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28日,作为正在西安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参演项目,“2016全国民族器乐系列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学院举行。这次活动由陕西省文化厅、西安音乐学院承办,共安排了5场音乐会和3场学术讲座及研讨,呈现了一场集展演、学术交流、非遗传承于一体的民族音乐盛宴。
本次展演活动共邀请了十一个音乐团体,分别是上海国乐研究会、广州星海音乐创作协会“粤成荟”广东音乐组、山东菏泽丝弦组合、山西晋北鼓吹、辽宁复州鼓乐、陕北大唢呐常家班、安徽唢呐周家班、西安音乐学院青年鼓乐团、新疆艺术剧院民乐团、内蒙古艺术学院潮尔艺术团、中央音乐学院龙之吟笛埙乐团。这些乐团以中型乐团为主,从地域分布上,基本兼顾到了东西南北中;从乐种上,既体现多样性又对鼓吹乐有所侧重;从乐团性质上,以民间音乐团体为主,同时还有四个各具特色的专业艺术院团。
仙乐飘飘
十月的西安,多雨,活动举办的几天正好也赶上阴雨绵绵的天气,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琴筝清曲将古城西安润色得如烟雨江南。
最先出场的上海国乐研究会一上台,一股古雅之气已扑面而来。上海国乐研究会由国乐大师孙裕德先生在1941年创建,其宗旨是坚持守住江南丝竹中的传统乐曲,并通过磨练将江南丝竹乐中秀美、平和、温婉的音韵和气质保存下来。
音乐会现场,他们共演奏了五首作品:《凡忘宫》《朝元歌》《中花六板》《三六》《行街》,用漂亮的声音、默契的配合和细腻的处理征服了现场的观众。孙裕德先生的女儿孙文妍介绍说,上海国乐研究会有几条标准:首先,最基本的是做到音准和节奏节拍的稳定,然后是音色上的配合,例如:乐器的声音有发散型的,有凝聚型的,互相之间要不断协调、密切配合。此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符合时代的审美要求,这个时代要求夸张,我们就在音乐的处理上做到层次清晰,扩大音乐的张力。音调、基调是民间的,音乐表现上可以夸张,但也不是没有边界的夸张,而在保持江南丝竹特色的基础上夸张一些。
无独有偶,广州星海音乐创作协会“粤成荟”广东音乐组也秉承着相同的理念,即在专业的基础上追求一种民间音乐的境界和状态。“粤成荟”由民族管乐演奏家、星海音乐学院黄金城先生组建创立,继承和发扬广东音乐老一辈音乐家黄锦培、朱海、梁秋、方汉、陈萍佳先生的广东音乐“小组奏”的艺术理念,结合室内乐五重奏的形式与内涵,力图使传统广东音乐的精髓通过实践得到提升。乐团不设首席(头架),强调整体的组合与分工合作,演奏上力求做到既和谐又统一,散发出具有“粤味”特色的广东音乐。
来自山东的菏泽弦索乐同样有着清、雅、细腻、精致等特点。弦索乐是琴筝清曲的合奏形式,在元明诸宫调伴奏的基础上与古筝乐融合而形成,明清时期在菏泽民间广为流传。民间音乐团体琴筝清曲古乐社承担着山东琴书、山东古筝乐、菏泽弦索乐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艺人们能唱能奏,一专多能,在音乐会上展示了“大雷拉琴”的传统技艺。菏泽弦索乐的传统曲目多为八板体,常用乐器除了古筝、扬琴、琵琶、奚琴外,还有雷琴、软弓胡、坠琴等特色乐器。演奏时,在各乐器的对话之间,文雅的气质和活泼的生活气息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了他们的音乐里,透着山东人特有的智慧和幽默,雅韵悠然,妙趣横生。
鼓乐喧天
鼓吹乐可以说是本次展演中重点关注的一个民间器乐种类,参演的五个鼓吹乐团体中,除了西安音乐学院青年鼓乐团外,其余四个都来自民间。“咆哮的黄河”——以卢补良为首的晋北鼓吹忻州八音艺术团用音乐展现了他们的文武兼优的表演实力。唢呐领奏的《大得胜》威武、欢腾,场面隆重而又恢宏,主要表现古代出征将士凯旋归来的荣耀,是晋北吹打乐中一支传统的大型套曲。管子领奏的《青天歌》则是庙堂音乐的代表曲目,音乐清幽飘渺,是山西八大套音乐的第一套。《三对面》通过对戏曲角色的模仿,展示了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音色。
辽宁复州鼓乐也称辽南鼓乐,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都丰富多样。在他们演奏的音乐里,既有东北大秧歌的欢庆也有《江河水》的悲怆,既有红白喜事上的悲欢离合,又有辽南皮影戏中人物的粉墨登场,大唢呐合奏《花瓷》更是显示了民间音乐的灵活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带来的双管独奏《江河水》,是笔者迄今为止听到过的最接地气的一个版本,音乐饱满,感情深切,有贯通天、地、人共鸣之慨,不免令人感慨“一方水土一方乐”啊!
