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72-01
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根据特定的幼儿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幼儿园课程目标为幼儿所提供的学习经验的总和,幼儿园的课程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欲实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教育行为、教育评价。对受教育者而言,课程即是体验教育、提高心智、积累经验的过程。幼儿园课程一部分是长期积淀的、实践的内容,另一部分是来自本园教师幼儿生成的内容。
一、课程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水平
课程目标的设置应将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分级制定,将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幼儿园的实际,办出自己的特色,反腐思考、斟酌办园目标。幼儿园必需一步一个脚印达到目标。目标不宜过细,制定阶段性目标即可,不可将目标细到每一节课。各幼儿园再根据省、市级目标,制定本园、本教研组的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及教育形式。这样,既能保证课程目标与国家教育目标的统一性,又能确保其符合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既能保证幼儿发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儿发展的主动性、教师施教的灵活性与幼儿园办特色园的积极性。
二、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需要
设计和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必需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把这些因素充分的考虑到课程目标中去,设计出来的课程与教学才是符合幼儿的需要。
1.幼儿身心发展的敏感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不同年龄对学习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
幼儿园课程必须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分阶段,有重点,合理安排内容,幼儿园课程应把各个领域相互融合,各年龄段的敏感期,突出该敏感期的相应特点。使每个技能得到发展。而大部分幼儿园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没有体现这一点。课程内容多是各学科平均铺设,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发展”和课程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没能真正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2.幼儿的记忆规律
幼儿的记忆效果与事物的重现率成正比。因此,在内容的选择方面,要以幼儿身边的生活为主,以幼儿常见和经常接触的事物为主。教学进程也应该是螺旋式上升,尽可能在重现幼儿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但是,这里所说的重现,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再现,而是以幼儿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3.幼儿的生活实际
幼儿园课程内容安排要按实际落实,还需要考虑时间、季节、特殊天气、除了常规性的一日活动外,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形成一个有完整结构体系的,对教师来说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内容方案。
三、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儿的兴趣情感和认知特点
1.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在幼儿园课程的具体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个体态度的重要成分,作为其学习的内部动机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形式必须首先考虑的。幼儿阶段最大的兴趣就是“玩儿”。所谓的“玩儿”就是游戏。《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中同时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游戏多被理解或演变为各种活动,如:美术活动、音乐活动、语言活动、体育活动、科学活动等等,仍没能跳出“上课”的框框。幼儿的需求和发展已经成为课程目标的中心指向,这不仅因为幼儿的兴趣能有利于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重要的是对幼儿人格、天性、权利的尊重。
2.要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明显的顺序性,如思维发展,总是由具体实物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3—6岁的幼儿,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性认识。
3.要考虑幼儿的记忆力与注意力的发展特点
3—6岁的幼儿注意和记忆特点是无意注意和无意记忆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和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幼儿的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事物的物理性質、幼儿的兴趣和情感需要、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总之,是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从形象记忆到抽象记忆。
由此,对幼儿施教过程中,要针对3—6岁儿童知识经验贫乏、抽象思维较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设置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多采用直观教学法,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声、情、景、物、象、形、色等感性材料,注重幼儿的实际操作、实地观察活动,设置一些感官参与性强的活动,少进行抽象的讲解和原理的灌输,更不要总是问幼儿为什么。
四、科学实践
生活中有趣的数字目标:让幼儿自己去主动发现、探索生活中的数字,以集体、小组或个别形式通过参观、讨论、记录的方式把调查的结果表现出来。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探索,而探索是非常有趣的。”可见,创设科学教育环境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只有积极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教给他们正确的探索方法,幼儿的探究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幼儿的创新行为才能更全面更深入。
1.提供能启发幼儿探究并实现教育目标的材料
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我让幼儿在自主选择材料的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和创新。引导幼儿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等等,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探索中,获得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
2.组织使幼儿探索行为更细致更深入的操作
操作探索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更多机会,鼓励幼儿有意识地运用视觉、听觉、触摸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发现问题,并将幼儿的操作转化为动脑,多方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培养了幼儿爱科学、爱探索的主动性。操作中,幼儿得出的观察结果都是一些容易接受的浅显的科学知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了幼儿探索的习惯。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就幼儿而言,探索的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作好幼儿的引路人,引导幼儿去探索,学习怎样去获得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