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唱OR学生唱?

2017-07-01 20:44唐山一中王卫国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小宋苏东坡同伴

唐山一中 王卫国

老师唱OR学生唱?

唐山一中 王卫国

去年末,笔者参加市名师培训,有幸听了一节北京一零一中学程翔老师讲授的《赤壁赋》。碰巧,回到学校后,赶上听本校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又听了一节小宋老师讲的《赤壁赋》。这也算是京冀两地教师的同课异构吧。两位老师的课上得都很精彩,各有特色,尽管风格迥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老师在处理文本第二段时,都采用了现场歌唱的教法。

我做了录音,分别简描如下:

(程老师的课堂片段。)

师:面对美景,苏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我们穿越一下,试想在当时的情景下,你就是苏东坡,你能歌一下吗?

学生无踊跃者。

师:文艺委员试试吧?

一位女生站起来,酝酿一下感情后,唱了起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唱得真情投入,感觉如临其境。唱毕,教室里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师:当时,苏东坡就是用这个调子唱的。

…………

(小宋老师的课堂片段。)

师:看到最美的风景,作者欢欣的小情绪溢于言表,饮酒助兴,扣舷而歌——下面老师就扮演一下当年的苏东坡,唱一唱这四句。

同学们马上鼓掌。

师(深情演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歌声低幽,平缓,流露出悲伤的小情绪。

唱毕,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

一个由学生歌之,另一个由教师亲自上阵。哪一种效果更好?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明确:

其一,课堂中究竟谁是主体?其二,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其三,实践中学生到底该怎样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我们的课堂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教师的作用应该是点燃、点拨、点评,角色类似导演、指挥、咨询师等。教师的作用不是给“鱼”(即现成的知识),也不仅仅是授渔(即获取知识的方法),而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自主自发地探究。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为了不教。总之,教学的用意是解放学生。教师要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尽情演绎生命的精彩,享受成长的快乐!

在实践中,学生应该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建构。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融入课堂中,大胆探究未知;学会与同伴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学会在试错中成长,砥砺意志,积累经验,内化品质,形成能力,提升思维。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体验中培养核心素养,在历练中发展个性,幸福成长!

本文两个教学片段:程老师放手让学生歌,学生歌出了自己的解读和理解,同伴们也能投入地聆听。并且,来自同伴的亲切的歌声,是发自相同的高度,易于产生共鸣,掌声是一种首肯与评价。小宋老师倾情演唱,让学生去听,学生是在仰视老师高明的解读,理解一个成人的歌声。两次掌声的内涵更多的是一种崇敬与仰慕(第一次掌声肯定是一种仰慕)。还有,学生的唱是趁兴而歌,是生成性的,唱的好,令同伴欣喜惊奇之余,还有莫大的鼓舞作用——让他们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到,下次若有同样机会,跃跃欲试者会更多;而教师之歌,是预设的,虽唱的可能更好,学生未必会生出效仿之心。从不同的心理基点出发来欣赏学生唱、老师唱,其效果的区别是不言而喻的。

由此,笔者以为:由学生歌之更妙!让学生唱出无限的精彩,让学生唱出满满的自信。学生的全情投入使课堂成为生机勃勃的乐园。

猜你喜欢
小宋苏东坡同伴
我想我做对了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男孩和王冠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苏东坡与佛印
寻找失散的同伴
苏东坡学无止境
这招可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