陕北大唢呐是黄土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乐器之一。陕北唢呐组合一般为五人,由两支唢呐和打击乐组成,称为“老五班”。两支唢呐分别在高、低音区演奏,称为上手、下手,吹下手的始终保持在低音区吹奏来衬托上手,使上手的演奏技艺得到充分发挥。本次参加展演的是来自米脂的常家班,常家班以其吹奏功底深、技术全面、曲牌多、演奏风格质朴稳健而在陕北高原享有盛名。常家班这次演奏的为传统曲牌联奏而成的套曲,套曲的板式变化一般为慢板—流水板—快板—刹头,而这类有着固定板路变化的联奏又被称为《老三鼓》。“老五班”演奏《老三鼓》其风格之古朴从这称谓中已可见一斑了。
相比较陕北大唢呐,同场演出的安徽周家班吹打乐带着来自江淮平原的活泼、细腻。周家班最有感染力的是他们音乐中显现出的旺盛生命力,作曲家瞿小松称之为世代传承的中国元气。周家班历史悠久,家族壮大,目前家族中从事吹打乐的逾百人,这次参演的是第五代至第七代传承人。他们生活的灵璧縣是皖苏鲁豫四省文化的交汇之地,因此,他们的音乐风格中有着因文化交融而产生的丰富性。
周家班在闭幕音乐会上演奏的《雁落沙滩》很独特,是这个家族和班社独有的曲子。《雁落沙滩》又名《三起三落》是为逝去的老人演奏的,音乐通过唢呐来模仿大雁的叫声,并形象地表现出大雁的美丽姿态以及昂扬的生命力。相传大雁有“五德”,《雁落沙滩》以此来赞美老人“仁、义、礼、智、信”等高尚的品德。在民间信仰中,生命是可以轮回的,因此,音乐也包含着对生命的美好祝福。
清朝中叶以来,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的发展和戏曲音乐的发展是相生相伴的,吹打乐班演奏戏曲音乐在民间是常见的,在本次系列音乐会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安徽周家班演奏的《泗州戏》和辽宁复州鼓乐演奏的《辽南皮影戏》在演奏技巧上有着相似之处,演奏者都需要通过嗓子唱奏,乐器通过嗓子咔唱振动哨片发出声音,模仿戏中生、旦、花脸等不同人物的唱腔和念白。只是在风格上,前者相对细腻婉约,后者粗犷豪放。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戏曲音乐为民间乐手炫技提供了很大空间,他们的演奏不仅音色多变,动作、表情也是花样繁多,极具观赏性。
取之于民间 用之于民间
为配合2016中国民族器乐系列音乐会的展演,三场学术讲座也将重点放在了鼓吹乐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乔建中的讲座以他的一篇旧文《和而不同 多样统一——四种北方鼓吹乐的比较分析》为基础,言谈间将这二十多年自己田野工作中新的见闻和思考补充和穿插其中,共涉及了鼓吹乐的二十多个乐种。中国音乐学院刘勇的《北方唢呐音乐漫谈》从唢呐音乐的文化意义、艺术价值、分布和风格、代表人物、代表性曲目、变奏手法等方面,结合音乐、音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西安音乐学院程天健的《西安鼓乐音乐文化概观》对西安鼓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还特别谈到了他对于西安音乐学院青年鼓乐团在演奏西安鼓乐时加入弹拨乐声部的看法。他说,首先从谱面上看,有“弦头”“合弦头”“弦头入”等字样,经过音乐分析,其中的旋法具有弹拨乐器演奏的特点,所以判断西安鼓乐在个别乐社所存的乐谱中,很可能以前有弹拨乐演奏过;其次,西安音乐学院有很多弹拨乐的学生,一方面有这个条件,另一方面也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此外,从艺术上讲,加入弹拨乐后,不仅音色更加丰富,音响也更有特色。
对于民间乐社,程天健说还是希望他们保持原有的形态,特别是清代以来,民间形成的合乐形式都是以笙管笛为主,而且西安鼓乐的民间乐社至今也是以笙管笛为主。他认为这样的选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民间乐社演奏的场合多数时候是大庭广众下,笙管乐更容易造成宏大的音响;二是因为相比较弹拨乐器,吹奏乐器更容易携带,尤其在进山、朝山等行乐的场合。
