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电学,韩志卿,吴素霞,范海荣,谢新宇,常连生,王秋兵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生命科技学院,河北 昌黎 066600;2.沈阳农业大学 土地与环境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不同施肥制度对褐土有机氮及其组分的影响
张电学1,韩志卿1,吴素霞1,范海荣1,谢新宇1,常连生1,王秋兵2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生命科技学院,河北 昌黎 066600;2.沈阳农业大学 土地与环境学院,辽宁 沈阳 110866)
为探讨施肥对土壤有机氮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通过8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褐土有机氮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试前比较,不施肥主要消耗氨基酸氮和铵态氮,土壤酸解性总氮及氨基酸态氮、铵态氮、氨基糖态氮含量均显著减少,进而造成全氮含量下降。单施常量NPK化肥处理土壤全氮、酸解性总氮和氨基酸态氮出现下降趋势,氨基糖态氮含量显著降低,铵态氮含量则呈增加态势;增量NPK化肥处理主要通过提高铵态氮含量使酸解性总氮和土壤全氮略有盈余;有机肥(物)料配施常量NPK化肥各处理则表现为酸不溶性氮含量降低,并通过有效增加氨基酸态氮、铵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进而使土壤酸解性总氮及全氮含量显著提高,增强土壤氮素供应水平。有机氮积累过程中,化肥氮主要进入土壤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库,而有机肥(物)料氮则主要进入土壤氨基酸态氮库。
不同施肥制度;褐土;有机氮;组分;变化
众所周知,表层土壤中氮素绝大部分为有机结合形态[1],其组分含量与性质对土壤供氮能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农业土壤来说,施肥是土壤氮素循环及土壤有机氮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影响因子,因而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Smith等[1]认为无论施用化肥还是有机肥,也不管施肥的结果是土壤全氮含量上升或下降,都不会对土壤各形态氮的相对含量造成影响。李树山等[2]发表了相似的看法。Khan[3]则指出,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氨基糖氮的相对含量,而单独施用化肥对土壤有机氮组成没有明显影响,徐阳春等[4]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但认为施用化肥会增加铵态氮的含量。张玉树等[5]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化肥或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均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氮含量,所增加的有机氮中酸解性氮和酸不溶性氮各占一半左右,而其中增加的酸解性氮有69.0%为未知态氮,21.0%为氨基酸氮。近年来,其他一些研究也得出了不尽相同甚至相反的结论[6-11]。而在有机氮组分有效性方面,郝小雨等[12]指出氨基酸氮、未知态氮和铵态氮是土壤活性氮的主要贡献因子;王媛等[13]认为氨基酸氮是土壤可矿化态氮的主要贡献者;丛耀辉等[14]指出铵态氮是对可矿化氮具有直接重要贡献的组分,是土壤可矿化氮的主要来源;沈其荣等[15]则认为,从对可矿化氮的贡献来看,氨基酸氮最大,其次是酸解未知态氮。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土壤氮素有效性受到有机氮的化学形态及其存在状态的重要影响[16],而这些形态氮在土壤中的含量消长及生物分解具有复杂性,受到土壤类型、根际环境、施肥及耕作状况等许多因素的影响[16-18]。Keeney等[19]也指出,即使是相同形态的有机氮,在不同土壤之间其分解性也表现出极大差异。因此,对特定生态环境和耕作管理制度下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笔者对燕山山麓平原区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褐土有机氮含量及其组分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指导土壤氮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1 试验材料
