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本土化的改编再创作

2017-07-01 17:15赵乃平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07
文化学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潜台词陪审员有罪

赵乃平(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7)

【传媒文化】

《十二公民》:本土化的改编再创作

赵乃平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7)

根据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改编,由中国青年戏剧导演徐昂执导的电影《十二公民》,由于其极具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改编和实力派演员对剧中人物的完美塑造,该影片不仅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同时也获得了业内的一致好评。本文主要从故事情节的本土化、人物设置的本土化、群像演绎与人物塑造的性格化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十二公民》的成功改编。

《十二公民》;本土化改编;人物塑造

由美国著名导演希德尼·鲁迈特执导的电影《十二怒汉》自1957年上映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世界电影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此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该影片曾多次被改编和翻拍,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分别是被日本、俄罗斯和中国改编成的《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1991年)、《12怒汉·大审判》(2007年)和《十二公民》(2014年)。中国版的《十二公民》是在美版《十二怒汉》原有情节框架和普世价值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进行的一次非常成功地本土化再创作。

电影《十二公民》由中国著名戏剧导演徐昂执导,何冰和韩童生领衔主演,自2014年完成以来,影片先后获得了第九届罗马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马可·奥雷利奥”奖;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五项大奖;第2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以及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多项国内外重要奖项。影片国内公映后,面对以《煎饼侠》为代表的喜剧电影的强势竞争和院线排片不理想的困境,其仍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票房和业内外良好的口碑。正如罗马国际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对该片作出的高度评价:“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反映中国现实的群像作品,对经典的本土化做得十分到位。”[1]

一、故事情节的本土化

《十二怒汉》反映的是美国陪审团制度下疑罪从无、尊重生命的普世价值观。由于中国司法体系属于大陆法系,没有陪审团制度,那么如何在原有编剧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编以贴近中国现实呢?《十二公民》选择保留原著中“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的主题内核,并结合中国当下的社会背景,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十二个普通公民,进行一场虚拟的法庭审判。

本土化改编不是对原有情节的照搬照抄,而是结合中国当下社会背景进行的再创作。原著中的法庭是真实的法庭,陪审员也是在美国陪审团制度背景下设置的,由于中国没有陪审团制度,《十二公民》则大胆地在中国设置了一所政法学校内的一场虚拟的法庭审判,十二位素不相识来自不同阶层的普通群众、一间陈旧的教室、一桩满带争议与疑问的“富二代”弑父案。这十二位学生家长坐在一起,组成了一个“陪审团”,要讨论决定另外一个跟他们毫无利益关系的人的命运,决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是生还是死。被告是一名年仅二十岁的男子,被控在午夜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法庭上提供的证据极具说服力。十二名陪审员中,已经有十一名陪审员裁定疑犯有罪,只有年轻的检察官坚持己见提出异议,他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并凭着耐心与毅力逐一说服其他人推翻原先的裁定,从而最终认定被告无罪。这样的情节改编与中国现实非常贴切,符合实际,增强了故事的说服力和观众的代入感。

二、人物设置的本土化

在忠实原版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下的社会时代背景,《十二公民》以近似话剧式的风格对电影中的人物进行符号化的本土化改编,其人物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被指控弑父的男孩不再是来自贫民窟的街头小混混,而是常常备受社会关注的“富二代”;参加本次模拟法庭讨论的十二个陪审员都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有处于社会上层的房地产商人和大学教授,也有来自社会中下层的出租车司机、小卖部老板和怀揣考入政法大学梦想的河南保安等。

社会地位的悬殊和从事职业的不同,使得这十二位陪审员在对待这件“富二代”弑父案上存在极大的分歧。在刚开始的辩论中,他们都是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出发,带有社会偏见地发表自己所谓的看法,除了8号陪审员凭借自己过硬的职业素质不同意认定这“富二代”有罪之外,其他陪审员都认为被告有罪,而他们给出的理由却是五花八门,甚至令人感到荒唐可笑。例如,3号陪审员之所以认定被告有罪,是因为其看了电视媒体上的相关报道;10号陪审员认为被告有罪,仅仅是因为该被告是河南人的儿子。此外,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有着各自的认知和判断。以开小卖部为生的7号陪审员,性格自卑、处事圆滑,只关心自己的事情,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来参加这次讨论会,他只希望讨论会早点结束,因此,他投票的原则就是哪边占上风就投哪边,是典型的市井小市民心态。10号陪审员有着“仇富”和歧视外地人的心态,他认定被告有罪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被告的贫穷生父和富商继父都是河南人,同时,也正因为这一点,10号陪审员和11号河南保安陪审员时常发生矛盾。3号陪审员有着浓厚的传统意识,他认为“富二代”有罪,只不过是因为“富二代”与生父吵架这件事戳中了他的伤疤,儿子杀老子,天理不容。5号陪审员是十二位陪审员中最为特殊的一位,他有过被冤枉入狱的惨痛经历,因此,他明白这个案件的重要性,说错一句话则很有可能使这个“富二代”被冤枉成罪犯,所以,他不轻易发表言论。导演通过对剧中人物设置的本土化改编处理,使得每一位人物都富有各自的特色,生动可信。同时,职业和地位的不同使得这十二位陪审员都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和职业特点,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恰到好处,直接推动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

