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婷(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镇江 212003)
【文化与教育】
“一带一路”视域下高校通识教育的SPOC实现路径
张苏婷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镇江 212003)
近年来,通识教育已成为高校改革与创新的重点区域。本文通过发掘高校通识课程教育与小规模开放性课程(SPOC)的融合方式,探讨了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通识课教学流程和构建区域性通识课教育平台的可行性,以及“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SPOC式通识课程教学的实现路径。
高校通识课程;SPOC;“一带一路”
近年来,通识教育已成为高校改革与创新的重点区域。2015年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所国内知名高校率先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并以“学以成人”为目标,培养具有“文化自觉”的高素质人才。[1]。通识教育的首倡者、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A.S.Packard)定义“通识教育”为“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2]大学的核心任务在于“人才培养”,因此,高校通识课教育开展的意义深远,不断创新通识课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成为必须。通识教育的设置基本按照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分类,目标指向培养“完整的人”,培养具有时代视野、通融识见精神的人才,而非一般的通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识课教学的内容必须要包含世界历史、国家战略等主题的专题式课程。
“一带一路”规划是我国近年提出的,其是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所实施的重大国家战略。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首次提出“一带一路”的共建理念,并受到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2015年,中国政府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具体阐述了“一带一路”共建与合作的领域和措施。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件精神表示:2017年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一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位居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区域,跨越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它们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合作具有较大的潜力与发展力。因此,对“一带一路”主题的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交流等众多问题,是大学生进行思考、研究的极优对象,是创新高校通识课内容的良好选题。在“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或者报告会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数字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与深度的要求。结合时下国内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通过通识课程教学平台,充分利用MOOC优质的教育资源,以SPOC的方式,增加线下面对面交流沟通的专题式研讨,进而将“一带一路”的思想转化成大学生的意识形态。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其中,“small”是指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指对学生设置限制准入条件[3],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相对应,是MOOC在高校教育中的最新发展形态。
2012年,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教育革新的热潮。然而伴随着MOOC平台的井喷式发展,它的不足之处也不断暴露:高注册率—低成功率;平台的授课教师及其授课方式未完全符合MOOC理念;评价问题;缺乏师生互动;学术诚信问题;缺少正式的学分认证(只有课程完成证书)。2013年,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指出:“当前MOOC对大学实体课程的影响很小,而这原本应该是大学的最初目标和出发点。”[4]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知名学府则开始尝试进行SPOC式的教学模式,与MOOC相比,其限制了参与一门课程的人数,增加了线下师生互动的教学内容。
(一)“SPOC”的两种实施方式
梳理SPOC教学案例发现,当前的SPOC主要针对围墙内的大学生和在线学生两类学习者进行设置。[5]一种是在大学课堂里实施以“翻转课堂”为主要教学方法的综合线下与线上的混合学习模式。另一种则针对参与者设置申请条件,选取一定数量的报名者作为SPOC课程正式的参与者,入选者参与现实课堂与在线的所有学习活动,且必须达到所有规定的线上线下的学习时间、强度、讨论度、团队合作度、作业、考试等明确要求,才能获得课程证书;而未入选者只能作为旁听生进行线上课程的自主性学习。
通识教育与SPOC的结合属于后者,具体实施步骤存在于线上和线下两种形态中,并以线上为主,完成选课申请、自主学习、讨论互动及作业考试(图1)。线上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1)选课,确定开课时间和入选人数。(2)入选者需要完成一定的学习时间、强度、在线讨论度;完成作业、通过考试;获得课程水平认证书。(3)未入选者则成为旁听生,注册在线课程进行自主性学习。(4)发布课程的授课计划。线上学习需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度与课堂教学进度的一致,属于信息传达、知识传播的过程。线下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提问等面对面交流。(2)新型书院制人才培养:组建高校学生社区进行学生教学和管理。线下学习属于情感传递、意念传承的教育过程,其有利于促进学生将线上学习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潜移默化地转变成他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
图1 SPOC式通识课程教学实践流程
(二)新型书院制人才培养
高校新型书院制的建设,实质是实施通识教育、促进师生交流、实践学生社区自治和全环境育人的现实载体。新型书院制形式上源自我国古代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其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相连,鼓励门户开放、师生辩论,是重视道德教化的教育场所。同时,新型书院制还借鉴剑桥等西方大学的住宿模式,将每个住宿学院作为学校内的一个小型社区来建设,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可在同一个学院中进行学习、用餐、住宿和社交。此外,新型书院制推行导师制及社区自治,导师和辅导员在每个书院都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并以学术沙龙、主体研讨和单独咨询等形式进行师生交流,该过程可以承载SPOC线下部分的互动平台。
(三)“一带一路”主题通识课的实施
围绕“一带一路”主题的通识课程,应构建开课需要的师资团队(含技术人员)和开课平台,并探讨SPOC式通识课的线上线下教学流程、受众群体及线下与新型书院制大学生社区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其阶段性实施计划包括:(1)确定一门学科教学与“一带一路”主题研究连接的关键点,如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色专业与“一带一路”规划中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结为教育主题;(2)形成SPOC式教学教师团队,设计课程授课计划;(3)教师团队完成课程视频的制作;(4)实施SPOC式通识课的教学过程;(5)构建具有“一带一路”主题研究特色的大学生社区,形成新型书院制的文化氛围。
线下教学活动主要分为两部分。(1)课堂: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提问等面对面交流,学生主要以小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增进学习效果。(2)新型书院制大学生社区:组建高校学生社区,代替原有的以院系为单位的学生教学和管理模式。例如,以江苏科技大学深蓝学院为实践对象,形成具有鲜明文化特点的社区管理,其功能囊括除教学任务以外的一切高校教育活动。
从环境育人的角度来看,教育活动的展开有赖于场域的建设,其建设目标包括知识传播、情感传递、意念传承等三个维度。[6]SPOC嵌入大学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拓宽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教育活动的空间,强调线上、线下不同教学内容的着重点。
以镇江地区为例,各高校基本都已经开设MOOC课程,如2016年3月正式上线的江苏科技大学“网络教学平台”,其以分享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和校内优秀教师慕课为目的,让学生参与到MOOC式的学习中。但是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教育共享资源较少,尤其缺少以学科合作、高校国际化为导向的专题式学习资源,因此,如何构建一支能够深入理解“一带一路”计划与高校教育实践相融合的教师队伍,同时又拥有录制MOOC式教学视频和SPOC式教学能力的教师团队,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此外,还应以学科特色为出发点,构建一个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教育目标,以及区域性的高校SPOC模式的通识课教育平台。在参与对象上,应优先以区域内高校学生、任课教师为主体,以带动大学生对“一带一路”的历史背景、沿路国家、文化交流等内容的兴趣和系统性的认知。
[1]张亚群,冯寅.经典的价值——“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四校的传统文化课程评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148-155.
[2]于志刚.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培育与完善[J].大学教学,2016,(11):9.
[3][4][5]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87):85-93.
[6]蒋广学,徐鹏.“全环境育人”视野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北京教育(德育),2014,(10):10-12.
【责任编辑:周 丹】
2017-04-12
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度辅导员专项资助项目“自主性学习的世界性平台——MOOC在大学教育中的双向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QT127J)的研究成果。
张苏婷(1983-),女,江苏仪征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640
A
1673-7725(2017)06-0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