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较法教学《蔚蓝的王国》

2017-06-30 00:16高敏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纤夫屠格涅夫省略号

《蔚蓝的王国》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轻轻吟诵这首文质隽美的散文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好青春生活的赞美,对爱情的歌颂以及对岁月易逝的感慨。如果再读细致些,还能体会到一位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一位有担当有责任的知识分子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构建。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层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比较法,和学生一起向“王国”的更深处漫溯,进一步揣摩文學大师的精神世界。

一、形容词有无的比较

以“梦”贯穿教学过程,通过“聊梦——听梦——寻梦——赏梦——解梦——续梦”的流程将激趣导入、通读全文、赏读文字、主题解读融入其中。“听梦”环节,教师范读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圈点梦中人与物的过程,为接下来的“寻梦”环节中完成梦中人与物的填空,训练学生提取关键词的能力做好准备。见下文:

我和伙伴坐在一条(小船)上,(风帆)鼓了起来,(帆)的上面挂着几面(小旗)。四周是一片(海),(细浪)闪烁着金鳞,头顶上是同样的(海),(太阳)露着笑脸。我们有时发出笑声,或者有人吟诵诗句。

我们用心灵驾驶着 (小船) 来到 (仙岛),(璧玉宝石)光艳夺目。岸上飘来(芳香);一些岛上飘洒(白玫瑰花)和(铃兰花);一些岛上飞起一群(鸟儿)。她就在这儿,会拉着你一起进入天堂。

这两段文字对文中两处梦中场景进行了概括,和原文相比,“王国”的美大大打了折扣,这是为什么呢?显然是由于形容词的缺失。形容词是屠格涅夫充分描绘想象世界的重要手法之一。通过对文中形容词的品读,学生感受到了“王国”快乐、自由、美丽、幸福、温馨的特点,如世外桃源一般惹人向往!

二、省略号有无的比较

标点符号是作家的“第二语言”, 阅读文学作品时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在“第二语言”处驻足徜徉,便多了一条走进文本的途径。《蔚蓝的王国》一文中省略号共有8处之多,因此在“赏梦”的第二环节中,可将课文的第6、10和11节做了无省略号的改变,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背后的画面,并注意和已有句子的结构保持一致。当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后,不言自喻,学生体会到了“无言的魅力”,这个王国远不止现有文字所描绘的那般美丽神奇,屠格涅夫用省略号扩展了这种美丽神奇的外延,无字胜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这篇文章中屠格涅夫不仅省略了梦中的画面,更把他真正想说的话也隐藏在了省略号的背后。开头结尾都有一句“蔚蓝的王国呀!我见过你……在梦中”,学生易读,却难解其味。若将这个句子分别改成“蔚蓝的王国呀!我在梦中见过你”和“蔚蓝的王国呀!在梦中,我见过你”,并让学生按照先读改句,再读原句的顺序将三句连起来读,学生的声音不由自主地由最初的激昂转为低沉,有些学生甚至流露出了悲伤的神情。学生虽然还不明所以然,但已隐约感觉到作者的现实状况和梦境有很大的区别。

三、课文与名画的比较

隐藏在美丽文字和省略号背后的究竟是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怀呢?想要探明屠格涅夫欲言又止的话,知人论世是一把能开启“王国”大门的关键钥匙。但如何保证钥匙上的牙齿和锁孔中的齿轮相吻合呢?背景资料合理恰当的引用是成功的保障。

初一学生对19世纪末的俄国社会状况是陌生的,而教师大段的讲解只会破坏教学节奏,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的前行着。这幅画与课文创作于同时期,画中也有船,却不能自由乘坐;也有人却不是快乐幸福的样子。这不是画家的想象,而是列宾亲眼目睹的场景。这11个人本是农民、军人或神父,是沙皇的专制统治将他们沦为纤夫。这不仅是11个人的生活写照,而是19世纪末俄国整个社会的缩影。

名画给了学生直观的冲击力,他们立刻比较出了与梦中王国的光明、青春、幸福相对应的恰恰是现实状况中的黑暗、衰老、痛苦。再结合1878年屠格涅夫个人状况的资料:远离祖国,旅居法国,已是垂暮之年,疾病缠身,纠缠多年的爱情也毫无结果。学生终于聆听到了文学大师复杂的心声:文中不仅有着对青春、爱情的渴望,还寄托了屠格涅夫这位海外游子对祖国俄罗斯的牵挂,更凝聚了这位有担当有责任的知识分子对理想社会的构建。

在《蔚蓝的王国》的授课中,教师若能通过多重比较,引导学生去注意易被忽视的形容词和省略号,便会降低了学生对这篇外国文学主旨理解的难度,加深了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印象。也许未必完全解读透了大师的作品,但至少向“王国”的更深处迈进了一步。

高敏华,江苏南通市小海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纤夫屠格涅夫省略号
省略号来了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恩仇录
染成岁月的一砣金黄(外一首)
说空话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诚实的屠格涅夫
暮秋,想起嘉陵江的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