表1 《十二公民》人物设置情况

三、群像演绎与人物塑造的性格化

与国内其他商业电影和一般的文艺电影格外不同,《十二公民》没有炫目的特技,没有多变的场景,整部影片几乎是在一个固定的场景、一间封闭的教室、围绕着十二个人物进行拍摄的,其镜头的运动极为有限,景别多以中景、近景和特写为主,整部戏主要依靠台词对白和演员的表演来推进故事的发展,也可以称之为“戏剧电影”。除了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本土化改编非常成功之外,演员对十二位群像式的人物精彩演绎,以及对人物的性格化塑造也是影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一)恰到好处的形体动作

形体性的动作和言语动作是完成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2]由于参演《十二公民》的演员都是来自北京人艺及国家话剧院的话剧演员,除了主演何冰和韩童生较多出演影视剧被观众所熟知外,其他演员都在从事话剧演出,因此,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对表演时形体动作的处理有着很强的把控力。在塑造剧中十二位性格差异较大的陪审员时,恰到好处的形体动作对人物整体特征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如何更好地塑造3号陪审员的职业特征和性格特征,演员韩童生说道:“3号难得轻松,他平时坐在驾驶位上,即使只有几分钟也得系安全带,保持正确的姿势,全神贯注,非常受束缚。所以一旦离开车,他就会在形体上找各种使自己舒适的姿势。我就抓住这一点,在拍摄过程中,很少会用一个固定的姿势坐很长时间,不是单腿支到椅子上就是半蹲在椅子上,或者盘腿,从而使得自己比较自由,比较不受拘束。”[3]正是这样恰到好处的形体动作,韩童生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形象生动的出租车司机形象。

(二)高超精湛的语言技巧

作为一部拍摄场景单一、主要演员众多、戏剧性极强的电影,人物语言对白的设置直接决定着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能否完美地展现出来,并以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导演徐昂说:“《十二公民》在文本上非常高级,其抛开故事直接进入讨论的叙事结构非常吸引人。写清两个人或者三个人的对白是容易的,但是当十二个人一起坐在桌子前面一直保持某种性格的差异,就是让每一个人让他做成不同的乐器保持频率的不同,这个时候其实有点困难,所以我们就在里面不断地找到差异。”[4]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话语体系,就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不会也不可能说出贾母口中的话。人物语言要尽可能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和性格特征,以让观众感受到这个人物的真实。例如,8号陪审员的公民意识,急诊科医生尊重生命的态度,小卖部老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市井小民心态,出租车司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察言观色、重视传统伦理道德”的性格特征等,这些人物都是要通过语言来塑造的。

(三)耐人寻味的“潜台词”

《十二公民》是一部戏剧性极强的戏剧电影,在影片对白台词的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反映角色性格的“潜台词”。所谓潜台词,是指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的思想、愿望和目的,是台词的真正含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潜台词是角色表现并不明显的,但在内心感觉得到的‘人的精神生活’,他在台词字句的底下不断地流动着,随时都给予台词以根据,赋予台词以生命。潜台词……就是使我们说出角色台词的那个东西。潜台词存在于一切台词之中。一句简单的话就可能有多种潜在的意思,即所谓‘弦外之音’‘言外之意’。”[5]例如,在刚开始投票的过程中,除了8号陪审员陆刚投“无罪”以外,其他人全投“有罪”,看到这一幕,3号就对8号说:“我怀疑你刚才一直睡觉来着。就算你刚才睡觉,电视你总看吧,网你总上吧?广播里天天讨论这个案子,你总听过一耳朵吧?”从这段台词中,可以听出3号这句话的潜台词——“你别跟大家对着干,否则我就跟你死磕到底”。《十二公民》中的十二位人物之所以性格鲜明、被刻画的入木三分,和这十二位演员潜台词的精彩演绎是分不开的。

四、结语

电影的改编比起电影的原创更具挑战性和难度,因为观众会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自觉不自觉地拿原版和改编版进行比较,并对改编版的要求会更加地苛刻和挑剔。电影《十二公民》不论在国际电影节上,还是在中国电影业内和大众影迷中间,都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时,在国内院线排片量较少的窘境下,其依然获得了1 300多万的票房成绩,由此可见,电影《十二公民》对美版《十二怒汉》的改编是成功的。影片《十二公民》之所以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在于它没有照搬原著,而是在原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精神内核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本土化改编和再创作。

[1]段敬芳.罗马国际电影节闭幕,《十二公民》摘得最高奖项[EB/OL].(2014-10-27)[2017-03-21].http://ent.news.cn/2014-10/27/c_127141766.htm.

[2]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175.

[3]李玉娇,徐昂,韩景龙.十二公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42-43.

[4]王晓易.《十二公民》罗马电影节全球首映,黑马姿态冲击最高奖[EB/OL].(2014-10-21)[2017-03-21].http://news.163.com/14/1021/15/A93E6MF500014JB5.html.

[5]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分编委筹备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9.311.

【责任编辑:周 丹】

汉 长生毋警冢

2017-04-12

赵乃平(1989-),男,河北邯郸人,主要从事表演理论与实践研究。

J905

A

1673-7725(2017)06-0102-04

猜你喜欢
潜台词陪审员有罪
哪个瞬间,会让你觉得“活该我单身”
纽约州“审判陪审员手册”
来 都 来 了
潜台词在戏剧表演中对塑造人物的重要性
检察机关3年刑事抗诉近2万件
戏剧表演中潜台词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
老公的潜台词你懂不懂
装模作样的家伙等2则
应验吧
终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