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丰富自身知识的愿望对于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设置迷局,让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寻找答案;搭建班级文化平台,让学生课外阅读“蔚然成风”;实施综合知识竞赛,让学生对课外阅读充满动力。
一、有意识地设置迷局,让学生寻找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栗程志教授认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选择与运用必须充分地与教材衔接起来,在教材内容的学习上,课外读物不仅起到服务和辅助的作用,更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发散和拓展”。中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学习的任务比较繁重往往对于课外阅读兴趣不高、不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很好地立足于语文教材,并且充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诱导,尽可能地在课堂教学中“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为学生课外读物阅读兴趣的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在《观沧海》一文的学习上,我向学生提问,大家知道曹操吗?大家认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基本都知道曹操,有的说曹操是奸臣,专权横行;有的说曹操有雄才伟略;有的说曹操是军事家,会识人、会用兵;有的说曹操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写的诗清新自然、奔放洒脱。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还有对曹操认知的情感偏向贯穿其中。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诱导和刺激:“曹操作诗的水平和特点大家通过学习都已经领略了,剩下的几点,就需要从《三国演义》的阅读中去进行验证和找寻答案了”。结果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这一课外读物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出来,实现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和知识拓展的教学初衷。
二、搭建班级文化平台,让课外阅读蔚然成风
俗话说:“什么样的环境往往造就什么样的人。”可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锻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战场”,营造良好、有益的班级文化、最大限度地搭建班级学习的有效平台应当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的。在十几年的教学中,笔者通常都会在自己所带的班级中设置“图书角”、“心得体会”等文化学习的阵地和平台,在图书角中注意放置一些报纸和杂志,比如《读者》《智慧背囊》《意林》等,并从班费中拿出一部分费用来用于课外读物的定期更换和购买,笔者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图书角刚开始时往往“人烟稀少”,慢慢地在爱好课外阅读的学生带动下,逐渐“人山人海”,课余时间原本不太喜爱课外阅读的学生也循序渐进地加入进来。在“心得体会”专栏上,笔者将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过程中的一些思想体验、心理感受、读后感想等挑选优秀的贴到上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仅对于认真阅读并写出优秀作品的学生以必要的鼓励和表扬,同时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有效的引导与激励,在倡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也发散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他们的写作表达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可谓一举多得。
三、实施综合知识竞赛,让学生充满动力
教师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定期或不定期地在班级内组织综合性的知识竞赛,内容涵盖文学、历史、科学、政治等方方面面,在问题的设置上有意识地向一些优秀的、经典的课外读物靠拢,比如,《蒙娜丽莎》是谁的代表作品?比如,《资本论》的作者是谁?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是什么?我国设置的烈士公忌日是哪一天?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都有哪些国家?“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出自于谁?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代表性,又不是太难,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所在。教师还应当充分结合初中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学生的认可这一心理特点出发,采取“分组对抗”的形式,对于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计分,对于获胜的一个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就能以综合性知识竞赛中的“问题”实现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勾引”和课外阅读内在动力的“激发”,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上舍得投入精力、下苦功夫。综合性知识竞赛的组织和实施,不仅能够让学生自发地去阅读课外的一些读物,实现知识的广泛涉猎,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提升知识的“广”和“博”的程度,而且還可以带动学生平时注重一些知识的积累,强化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演讲比赛”、“读书活动”、“征文比赛”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引导和推动。
郭爱花,福建武平县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