供试土壤样品采自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场长期定位试验地,供试作物为小麦-玉米轮作,共种植8年16季作物。 供试土壤为中壤质潮褐土,土壤基本理化性状:有机碳9.9 g/kg,全氮0.93 g/kg,全磷0.46 g/kg,碱解氮92.8 mg/kg,有效磷14.4 mg/kg,速效钾69.3 mg/kg,pH值6.7。供试有机肥(物)料包括有机肥(猪圈肥,下同)、麦秸、玉米秸,供试化肥包括尿素、磷酸氢二铵、硫酸钾等。
1.2 试验设计
田间试验设6个处理,3次重复,区组随机排列,小区面积6 m×8 m,各处理为:不施肥(CK);单施常量NPK化肥(NPK);有机肥(猪厩肥)+常量NPK化肥(M+NPK);麦秸+常量NPK化肥(W+NPK);玉米秸+常量NPK化肥(C+NPK);增量NPK化肥(2NPK);增量处理肥料用量为常量处理的2倍。常量化肥用量:小麦 N 231.75 kg/hm2,P2O5116.7 kg/hm2,K2O 113.25 kg/hm2;玉米N 242.85 kg/hm2,P2O592.85 kg/hm2,K2O 107.7 kg/hm2[20]。
有机肥用量37 500 kg/hm2,麦秸用量(风干重)4 500 kg/hm2,玉米秸用量(风干重)4 200 kg/hm2。秸秆切短后施用,玉米秸3~4 cm,麦秸10~15 cm。有机肥及玉米秸在小麦播种前均匀铺撒后耕翻,麦秸采用玉米小喇叭口期覆盖,化肥P、K肥均作为基肥分别在小麦、玉米播种前一次施入,N肥1/3做基肥,2/3用作追肥。作物生长期间常规管理,作物产量各小区单收单打,于玉米收获前以多点取样法按试验小区用土钻采集耕层(0~20 cm)土壤样品,室内风干、过筛、密封保存供分析用[20]。
1.3 分析方法
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H值等均采用土壤农化常规分析方法测定[21],土壤有机氮组分采用Bremner法测定[21]。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 19.0数据处理系统(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进行数据处理与方差分析,新复极差法(SSR)进行多重比较。
2.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全氮含量变化各异(表1)。与试前比较,不施肥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减少了11.0%,达显著水平;单施常量NPK化肥处理呈下降趋势;增量NPK化肥处理略微提高了3.5%,但差异不显著; M+NPK、W+NPK和C+NPK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2.8%,8.5%,9.9%,均达显著水平。这说明,不施肥和单施常量NPK化肥制度下,仅靠根茬还田及生物固氮等无法保持土壤氮素平衡;增量NPK化肥处理根茬还田量较大,对土壤全氮略有贡献,但氮素化肥养分投入量过大,其潜在的生态风险不可忽视;而施用有机肥(物)料则利于土壤氮素的积累。前人研究表明[17],化学氮肥对土壤氮的矿化既无明显的净激发,也无明显的净残留,因此,它在提高土壤全氮含量中的作用并不明显;与氮肥不同,有机肥料在土壤中大多有明显的净残留,因而有助于土壤全氮含量的提高。
表1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全氮和有机氮含量
注:不同小写字母不同表示5%差异显著性。
Note:Different small letters mea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the 5% level.
