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孵化器可以使学生在仿真环境里体验创业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接受并理解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校园孵化器应侧重素质培养而不是孵化企业,在教学管理部门主导下,联合后勤、就业指导、社团管理等多部门共建。借助这一平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引入资金和创业实践项目,丰富校内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和鼓励学生参加创业竞赛活动,以赛促学,活跃大学校园的创业文化。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校园孵化器;素质培养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各种创业孵化器,尤其是大学创业园已经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天堂。然而,国内的大学创业园主要依托重点高校,资源极其有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业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事,对于那些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普通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创业想法也需要支持和落地。一些具有前瞻意识的普通本科高校,甚至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自建创业孵化器(以下称为校园孵化器)。尽管也称为孵化器,但校园孵化器与企业孵化器和大学创业园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其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而不是孵化优秀的创业企业。
一、孵化器及其发展
(一)企业孵化器及其发展
1956年,美国纽约诞生了全球最早的企业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or),它是在一个集中的场所,为初创企业提供场地、资金、管理、法律等多项服务,旨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推动合作与交流,从而扶持科技型创业企业发展的经济组织。
1987年6月,中国首家企业孵化器在武汉东湖诞生,经过近30年的发展,国内的创业孵化器已经成为创业者的天堂。据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2014年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超过160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08家,遍布全国43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孵企业8万余家,累计孵化企业约6万家。
大学科技园,是将企业孵化器与高校相结合,一般依托科研人员集中、科研能力强的高等学校,构建集教学、科研和产业为一体的独立园区,主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始建于1994年的清华科技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经过二十年发展,截至2013年,我国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共有94座,这些科技园主要依托教育部“211”、“985”高校建立,可以充分发挥这些高校的科研与人才优势,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出高素质创业者和优秀科技企业。
(二)校园孵化器在普通高校的应用
对于国内为数众多的普通本科高校、甚至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无法获得在重点高校科技园才有的创业实践机会。在校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创业实践活动,这就大大限制了创业实践内容的多样性和方式的灵活性。因此,那些具有创业意识的学生纷纷通过翘课、请假、休学等方式开始艰难创业,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不务正业的坏学生”。同时,由于创业本身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很可能最终既没有创业成功,又耽误了学业。于是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自己建立校园孵化器,让这些学生可以在校内一边创业一边完成学业。严格说来,校园孵化器并不具备企业孵化功能,它通常都是由实验室或教室改造而来,条件比较简陋,主要以兴趣引导和实习训练为目标。例如,某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缘吧”,是真实完整地模拟酒吧环境而建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吧台、卡座、舞台、酒水操作间,以及相关设备设施等一应俱全,学生们上酒吧酒水课的时候在这里学习了解酒吧实际管理运作过程,课后就让学生自己组织经营,体验创业过程。由于运营主体、目标、功能等差异,校园孵化器不同于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见表一)。
普通高校内的校园孵化器,是借助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的运营原理来营造模拟创业氛围,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下体验创业过程,通过参与多种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以及创业导师的指导,在接受并理解创业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实现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创业素质的内涵及其培养
国内学者普遍将创业素质分解为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和创业知识四大模块,或者分解为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品德(心理品质)三个组成部分。其中,创业意识,即创业动机(信念)与创业品德起决定作用。国内学者谷力群等人认为,缺乏创业信念的培养,创业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的,也不能够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业型人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重视创业效能感的培养,从根本上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使其树立高尚的创业理想,塑造坚韧的创业心理品质,从而推动广泛的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并提出了“唤醒模式,教化模式,践行模式”等循序渐进的三种创业教育模式,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重在培养创业意识。“知至而后意诚”,创业意识的形成与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密切相关。因此,在创业之初就能让大学生真实体验创业过程,不但可以有效促使其创业意识的形成,还能大大提高最终创业成功的几率。
另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不应以大学生创业率以及创业成功率为唯一衡量目标,这本身是一种误导,因为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创业的成功率远低于工作几年后的大学生创业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任国友认为,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不仅仅是为少数创业者开展的教学活动,更是为全面培养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设置的应用与实践课程。因此,不应仅仅将创业素质理解为“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创业教育不仅是对创业者的教育,也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创新,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对于将课堂所学专业基础理论有效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创业教育不同于实验实训课程,它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最终目标,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理解与应用层面。
基于此,高校必须摒弃那种“不想创业的学生没必要学习创业课程”的错误认识,创业教育具有普适性,它不是一种“精英教育”,而是应该覆盖所有在校生的一种素质教育,甚至通识教育。因此,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在大学生内心埋藏一颗创业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就會发芽生根,实现创业。即使最终没有选择创业,这颗种子也将对其职业生涯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个了解创业过程、具备创业品质的人将更好地适应职业的发展和变动。
