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多“趣”处 儿童多行处

2017-06-30 17:00高金凤
教育 2017年24期
关键词:区角校区桂花

高金凤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人共同的追求。作为一所新教育实验校,理应拥有自己幸福的味道,我们一直在寻觅,一直在实践。

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下设三个校区:“老字号”北街校区、“青年号”罗塘校区、“儿童号”城南校区,三个校区都因地域因素,天生玲珑型。小微的空间巧遇教育的微创意,便有了校园空间变形记,怎么变,变向何方,我们经历了对话、构建、表达和融合四个阶段。

对话:寻找通向儿童的密码

与大师的童年对话。我们静心品味大师经典作品中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触摸传统儿童生活中那些宝贵、丰富、充满精神意味的童年意象,寻找通向儿童世界的密码。鲁迅的“百草园”、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曹文轩的“草房子”等等。对童年的认知,有了这份对传统的穿越,自由、快乐、诗意的童真、童趣成为校园空间变形的核心要素。

与自己的童年对话。教育的对象是儿童,校园空间变形的目的是为了儿童,没有深刻的、缺乏自省意识的、经由自身的童年生活出发建构起来的对儿童世界的体察,对儿童的认知则必然会走向空洞与浮华。反刍自己的童年生活,与自己的童年对话,可以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儿童世界的丰富与高贵。

与当下的儿童对话。努力从“长大了的儿童”的儿童视角出发,认真、严肃、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当下儿童的生存困境。于是,我们便有了关于“儿童站在校园正中央”独到的理解,有了儿童版的校园模样:欢乐谷、梦工厂、图书馆、生态园。我们找回了童年应该有的样态:简单而不失丰富,开放而不失神秘,真实而不失梦幻。

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童年之间的对话,形成了我们对区角概念的建构:在校园主题功能区之间的边角区域,通过赋予其特定的教育元素,创设充满童趣的教育情境,让儿童嬉戏、担当、分享、探究于其间,这样的边角区域就成了校园的区角。它小巧而灵活,实现了教育的“无中生有”,让教育更具儿童味;与新教育的对话,有了我们对区角课程的勾勒,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在校园里生长。寻找通向儿童的密码,让我们的行为顺应儿童、唤醒儿童、发现儿童,让儿童在区角里遇见、生长。对话之中,我们有对教育行为的反思与悟道,更有对教育诗意的解读,鲁迅先生说过“儿童最像诗人”。最终,我们有了一份约定:于诗意里蹲下,聚焦儿童版的校园区角。

构建:让区角摆渡童年的

美好

区角构建,在适合儿童的教育语境下,选择、建立适切的意像,形成艺术性和教育性兼具的教育空间。我们循着以下路径:

路径之一:基于儿童好表现的心理,设立“我要登台区”。 “儿童号”城南的校园里,“有才你就来”的墙壁区角,在这里,每期展示三十个孩子,挑战周期为半月,下一期的孩子必须选定一个挑战对手,以自己的单项积分超越对手,赢得展示的机会。在这里,每个孩子都可以遇见最好的自己,每一朵花儿都可以绽放。“青年号”罗塘校区,“诚信书屋”主人的申请,在诚信书屋里,清晨、午间、傍晚,小主人整理小屋、盘点流转量、好书推介,事事用心。每一位访客,驻足其间,自行阅读,自动放回。在这里,一个顽劣的孩子因为有了这份担当而变得安静、有责任心。

路径之二:基于“做中学”的理念,设立“实践体验区”。城南校区的“开心小农场”“手指上的阅读”,罗塘校区的“院墙上的生态园”“竹窗对弈”,北街校区的“国学园”都成了孩子们的乐处。开心农场里的播种、施肥、浇水、收获,生态园里的创意种植、小鱼和虾及其他小动物之间的生存状态,让孩子们喧闹的心有了寄放,动植物的生命唤醒了孩子的生命意识。园子里,孩子们会通过观察、咀嚼,获得某种植物是甜的认知;园子里,兴趣相同的孩子可以跨越年龄对话;园子里,孩子们有了二十四节气的认知、有了动植物习性的了解。为了向来宾推介,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植物电子身份证。