2.2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氮的影响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供试褐土土壤有机氮组成中,酸解性总氮含量为541.4~817.4 mg/kg,平均为695.6 mg/kg,占全氮的65.3%~77.7%,平均为72.1%;酸不溶性氮含量为234.1~288.0 mg/kg,平均265.6 mg/kg,占全氮的22.3%~34.7%,平均为27.9%。酸解性氮中,各组分平均占全氮的比率,铵态氮为17.7%;氨基糖态氮很少,为6.9%;氨基酸态氮为25.4%;未知态氮为22.0%,有机氮各组分含量表现为酸不溶性氮>氨基酸态氮>未知态氮>铵态氮>氨基糖态氮。
THN.酸解性总氮;AN.铵态氮;AAN.氨基酸态氮;ASN.氨基糖态氮;HUN.酸解未知态氮;NHN.酸不溶性氮。图2-4同。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有机氮含量的影响列于表1和图1。与试前比较,不施肥处理土壤酸解性总氮含量降低,亏损率为17.2%,达显著水平,而酸不溶性氮含量反而提高了3.3%。与此相对应,酸解性总氮占全氮的比率下降了4.8个百分点,减至65.3%,酸不溶氮则上升至34.7%。在酸解性氮组分中,未知态氮含量增加,盈余率为8.7%,达显著水平;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则均出现明显下降,亏损率分别为36.4%,29.8%,26.1%,有机氮各组分占全氮的比例亦改变为酸不溶性氮>未知态氮>氨基酸态氮>铵态氮>氨基糖态氮。
单施常量化肥处理,酸解性总氮含量表现为下降趋势,亏损3.8%。酸解性氮组分中,氨基酸态氮有所减少,亏损7.5%,氨基糖态氮含量显著下降,亏损率达20.4%,表明单施常量NPK化肥,由于缺乏有机肥(物)料的投入,单靠根茬还田不足以维持土壤有机氮库的平衡。与不施肥处理不同的是,该处理铵态氮含量呈增加趋势,盈余率为7.6%,原因可能是长期施入的氮素化肥,增加了土壤中固定态铵和交换态铵含量。尽管单施常量NPK化肥处理引起了上述变化,但并未改变有机态氮形态的分布顺序。
增量NPK化肥处理,酸解性总氮含量有增加趋势,盈余率为4.6%,酸不溶性氮含量变化不大。各酸解性氮组分中,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盈余率为17.6%,其余有机氮组分基本无变化。这也说明施用化肥,铵态氮含量增加是其全氮和酸解性总氮维持平衡或略有增加的重要原因。
各有机肥(物)料配施化肥处理,酸解性总氮含量均明显增加,盈余率为16.8%~25.1%,以M+NPK处理盈余较多,且显著高于W+NPK处理;酸不溶性氮含量则呈下降态势,亏损率为11.2%~16.0%,均达显著水平。酸解性氮组分中,铵态氮、氨基糖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均表现为显著提高,盈余率分别为21.2%~33.5%,21.9%~30.7%,27.2%~44.2%,其中铵态氮M+NPK处理显著高于W+NPK处理,氨基酸态氮M+NPK处理与C+NPK、W+NPK 2个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而氨基糖态氮则以W+NPK和C+NPK较高,这可能与有机肥(物)料的组成不同有关。未知态氮含量3个处理基本无变化。由于上述影响,这3个处理有机态氮组分分布顺序也变为氨基酸态氮>酸不溶氮>未知态氮>铵态氮>氨基糖态氮。可见,采用有机肥(物)料配施化肥处理,可提高土壤易矿化氮含量,改善土壤供氮潜力,提高氮素肥力水平。
2.3 土壤全氮的变化向各形态有机氮的分配
2.3.1 有机态氮组分对土壤供氮的贡献 长期施肥过程中,由于作物吸收、氮素损失、施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土壤氮素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考察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全氮的变化量向有机态氮各组分的分配比例,有助于了解这一动态过程。例如不施肥处理,处于土壤氮素长期消耗过程中,则其有机态氮各组分的相对变化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形态氮对作物氮素营养的贡献,即在消耗过程中,某一有机态氮组分减少量占全氮减少量的比例,至少在表观上可大致认为是其对土壤供氮的贡献。