三场学术讲座一方面是他们在详实的田野工作之上的理论总结,另一方面也让前来听讲的学生和民间艺人们对鼓吹乐研究及音乐学理论有一个概况性的了解,对他们的演奏艺术给予启发和理论支持。讲座现场民间艺人们积极提问和专家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取之于民间”的音乐理论得以“用之于民间”。
学院范儿
很多时候,在传统文化和“非遗”语境下我们是惧谈“发展”的,但是在专业院校和艺术院团的语境下,创新和发展却是值得提倡的,并且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应该是并行不悖的两个方向。
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和内蒙古艺术学院潮尔民族乐团都是在民族艺术的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专业艺术团体,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在创作、表演和提高,拥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作品。
西安音乐学院青年鼓乐团展示了他们一年多以来学习西安鼓乐的成果。自2015年来,学院委派青年老师跟随西安鼓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南集贤东村鼓乐社顾景昭社长进行学习,并于2016年成立乐团。乐团由学院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组成,集教学、科研、艺术实践为一体,加入了弹拨乐声部后,音乐更加清新雅致,充分体现西安音乐学院从多方面继承、发展西安鼓乐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
作为西安音乐学院,对传统的学习和创新不只体现在演奏上,还体现在创作上。10月27日晚,“八音繁会”民族室內乐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举行,相比较下午各展演乐团的龙飞凤舞、风采各异,这个夜晚充满了沉思的意味。“八音繁会”这四个字包含了对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致敬,以及对民族室内乐这种形式的隐喻。在演出的八部作品中,《山·海I仪式》《黄土塬的呐喊》《境》和《碗腔》是专为本场音乐会委约而作,另外四首作品《吟月》《寻觅》《折桂令》《黄河船夫》为以往精品。这些作品是西安音乐学院教师和特邀作曲家们在采风、古籍研究和实验工作基础上创作的,不仅展示了独具魅力的秦风秦韵,也体现出当代作曲技术理念对传统音乐的融汇。
10月28日晚,在闭幕式汇演中压轴登场的中央音乐学院“龙之吟”笛埙乐团是全国第一个笛埙乐团,在笛子演奏家戴亚的策划和筹备下组建,由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师生组成。他们的艺术实践涉及演奏、教学、创作、理论、乐器制作和研发等多个维度,无论演奏形式还是他们创造出的丰富的音色、层次感以及宽广的音域等,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结 语
作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中国民族器乐系列音乐会汇聚了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多角度、多层面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图景。同时,通过展演和学术讲座促成了学院与民间、学院与学院、民间与专业院团、民间艺人与民间艺人、专家学者与民间艺人之间多向的交流,体现出中国艺术节作为重要艺术节日的意义。正可谓慧外秀中,和而不同!
张欣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编辑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