路径之三:基于“一景一故事”的思考,设立“经典浸润区”。走廊的尽头、楼梯的拐角、亭坊之间,都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意像:“夏洛的网”“稻草人”“草房子”“大象学校”等,让孩子在移步换景之中对话经典,感受“书”是甜的,感悟“书香是最迷人”的味道,与经典结缘,存储好习惯,为幸福生活奠基。校园里,“小豆豆”经常可以猫在“草房子”里,感受美的多样性,仰望“夏洛的网”、伫立于“时代广场”,颠覆传统的“鼠”的印象,重构“鼠”的智慧、

善良。

表達:梳理心灵穿越的记忆

区角里,留下了孩子们心灵穿越的记忆,有欢愉、有哀伤、有流连、有沉思,用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梳理、留存美好的瞬间,定格成永恒,对于儿童来说便是弥足珍贵的。

罗塘校区的诚信书屋里,有了一个九岁孩子新书发布的故事。一本书的故事,让课程的“私人订制”成为可能;一本书的故事,记录了一个作家和孩子的美好约定:PK写书,争取合著出版。一本书,氤氲了阅读的力量,乐乐书吧里,校园小作家的专用书架推出,书架上有这个孩子“读过的书”“正在读的书”“想读的书”“自己写的书”。生态园里,有孩子们自编、自创、自演的园子童话剧,剧里有:一条小鱼突然沉入水底,五年级孩子创作的《小鱼殇》情景再现。有“你说我猜”的校园植物竞猜游戏。生态园里,还有低年级孩子观察小蝌蚪,记写的《小蝌蚪变形记》。生态园里,有孩子们心仪的“快乐游考”。小小区角,留存了美好,留住了穿越的美丽。

融合:让区角在课程里远行

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致力于草根式、校本化。于是,我们聚焦区角课程的创生与构建。让区角课程成为“实验创新,小中见大”之“实小”的注脚。

一个区角,就是一个课程。城南校区“手指上的阅读”,实现了“快餐式”阅读走向“营养式”阅读,区角阅读走向特色阅读的跨越。沙石、碎布、绒线、植物皮、蛋壳等都成了孩子们创作的材料,经典中的人物形象在孩子的手中重构、再现,心、脑、手的联动,让阅读、劳技、绘画、科学牵手了,学科壁垒在“手指上的阅读”中消融,课程整合无痕落地,核心素养由此生长。目前,我们正在推进从区角构建走向“特色课程项目”建设工作,规划形成了“一中心(城南葡萄园)、两长廊(向阳长廊、花开长廊)、三个主题厅(绿拇指陈列厅、追风筝故事讲演厅、城南

旧事荣誉展厅)、四大主题馆(文学名人馆、名著体验馆、儿童绘

本馆、主题创作馆)”。“手指上的阅读”的实践被《人民教育》发表

推介。

一个区角,就是一段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院墙上的生态园”生成了:“悠悠桂花香、淡淡桂花韵”的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孩子们在知桂花、赏桂花、拍桂花、摇桂花、写桂花、绘桂花、咏桂花、学桂花、品桂花的课程里,桂花嵌入孩子们的记忆,无论去向何方,总能想起校园的桂花树,想起桂花树下的故事。“开心农场”续写了“葫芦”课程。种子课程、种植课程、收获季课程、葫芦创作课程、葫芦拓展研究课程。孩子和葫芦一起成长、致远。万年台里“古戏台”上,孩子们穿越百年的办学历程,谛听先贤们的声音,传承戏曲的精髓,萌生了担当戏曲传承人的梦想。在这里,实小校友——姑苏“荷言旗袍”的主创人,和孩子们分享如何将旗袍和昆曲融合,形成独到的“荷言旗袍”的韵味。藉此,将旗袍带向国际舞台。

不知校园何处“趣”,只拣儿童多行处。校园里,能有些许让孩子徜徉其间、诗意行走的区角,让孩子穿行于区角课程,浸润童趣,捍卫童年,理应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指向。

(作者单位: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区角校区桂花
幼儿园户外自主区角游戏的探索与实践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做桂花糕
桂花蒸
打桂花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有效指导
区角活动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