从图2可以看出,长期不施肥制度下,与试前比较,氮素的净消耗落在酸解性氮上,占全氮减少量的109.0%,而酸不溶性氮增加量则占全氮减少量的9.0%,即在酸解性氮的减少中,除矿化消耗外,另有占全氮减少量9.0%的酸解性氮转化为酸不溶性氮。各酸解性氮组分的消耗比例(即组分减少量占全氮减少量的百分率,下同)表现为氨基酸态氮>铵态氮>氨基糖态氮,另有17.8%的其他形态氮转化为酸解未知态氮,表明氨基酸态氮和铵态氮对作物营养的贡献最大,氨基糖态氮虽然矿化量也较大,但由于其在土壤中含量很少,对土壤供氮的影响有限。
2.3.2 化肥氮的去向 长期单施NPK化肥处理,与试前比较(图2),土壤全氮的净消耗亦在酸解性氮上,占全氮减少量的136.0%,其中的 36个百分点为转化至酸不溶性氮。酸解性氮组分的消耗比例为: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未知态氮,另有占全氮变化量64.2%的其他形态氮转化为铵态氮。
图2 各处理有机氮变化量占全氮变化量的比例(以试前土壤为对照)
土壤有机氮组分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单施常量NPK化肥处理,尽管与试前比较其有机氮量呈消耗状态,但化肥氮及其所形成的根茬残留对土壤有机氮库仍有补充,这也是其下降量小于不施肥处理的原因所在。因此,如果以不施肥处理作为对照,考虑单施常量NPK化肥处理各有机氮组分的变化量占全氮变化量的比率,可以更清楚地说明化肥氮的去向。从图3可以看出,与不施肥处理比较,单施常量NPK化肥所形成的有机氮全部落在酸解性氮上,占全氮增加量的103.2%,另有占全氮增加量3.2%的酸不溶性氮进入了酸解性氮。全氮增加量向各酸解性氮组分的分配比例(即组分增加量占全氮增加量的百分率,下同)表现为铵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另外,还有占全氮增加量29.1%的未知态氮转化为其他形态有机态氮。
增量NPK化肥处理,与试前比较(图2),全氮的增加量主要分配至酸解性氮,占全氮增加量的90.2%,另有9.8%分配至酸不溶性氮。全氮增加量向酸解性氮组分的分配比例表现为铵态氮(82.1%)>氨基酸态氮(15.5%),氨基糖态氮和未知态氮变化很小。如果以不施肥处理作为比较,来考察增量NPK化肥处理化肥氮的去向则可发现(图3),全氮增加量的104.4%分配至酸解性氮,另有占全氮增加量4.4%的酸不溶性氮转化为酸解性氮。新增全氮向各酸解性有机氮组分的分配比例为:氨基酸态氮(52.8%)>铵态氮(49.5%)>氨基糖态氮(17.0%),另有占全氮增加量14.9%的未知态氮转化为其他形态有机氮。这与试前比较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说明增量NPK化肥处理除对铵态氮的补充外,还形成了较多的氨基酸态氮。
图3 化肥处理有机氮变化量占全氮变化量的比例(以CK处理为对照)
2.3.3 有机肥(物)料氮的去向 各有机肥(物)料配施化肥处理,与试前比较(图2),土壤全氮的增加量全部分配至酸解性氮上,占全氮增加量的137.5%~139.5%,另有占全氮增加量37.5%~39.5%的酸不溶性氮转化为酸解性氮,表明有机肥(物)料具有活化土壤原有有机氮的作用。新增全氮向酸解性有机氮组分的分配比例为氨基酸态氮>铵态氮>氨基糖态氮,其中,M+NPK化肥处理向氨基糖态氮的分配比例低于C+NPK和W+NPK处理,可能与秸秆类有机物料富含糖分引起的微生物活动差异有关。
以单施常量NPK化肥处理为对照进行比较,可分析有机肥(物)料中氮素的去向。从图4可见,土壤全氮的增加量亦是全部分配至酸解性氮,占全氮增加量的137.3%~138.9%,另有占全氮增加量37.3%~38.9%的酸不溶性氮转化为酸解性氮,新增全氮向酸解性有机氮组分分配比例M+NPK处理为氨基酸态氮>铵态氮>氨基糖态氮,W+NPK和C+NPK处理则为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铵态氮。与前述分配比例比较可见,有机肥(物)料氮较多的转向了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
图4 有机肥(物)料配施化肥处理有机氮变化量占全氮变化量的比例(以NPK处理为对照)
3.1 土壤有机氮的耗竭与土壤供氮能力
供试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含量表现为酸不溶性氮>氨基酸态氮>未知态氮>铵态氮>氨基糖态氮。与试前比较,不施肥处理土壤酸解性总氮及氨基酸态氮、铵态氮、氨基糖态氮含量均显著减少,进而造成全氮含量下降。这表明,由于缺乏有机物质的投入,土壤有机氮大量分解消耗,易矿化成分含量降低,土壤有机氮趋于老化,供氮潜力下降。尽管由于气候、土壤类型、利用方式等的巨大差异,已有结果对有机氮组分的分解性和供氮能力分析有所差异,但一般认为氨基酸态氮和铵态氮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16-18]。本研究中不施肥处理对有机氮组分的耗竭过程也表明,氨基酸氮和铵态氮对作物营养的贡献最大。
