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珂菊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185-01
按照新的课程方案,地理是中学惟一一门跨两个学习领域的科目,既属于科学领域,又属于人文与社会领域。如何发挥这种优势教活地理课堂,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尝试。
一、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这里的“灵活”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指抓住精髓,灵活地呈现教材内容,从不同侧面以不同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地理能力或地理观念。
1.图示
地理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使用了各种图表,地理考试也以图表类题目为主。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补充图表,以图表来说明地理分布或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如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可用下图来表示:
这样,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文字,在教师的精心处理下,变成了直观、明了的图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增强了他们的地理空间能力。
2.演示
这里的“演示”,包括实验演示、模型演示、教师表演和学生表演等。常用于过程可视、结论明确的地球运动。例如,在讲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与线速度时,我平伸右手,确定指尖、手腕、手肘3个点,然后身体自转一周,说明以上3点的角速度相同而线速度不同并分析其原因。另外,地球公转过程、黄赤交角的形成、热力环流等都可以用地球仪演示或实验演示。
其实,人文地理的一些内容也是可以采用演示法的。例如,为了说明商业也是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将全班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担当收购、储存、调运和销售四个环节,以体验这四个环节相联系所导致的地域之间的联系。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活动,既有利于把教学内容生动化、趣味化,又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把地理学习变为生活的需要。
3.实“画”实说
一般情况下,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画,大致有3种:一是电化教学中的动画;二是纸质的图片,包括地图;三是黑板上的简笔画。对于某些分布复杂、过程曲折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最好的方式恐怕就是实“画”实说了。比如,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最好变换角度从热力环流引出,以便于学生从剖面图、俯视图和仰视图三种角度进行观察,既要展现气流的上升与下沉运动,又要展现高低层大气的水平运动。如下图:
通过这样一种变式图,学生至少会明白:原来三圈环流也是热力环流的一种形式。既活跃了课堂,又剖析了科学内容,这就是实“画”实说的魁力所在。
4.结构式板书
巧妙、合理地把板书结构化,不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而且能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结构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因此教学中的板书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罗列,更要讲究板书设计的巧妙合理,体现课堂的整体结构,以便于更好地完成课堂目标。
比如,为了理解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等有关概念的相互关系,可用以下结构网络来引导学生。
通过这样的结构式板书,学生对教材脉络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捕捉课堂信息,抓住课堂的核心,进一步理解教材内容。
当然,教师在结构化的板书中,也可以留下一些关键词,让学生来填,这样也许更能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综合运用教学手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教学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再现地理环境本身及人地关系的种种特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地理环境。
例如,在讲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我大量使用了较为典型的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的文化景观图片以及录像,并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分析。比如,对于都江堰工程的分析,在展示景观图和四川地图的基础上,可以得出,都江堰的修建本身就说明了当时成都平原水旱灾害严重的自然环境。
三、课堂练习多样化
高质量的、适当的练习是巩固课堂效果的重要环节,如何讓练习更灵活、更贴近学生的需要?笔者认为,在明确练习目标的前提下,首先,要注意灵活把握时间和强度,要把练习穿插在讲授及师生双边活动之中,恰当掌握练习的“火候”,对于简单内容不做长时间操练,避免学生厌烦;对于有难度的内容,不能一笔带过。其次,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练习方法要灵活,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动而不乱、活而有序。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陆地邻国时,让学生自编一些简易的顺口溜来帮助记忆。比如,有的学生编出“哈吉塔巴阿富汗”就很好,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增强了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又如,在学习中国的人口迁移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父母、祖父母的迁移情况,并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学习世界气候的分布时,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课堂可设置如下问题,热带雨林气候一般分布在赤道附近,为什么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虽然已经远离了赤道却仍然为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气候为什么能够向南北延伸很宽的范围?亚马孙河为什么是世界水量最大的河流?
通过这些形式多样、难易适当的课堂练习,学生自然而然掌握了所学知识,进而能用新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实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