校园孵化器,可以提供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创业过程体验环境。一方面,它能让具有创业想法的在校大学生更加有效地完成创业教育课程的学习,同时将自己的创业想法在虚拟的环境下实际运营,发现其不足,积累经验,提高真实创业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创业孵化器的学习实践经历也能够让普通在校生了解创业的具体过程,理解企业运营过程面临的问题与困惑,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社会求职与就业,有利于减少个人职业发展过程中的迷茫与纠结。
三、校园孵化器的建设与运营
(一)校园孵化器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为首要目标
正如高等教育的目标不是为了培养创业者,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也不是为了让更多大学生创业,而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素质,创业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因此,校园孵化器的建设应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为首要发展目标。
相对于以系统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学科教育,创业教育更注重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因此创业教育可以结合学校、学生和当地实际发展出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校园孵化器就是这样一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实践平台。对于某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校园孵化器还可以实现实验实训的功能。
创业课程学习结束并不是创业教育的终点,学生通过创业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对创业的认识,提升了创业素质和能力,那些具有创业意识的学生需要更多机会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中国矿业大学丁三青提出,构建“专业教育——技能锻炼——咨询指导——创业服务”这样一种环环相扣、立体交叉的创业教育体系。通过完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开展一系列的创业扶持,让学生的创业意愿得以实施,最终成功创业,这也是衡量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因此,校园孵化器还应向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提供场地、资金、政策等经营条件,支持大学生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了创业教育的延伸和落地。
为实现以上目标,校园孵化器应具有多项综合功能,包括提供创业实践场地,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以及针对某些实践性学科的实习实训功能。
(二)校园孵化器的“社团化管理+企业化运营+创业导师指导”三结合模式
在校园孵化器的运营方面,可以实行“社团化管理+企业化运营+创业导师指导”的混合运营模式。社团化管理,是指学生自由成立创业社团(入孵團队),学生以社团成员方式加入,并自主管理。大学生在校内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应以不影响校内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因此,所有创业实践活动均应以社团名义进行,便于校方统一管理、保证安全和规范性。企业化运营,是指在校园孵化器内部借助室内开放式办公环境、室外开放场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拟真环境下,可以像企业员工一样工作:或开展网络营销、或开设服务店面、或代理销售产品、或研发新产品,等等;同时,内部按照企业管理方式,设立责权明晰的组织结构,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并引入绩效考评、晋降级制度等企业管理手段,实现内部管理的高效、有序化。创业导师指导,是指选派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和创业理论基础知识的高校教师担任入孵团队的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以及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系统的创业教育与培训活动。
调查表明,接近半数的普通高校都没有建立独立完整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有些只是在原就业指导机构中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创业教育,或者只是在个别院系设立了创业教育课程,而没有普及到全校。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应该受到专业和学科限制。在全校进行推广的前提就是必须建立独立完整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比如,建立“创业指导中心”等专门机构,负责向全校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指导与支持。
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与校外优秀企业联办校园孵化器,将学生们的实践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士作为孵化器的校外指导老师。还可以与企业用人育人相结合,实现优秀大学生“未毕业先就业”的新型就业形式,这样不论对于大学生创业还是就业都具有积极意义。
四、校园孵化器运营中的问题与对策
校园孵化器属于一种新型的素质教育平台,尚缺少系统规范的运营模式,当前一些普通高校的校园孵化器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员缺乏、使用功能单一、项目质量不高、部门联动性差等问题。结合高校自身条件和特点,可以考虑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选择与本校专业相关度较高的优秀企业联合创办校园孵化器。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可以引入资金和创业实践项目,并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优秀企业人士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其次,提高校园孵化器的行政级别,至少达到校级覆盖,并实现其他部门配合。很多创业实践环节需要高校后勤部门在场地、水、电、网络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配合,因此必须由教学管理部门主导,联合后勤部门、就业指导部门、学生社团管理等单位共同建设。而且,孵化器跨院系,为实现多学科、多专业的学生联合创业提供条件。再次,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去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创业导师实践能力。多数年轻高校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验,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更多接触企业经营实践,丰富教学案例。最后,广泛开展并鼓励学生参加创业竞赛活动,以赛促学。针对各种大型比赛,尤其是创业类竞赛预先准备,主要通过优选团队和项目来做好日常储备工作,活跃校园孵化器内的创业文化。
综上所述,大学创业教育应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普及性,以创业教育促进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教中做、做中学”,积极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普通高校建立校园孵化器首先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而不是为了孵化优秀的创业者和企业。校园孵化器是集学习实践、创业体验、校企合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成为学生接触和认识创业的窗口与桥梁,使学生在校内就能认识企业、了解创业过程。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于担当的创业品质,以及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和成功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美]杰弗里·蒂蒙斯.创业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高桂娟,苏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概念与实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5):27-35.
[3]谷力群.基于创业效能感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 106-109.
[4]杨超敏.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D].长安大学,2012,(5):31.
[5]刘碧强,卓燕芳.我国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 2013,(1):8-13.
[6]王水莲.国内孵化器研究文献综述:1989-2012[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7):9-13.
[7]周瑶.大学生创业难问题研究——基于大学孵化器视角[J].经济研究导刊,2015,(14): 80-82.
[8]汪传雷,潘珊珊,张怡,孙兵.企业孵化器孵化流程研究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05-107.
作者简介:
王强,任职于西京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