3.2 単施NPK化肥对土壤有机氮的影响
与试前比较,单施常量NPK化肥处理土壤全氮、酸解性总氮和氨基酸态氮出现下降趋势,氨基糖态氮含量显著降低,铵态氮含量则呈增加态势;增量NPK化肥处理主要通过提高铵态氮含量使酸解性总氮和土壤全氮略有盈余。一般来说,施入的肥料氮对土壤含氮量的影响取决于它在土壤中的净残留量[17]。文启孝等[22]认为,固定态铵是酸解铵态氮的重要来源,在酸解12 h的条件下,固定态铵的平均释放量为62%,尤其是新固定的固定态铵,其释放量可达80%左右。沈其荣等[15]也发现,土壤酸解性铵态氮中1/4~1/3来自于土壤固定态铵。增量NPK化肥处理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也说明施用化肥,铵态氮含量增加是其全氮和酸解性总氮维持平衡或略有增加的重要原因。
通过与试前及不施肥处理的综合比较与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化肥氮的去向。本试验结果表明,长期单施常量NPK化肥,其对土壤有机态氮的消耗主要体现在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上,对有机氮库的补充则主要趋向于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土壤各有机氮组分含量及其占全氮比例的变化量是消耗与补充的综合体现,前面的分析已表明,与试前比较,该处理土壤全氮处于下降趋势,但铵态氮含量则表现为增加,结合对施入的化肥氮趋向的分析可见,单施常量NPK化肥对土壤全氮的贡献主要是铵态氮的增加,且这种增加部分增补了其他形态有机氮下降造成的全氮减少幅度。由此看来,对新增铵态氮有效性的研究将有助于区分化肥氮对铵态氮的补充是进入了固定态铵还是交换态铵氮库,从而更精确的评价化肥氮对有机氮库的作用。增量NPK化肥处理,与试前和不施肥处理的比较结果差异较大则说明,该处理除对铵态氮的补充外,还形成了较多的氨基酸态氮,表明高量化肥的投入通过提高作物产量,增加根茬还田量,对土壤有机氮库有一定作用。前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17],在一些长期试验中,都以有机肥料区的含氮量为最高,而化肥区的仅略高于不施肥区,这被认为可能是由于化肥区每季作物残留的根茬量较多的结果。
3.3 有机肥(物)料配施NPK化肥对土壤氮素肥力的培育
[1] Smith S J,Young L B. Distribution of nitrogen forms in virgin and cultivated soils [J]. Soil Sci,1975,120(5):354-360.
[2] 李树山,杨俊诚,姜慧敏,等. 有机无机肥氮素对冬小麦季潮土氮库的影响及残留形态分布[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2(6):1185-1193.
[3] Khan S V. Nitrogen fractions in a gray wooded soil as influenced by long-term cropping systems and fertilizers [J]. Soil Sci,1971,51(3):431-437.
[4] 徐阳春,沈其荣,茹泽圣.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及不同粒级中酸解有机氮含量与分配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4):403-409.
[5] 张玉树,丁 洪,王 飞,等.长期施用不同肥料的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33(10):1981-1986.
[6] 肖巧琳,罗建新,杨 琼.烟稻轮作中稻草还田对土壤有机氮各组分的影响[J].土壤,2011,43(2):167-173.
[7] 伍玉鹏,邓蝉娟,姜炎彬,等.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34(10):1958-1964.
[8] 张永全, 寇长林,马政华,等.长期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对潮土有机碳和有机氮组分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5,46(3):584-588.
