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记忆】1938,一座城的不朽记忆

2017-06-30 02:00陆培法
走向世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台儿庄海峡两岸古城

陆培法

2017-04-08 走向世界杂志

1938年春,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战打响。中国军队经过顽强拼杀,赢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1938年5月23日的美国《生活》杂志这样报道了台儿庄大战:“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这次胜利使台儿庄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村庄。”

如今,当年几乎化为废墟的台儿庄古城,已被建设得面貌一新。

3万将士的鲜血染红了台儿庄

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珍藏着一盘当年由3名外国战地记者拍摄的影像资料。虽然这段影像只有短短的30秒钟,但却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当年战斗的惨烈:冒着敌人呼啸的弹雨,将士们呼喊着向前冲锋,一名名战士相继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只知向前!看完这段弥足珍贵的影像,所有人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

据统计,台儿庄一战,中国军队3万将士壮烈殉国,许多人甚至没有留下姓名。

这是一个信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1938年春,在台儿庄的废墟之上,国魂不朽。

美国女作家芭芭拉·塔奇曼说,台儿庄大战是日本明治维新建立现代化陆军以来,第一次从战场后退。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台儿庄捷报传出,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新曙光。”

抚摸着清真寺墙壁上累累弹孔,遥想台儿庄古城战前6000多栋房屋,血战过后,一片瓦砾,现在只剩53处保存完好的战争遗迹。不过作为世界著名的二战纪念城市,台儿庄凭借这53处遗迹,成为世界上二战遗迹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城市。大战文化,是台儿庄彰显其独特地位的最重要的符号之一。

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

现在的台儿庄,饰品店、饭店、酒吧等商铺鳞次栉比,但人们没有忘记那段历史。

1938年4月3日夜,台儿庄岌岌可危。李宗仁下了一道命令,悬赏十万大洋,组织敢死队,夜袭敌军。李宗仁命令,凡是可以拿枪的士兵、担架兵、炊事兵与前线士兵集合,组织敢死队。

第27师师长黄樵松,亲自组织了20名敢死队员。王清松所在的158团,王清松记得,出征前,师长黄樵松写下了一首《榴花》绝命诗:“昨夜梦中炮声隆,朝来榴花满地红。英雄效命咫尺外,榴花原是血染成。”

大战胜利的同时,也给这座古城留下了满目疮痍。今年84岁的李敬善讲述了他所见到的战后台儿庄:“我们是敢死队员。敢死队员就是要以死报国!”为了击退反复攻城的日军,57名敢死队战士绑着手榴弹,手握大刀,与敌人展开肉搏血战。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杀敌60人,扭转了战况。而敢死队仅剩13人幸存。“都是血肉之躯,哪有不怕死的。但这些战士在国家安危与个人性命之间,毫不犹豫选择了国家。”说起敢死队,李敬善老人眼泛泪光,“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的生存。”

“你们知道那会儿的仗打得有多凶吗?死了多少人吗?”李敬善老人说,仗打完的头几年,在土里随便扒拉扒拉,就能扒拉出很多子弹壳、炮弹壳;那时候房屋墙根下的土层都是绛紫色的,一下雨,就变成了血红色。

“原来,那就是血水,土壤都被打仗那会的血水浸透了。说血流成河,一点都不夸张。”1951年,台儿庄建了一所中学。“我是第一届学生。那时候连个土操场都没有,我们学生就去挖土填。随便挖两锹,就能看到白骨。”

无名烈士墓前的日本僧人

深黑和服、雪白袜子、原色木屐,2015年4月8日,在台儿庄大战纪念活动中,一位神秘客人引起了媒体的格外关注,他就是日本僧人、圆光寺住持大东仁先生。

大东仁站在人群中静静度过了颇为沉重的几个小时。弹孔墙前,他像中国人一样专心打量,在向台儿庄大战无名烈士墓献花时,他合掌行礼并持诵了一段经文。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前,他一脸肃穆地侧身留影,引来无数镜头的追踪。

大东仁是名古屋人,曾就读于奈良大学近代史专业,对近代以来发生的战争格外关注。大东仁与中国的缘分却始于20世纪80年代,连续3次来华参观吉林万人坑遗骨,大东仁内心受到了重创。

随后,大东仁开始了在日本搜集侵华日军罪证的工作,目的是还原这段惨痛历史的本来面目,他称此举是“为了日本,为了中国,也为了世界。”

“因为战败是耻辱,所以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很少,挖掘出来也十分困难。”大东仁说。

为了搜集历史证据,从1985年起,大东仁跑遍了日本的旧书店、二手货市场,他还特别关注雅虎拍卖等网店,甚至还在网上竞拍,花费大量时间物力四处“淘”,碰到感觉有价值的東西还要实地查验考证。不但亲力亲为,大东仁还动员了大学时代的同学、友人,在东京、北海道、大阪等城市四处搜寻,一旦发现线索,他们会第一时间转告大东仁。

迄今为止,大东仁总共为中国收集了约1800件资料,其中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搜集了1500件。这些资料包括直接源自侵华日军的战斗详报、士兵随军日记、士兵家信等,也有日本国内出版的书籍、报刊、发行的明信片等,甚至还有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流行的儿童玩具。

这次,大东仁给台儿庄带来了9件珍贵史料,他将它们全部捐给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这其中有《朝日写真集》《支那事件画报》,还有一册是亲历过台儿庄战役的日本军人栋田博创作的小说《台儿庄》。

台儿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乾隆的御笔“天下第一庄”悬挂在门楼上,夜色中,下过雨的青石板泛着光亮,两侧的雕花门店依次排开,很难想象当年这里曾上演过一场生死攸关的大战。

1986年,大陆首部反映国民党正面抗战的影片《血战台儿庄》上映。当年,辗转得到拷贝后,蒋经国急切地看完,很快就开放了国民党老兵回大陆探亲的通道,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38年后,得以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互动往来的序幕。

2008年4月8日,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之际,枣庄市对外宣布:重建台儿庄古城,打造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

2009年,台儿庄被国台办确定为中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为两岸民众交流、合作的平台。

“台湾方面认为,台儿庄干了一件他们想干而没干成的事情。当时国民政府想在这里建设一个抗战模范城,然而正值战时,未能实现。”台儿庄古城管委会介绍说,“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重点项目就是古城重建,古城也是两岸交流的平台,二者相辅相成。在这里设立基地,对于两岸交流,对于文化旅游都是一个带动。”

古城内的妈祖庙是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基地。2011年,台儿庄专门从台湾大甲请了一尊妈祖像,由两位台胞护送来到大陆。第二年,还专门护送这尊妈祖回台湾参加巡游活动。

据枣庄市台办负责人介绍,“原来交通不便。高铁通车后,到北京、上海都是2个多小时,到济南不到1小时,台湾来的游客和参访团越来越多了。”

如今,古城已经成了海峡两岸中华文化的传承基地,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说,“重建台儿庄的梦想成真,由小看大,只要两岸一条心,精诚团结,一定能圆中国梦。唯其如此,世界才能有真正的和平!”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中共枣庄市委宣传部提供)

程丽 编辑/王天宇endprint

猜你喜欢
台儿庄海峡两岸古城
古城西南两座桥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台儿庄古城旅游营销策略研究
关于党员红色精神信仰现状的调研和反思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遇见另一个台儿庄》展示不一样的台儿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