息素养领域更为广泛深入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
近年来,我国信息素养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从研究内容方面分析,目前我国信息素养相关研究主要为信息素养基本理论研究和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信息素养理论研究内容大多为重复性研究,比如介绍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和经验做法;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内容相对局限,大部分以高校文献检索课为主。从研究方法方面分析,目前我国信息素养研究大多是理论研究,有针对性地采用先进的科技方法及统计学方法去分析、处理的内容比较少,缺乏实证研究,应引起重视。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III可分析软件,对CNKI数据导出的数据只能进行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分析,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未来可以使用不同数据库或者借助其他可视化软件进行作者和期刊的共被引分析、文献耦合分析等,以期呈现不同的观点或结果。
[1]衣晓冰.近十年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现状分析——基于四类常用学术文献的统计分析[J].图书馆界,2016(2):54-59.
[2]黄如花,李白杨.数据素养教育: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6(1):21-29.
[3]Paul G.Zurkowski,Jeffrey V.Kelly,刘千卉,等.信息素养的历史与实践之旅[J].图书情报知识,2016(3):33-38.
[4]李昊青.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应急管理研究可视化分析(2010-2014)[J].现代情报,2016(1):160-165.
[5]潘晓洁.《卫生研究》文献信息可视化分析[J].卫生研究,2013(3):273-279.
[6]陈悦,陈超美.因温控键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52.
[7]孟小妹,崔紫方.我国国防科技管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新技术新工艺,2016(8):89-92.
[8]孙瑞英,王旭.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物联网研究现状分析[J].现代情报,2016(1):153-159.
2016-11-21
张晓梅(1982- ),女,馆员,从事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
G20
A
2095-7602(2017)06-01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