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让音乐课堂更精彩!

2017-06-30 11:59郑琳琳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建设者角色研究者

郑琳琳

【摘 要】 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应是课本知识的消极解释者和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重新定位于教育教学的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和创造者。教师应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和开放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 新课程;角色;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

前不久,我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音乐教师优课展示”活动。听了很多同仁的展示课,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参展的每一节课都那么精彩!教师自如地驾驭课堂,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回想起新课改前的课堂,我在思考: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老师产生这样的转变,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这般精彩呢?

经多方研究我发现,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新课程突破了“教学”就是在教室里教书的传统观念,将教学的空间拓展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走进新课程,成为学生阅读、思考、探究的对象。学生通过这部书,观察奥妙无穷的自然,认识精彩的奇妙世界。尤其是在这一突破过程中,我们的教学行为出现了这样的新变化:

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课堂中“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这类提问,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理解为问答,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新课程中,教师逐步形成了“对话”意识,他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师生间互相了解、影响、激励和鼓舞。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教学和教研是分开的。教师负责“教书”,故被称为“教书匠”,教研活动是专家们的特有工作,教书匠们只需把教研成果拿来应用到教学中去。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新课程的实施推进了“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向现实的转化。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以研究者的心态显身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在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我和我身边的同事都逐步的尝试教学研究,我们常在一起讨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同事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同时,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也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好时机。在教研活动研讨会上,大家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这样的学习研讨,能使教师身边发生的与教师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解决,也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也是国外多年来一直倡导的。可以说,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的融为一体,是教师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三、教师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传统的课程观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课程实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即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课程设计者的意途,能在多大程度上深刻领会课程设计者的思想,并能在课程实施中加以应用。刻板的将教师定位为课程的实施着,要求教师准确无误地领会课程设计者的思想,并忠实地、无条件地履行既定的课程方案,这样就将教师排除在课程的决策、开发以及评价等诸多环节之外,忽視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能动作用。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是课程从属者这一身份,使之成为课程的主体乃至课程本身。这一点首先表现在教师对教材创造性的使用上。

教师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出个性,用出风格,用出特点,而不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我在进行《梨园漫步》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备课前先在学生中展开调研,了解他们对京剧等戏曲艺术的接触和了解程度,了解我的学生们有哪些特长,有了这些了解后,再有目的地备课。课堂上,我没有刻意地让孩子们去讨论京剧,没有简单地教唱京歌,更没有生硬地向他们灌输京剧的起源、行当、脸谱等知识,而是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从兴趣出发,从学生对京剧身段的模仿开始,满足学生的身心体验的愿望。再播放制作好的MV,学生先聆听,再跟唱,在MV丰富的内容中,学生潜意识地了解了京剧,认识了京剧,有的或许找到了共鸣。身心有了再次体验。这时学生肯定特别想尝试去唱这首京腔京韵的歌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用老师再调动也会很高。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竞赛环节,将同学们所知道的京剧常识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竞赛题挖掘出来,之后再拓展课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将自己所喜欢的京剧艺术表现出来,或画、或唱、或演、或写,无处不是创新,无处不是体验。再整个课堂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没有太多的讲解,没有太多的提示,却紧紧地掌控者课堂,学生主动体验,思考,了解,完全没有对京剧的距离感、排斥感和被迫感。课堂从书本内容出发,跳出课本靠近生活,又回归课本。展现教师个性风格特点。从这节课我体会到,我们的学生接触到的事物很广泛,对未知世界充满探究的渴望,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围绕课程目标,充分体现课堂特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可以说,课程改革使我们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革命。每一位教师都在这次改革中变化,接受考验。经历换脑、充电、反思、创造的蜕变过程,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研究者和建设者。这一角色的转变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精彩的课堂,更是精彩的明天和精彩的未来!

猜你喜欢
建设者角色研究者
福照到家!
城市建设者
饿死的毛毛虫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斗严寒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