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静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较为活跃,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个性发展的黄金阶段加以引导,必然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提出各种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问题探讨的参与度,让语文课堂更为活跃。
一、探析矛盾,寻得主旨
围绕文本设计提问的时候可以抓住矛盾点提问,促使学生探究文本主旨。如抓住人物关系之间的矛盾、善恶之间的矛盾、人情和法理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点能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从而了解文章的内容。
在学习《月迹》一文的时候,可以抓住其中的逻辑矛盾处进行提问,如:“文章中提到月亮在头顶的地方,明显更大也更圆了,这是和什么进行比较后的结果呢,月亮的大小难道不是一样的吗?”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尝试从上下文中寻找答案。在分析探究后,学生发现此处是将月亮和桂树放在一起观察的结果,月亮其实并没有大小变化,只是由于参照物不同,所以让人感觉大小不一样。此时可以指引学生继续思考:“即使如此,文章所说的‘大多了、‘圆多了是不是过于夸张了呢?”学生再次思考,提出:“这里是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可以用来表示他們发现月亮之后的欢喜之情,因为十分兴奋,所以才会感觉月亮格外大。”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自己寻找文章中的矛盾处,有的学生找到了这样的一处:“在院子里盼着月亮的时候,作者提到‘好久都不见出来,其实他们等月亮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为什么要用‘好久呢?”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在探究后学生认为:“由于他们心中期盼看到月亮,十分焦急,所以才会主观感到时间很长。”抓住这些矛盾点进行分析,学生了解了寻月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变化,体会到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渴望之情。
教师在围绕矛盾点提问的时候要注意用含而不露的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但是却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二、赏析精彩,引导审美
初中语文课本中不少文本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围绕文本的精彩文字进行设置,尝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挖掘文本精妙之处。要让课堂提问体现审美价值,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在提问中展现独特的语言魅力,引发学生进行审美思考。
《小石潭记》是一篇精彩的山水游记,文章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小石潭幽静清丽的美景,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凄苦之情。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抓住文本精彩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小石潭记》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法,试着分析每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景物?”这个问题促使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探究其艺术手法。其第一段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创作手法,展现了小石潭及其附近的景物,文章开头的部分写了竹林中可以听到水声,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展现了小石潭的幽静。第二段主要用的是定点描写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中的游鱼。第三段采用的是由近及远的变焦手法,上溯小石潭的水源,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水流的形状比喻成是曲折的北斗七星和蛇,形象而又生动。由此可见作者并没有用固定而呆板的视角来观察小石潭,而是在不断变化中写出了动态之美。这样的评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模仿《小石潭记》的手法尝试撰写游记,尝试创作美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要渗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审美趣味,教师围绕文本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进行美的赏析。
三、设置悬疑,深度探究
悬疑指的是充满悬念、令人看不清事物的真相,正是因为悬疑的存在,才促使人们去怀疑、去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提问中设置悬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启发他们进行思考。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名作,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在提问中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探究。“大家知道鲁迅先生最喜欢自己创作的哪个小说人物吗?据说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孔乙己。这个具有一定人格缺陷、命运悲苦的人为什么会受到鲁迅先生的喜爱,他在创作这个人物的时候又着重了哪些笔墨呢?孔乙己的悲剧人生是因为他自己的过错,亦或是因为社会的悲剧呢?这些问题都需要大家在阅读文本之后自己寻找到答案。”在分析中学生可以知道孔乙己是一个受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他在性格上有着致命的弱点,由于在科举中耗费了太多的精力,以至于他直到穷途末路还忘不了孤芳自赏。他的人生是矛盾的人生,虽然穷困潦倒,却自认高雅,实际上他的精神早已备受毒害,然而他却也有善良的一面,例如他不会拖欠酒钱,这表示了他的诚实。孔乙己的悲剧人生实际上代表了广大受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作者对这些人持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初中生好奇心比较强,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设置悬疑正能体现他们的心理特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促进他们自主阅读。
四、补充留白,突破定势
为了让书画作品的画面更为协调,作者常常会设有留白之处,这是中国美学特征的一种表现。不仅在书画作品中,文学作品也常常为了让读者品味余韵而设置留白之处。初中生由于阅读能力的问题常常会忽略这些地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文本中的留白处设置问题,让学生尝试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行分析,感知文本的内涵。
以《故乡》一文为例,可以向学生提问:“《故乡》这篇文章中有一个主要人物——闰土,作者在描写他的时候采用了大量留白,如用省略号省去了闰土所说的话。大家可以找到这些留白处,分析作者所没有讲出来的言外之意。”学生搜索文本,很快找到了不少运用省略号的地方。在描写少年闰土的部分,作者在闰土所说的话中使用了大量省略号,如给“我”介绍鸟雀名字的时候;谈到抓猹的时候;谈到跳鱼儿的时候,均运用了省略号,这里的省略号代表了未尽之言,表示闰土说话喋喋不休的状态,从侧面展现闰土无拘无束的童稚状态,当时的闰土还没有等级尊卑概念,所以才会和“我”有说有笑。在论及长大后的闰土时,作者也运用了大量省略号,如闰土露出了恭敬的状态,称呼“我”为老爷;在介绍自己的孩子时,也大量运用了省略号。这里的省略号表现的是闰土说话不自然、犹豫不安的状态,体现出此时的闰土经过时间的打磨,深受生活的苦难,已经缺乏了少年时的童稚。文章的留白处展现了作者的未尽之言,通过对比体现出封建礼教对闰土的迫害。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要进行筛选并选择合适的问题,抓住文本的矛盾处、精彩处、悬念处、留白处进行提问,这样,才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分析文本。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松陵第一中学(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