[9] 彭银燕,黄运湘,孙 梅.长期施肥条件下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矿化特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2,26(5):173-176,181.
[10] 李 萌,王昌全,李 冰,等.猪粪替代氮肥对稻麦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J].土壤,2016,48(3):449-454.
[11] 于洪飞,张恩平.长期施肥对菜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14(1):13-16.
[12] 郝小雨,马星竹,高中超,等.长期施肥下黑土活性氮和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3):4707-4716.
[13] 王 媛,周建斌,杨学云.长期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6):1173-1180.
[14] 丛耀辉,张玉玲,张玉龙,等.黑土区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及其对可矿化氮的贡献[J].土壤学报,2016,53(2):457-467.
[15] 沈其荣,史瑞和.不同土壤有机氮的化学组分及其有效性的研究[J].土壤通报,1990,21(2):54-57.
[16] Gentile R,Vanlauwe B,Chivenge P. Trade-offs behveen the short-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residue quality on soil C and N dynamics[J]. Plant and Soil,2011,338(1):159-169.
[17] 朱兆良.中国土壤的氮素肥力与农业中的氮素管理[M]//沈善敏.中国土壤肥力.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60-211.
[18] Kielland K,Mcfarland J W,Ruess R W. Rapid cycling of organic nitrogen in Taiga forest ecosystems[J]. Ecosystems,2007,10(3):360-368.
[19] Keeney D R,Bremner J M. Characterization of mineralizable nitrogen in soils[J]. Soil Sci Soc Am Proc,1966,30(6):714-719.
[20] 韩志卿,韩志才,张电学,等.长期施肥对褐土及其微团聚体磷素形态分布和有效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1,26 (6):189-195.
[21]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2000.
[22] 文启孝,程励励.铵的固定和释放[M]//朱兆良,文启孝.中国土壤氮素.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0-75.
[23] 黄东迈.有机肥无机肥对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作用及其配合施用[C]//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农化专业委员会、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编.我国土壤氮素研究工作的现状与展望.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04-115.
[24] 张继宏,汪景宽,须湘成,等.连续覆膜与施肥土壤氮磷的演变规律[C]//张继宏,颜 丽,窦 森.农业持续发展的土壤培肥研究.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233-243.
Effect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Regimes on Organic Nitrogen and Its Fractions in Cinnamon Soil
ZHANG Dianxue1,HAN Zhiqing1,WU Suxia1,FAN Hairong1,XIE Xinyu1,CHANG Liansheng1,WANG Qiubing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Changli 066600,China;2. College of Soil and Environment,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866,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fertilization on soil organic nitrogen and its components,eight years′ locatio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cinnamon soil in Hebei Province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soil organic nitrogen and its fractions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regim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o fertilization mainly consumed amino acid N and ammonium N,remarkably decreased the content of total hydrolysable N,amino acid N,ammonium N and amino sugar N,and then decreased the content of total N. Application of constant NPK fertilizer decreased the content of total N,total hydrolysable N and amino acid N,remarkably decreased the content of amino sugar N,and enhanced the content of ammonium N. Application of increment fertilizer mainly raised the content of ammonium N,the content of total N and total hydrolysable N rose. Organic mature combined with constant NPK fertilizer decreased non-hydrolysable N,effectively increased the content of total N and total hydrolysable N by increasing soil amino acid N,ammonium N and amino sugar N,improved and enhanced the level of soil N supply. During the process of organic nitrogen accumulation,chemical fertilizer N mainly got into soil ammonium N and amino acid N pools,while organic fertilizer N mainly got into soil amino acid N pool.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regimes; Cinnamon soil; Organic nitrogen; Fraction; Change
2017-03-0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300305-4);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6)
张电学(1968-),男,河北武强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质量调控与土壤资源管理研究。
王秋兵(1962-),男,河北邢台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资源、土地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
S158.5
A
1000-7091(2017)03-0201-06
10.7668/hbnxb.2017.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