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宏
[摘要]本文立足于符号学的基本观点,拟从符号修辞四体演进的角度探讨贾宝玉的人生变化。认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十六字真言不仅是《红楼梦》整部书的关键,也是贾宝玉人生的缩影。而贾宝玉人生起伏的四个阶段,又分别对应了隐喻、转喻、提喻、反讽四个修辞格,四体演进关系即是贾宝玉人生变化的关系。本文希望从一个新的符号学视角来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
[关键词]贾宝玉;符号修辞;四体演进
一、关于贾宝玉的研究
《红楼梦》在人物塑造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它改变了以往简单的善恶是非观念,“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1如果说《水浒传》看不厌,无非为它把108个人性格,都写出来。《红楼梦》则塑造了一大批鲜活饱满、有血有肉的“圆形人物”。由此形成了专门以《红楼梦》人物为研究对象的《红楼梦》人物学。
贾宝玉即是作者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其文学价值无与伦比,甚至复杂得让读者看不懂。脂砚斋批语评价贾宝玉为“今古未见之人”“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王蒙先生在《红楼启示录》中也不禁感叹:“贾宝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但这丝毫没有减弱专家学者们对贾宝玉的兴趣。以单人研究论,在数量上当数主人公贾宝玉了,自《红楼梦》出,贾宝玉就一直是众多读者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在《红楼人物百家言·贾宝玉》一书中,编者统计了从20世纪初至2004年,海内外有关贾宝玉的单篇性文章就达700多篇,各种专著也有数种,而最近12年以来,关于贾宝玉的单篇性文章总数已经过万。2
对于贾宝玉的研究,专家们多从贾宝玉的爱情、思想、性格、结局等方面来具体阐释。比如就贾宝玉的形象而言,胡适先生有贾宝玉即作者曹雪芹的看法;也有从阶级意识形态来说,将其塑造成一个时代的“叛逆者”,还有将贾宝玉与俄国文学中塑造的一批“多余人”形象进行比较等等。随着时代的变化,阐释的方法也呈现出开放的态势,比如从心理批评、意识形态批评、身份批评等多个角度来进行阐释,也有强调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比如从哲学的角度,人类学的角度来认识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
也有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林方直先生即有专著《红楼梦符号解读》,林方直先生将与贾宝玉密切相关的那块石头看成是一个纯符号,并由此延伸解读了石头的意义功能,是一大创举,其它诸如对于《红楼梦》中符号化人物的解读也比较新颖。3但是由于年代相对较远,当时的符号学还是基于索绪尔的能指—所指等概念,近年来符号学的发展,也证明了索绪尔的系统观在运用方面的捉襟见肘。据2014年中国符号学年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知网上以“符号学”为关键词的文献一共有778篇,高于前两年的论文情况。在与符号学相关的专著和译著方面也累计出版了20余本。42015年符号学的发展更为可喜,除了相关论文的增长,更多与符号学相关的专著及译著的出版和学术交流活动的举行,推进了符号学理论的探索,使符号学大厦的根基更加牢固。5因此更多完善的新的符号学理论也可以被用来借鉴分析《红楼梦》,以期用符号学的基本原理来为《红楼梦》的理解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
本文在吸取前人优点的同时,立足于符号学的观点,拟从符号修辞四体演进的角度探讨贾宝玉的人生变化。在《紅楼梦》开卷第一回中,作者叙述到“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李长之先生认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即是《红楼梦》的“十六字诀”,“整部的《红楼梦》就是这十六个大字”。本文认为这十六字真言不仅是《红楼梦》整部书的关键,也是贾宝玉人生的缩影。而贾宝玉人生起伏的四个阶段,又分别对应了隐喻、转喻、提喻、反讽四个修辞格,四体演进关系即是贾宝玉人生变化的关系。
二、符号修辞四体演进
修辞学在传统的东西方研究中一直是一门重要的学问。然而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家开始把语言作为反思自身的一个出发点,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存在,这就导致了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语言学的转向使修辞学也开始重新思考方向,最终在符号学运动的推动下,转向了符号学。修辞学因此成为了符号学的一个源头。
那符号修辞学又主要研究什么呢?赵毅衡先生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中强调了两个方向:“一是在符号学基础上重建修辞语用学,另一则集中研究传统修辞格在各种符号中的变异。”应该说目前的方向主要是偏向后者的。
四体演进关系即是符号修辞格之间的否定递进关系。四个符号修辞格之间相互否定,从隐喻开始,到转喻,再到提喻,最后反讽否定全部。
四体演进是一种演变规律,它代表了符号表意的一种模式。早在北宋,我国著名哲学家邵雍率先洞悉了这种演化规律,他在其所著《皇极经世》一书中,将中国历史的四个分期,即皇、帝、王、霸与春、夏、秋、冬四季联系在一起。而真正提出四体演进关系的却是意大利思想家维柯,世界历史的退化过程被他划分为以比喻为主的“神祗时期”、以转喻为主的“英雄时期”、以提喻为主的“人的时期”,以及以反讽为主的“颓废时期”。之后的学者如卡尔·曼海姆、弗莱等人对维柯的想法有所发展。
赵毅衡先生则对四体演进概念进行了明确的阐释,他认为:“任何教条,任何概念,甚至任何事业,本质上都是一种符号表意模式,只要是一种表意方式,就很难逃脱这个演变规律。”6这给我们理解贾宝玉的人生以重要启示,符号学是意义学,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是最具本质意义的符号,与贾宝玉相关的一切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符号系统,贾宝玉人生的符号表意方式即在这一个符号系统中展开。
三、贾宝玉人生的四体演进
(一)隐喻时期——“因空见色”
贾宝玉人生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启蒙阶段,这个时期对应的主要修辞格是隐喻,突出的是异中之同。隐喻是贾宝玉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透过隐喻,将事物的本质和假象联系在了一起,贾宝玉由此“因空见色”。
“空”和“色”均是佛教用语,《红楼梦》中所蕴涵的大乘佛教思想前人多有论述,而大乘佛教著作以《金刚经》与《心经》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其中关于“空”和“色”的论述尤为经典。《金刚经》强调“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7因此我们应该“破相扫执”,还原本质。《心经》关于“空”和“色”的论述更为明晰,开篇即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色蕴”,五蕴(色、受、想、行、识)之一,就是一般所说的肉体或物质。而“空”并不是一般人所讲的空虚、虚无,佛教认为“缘起性空”,即强调事物是因缘和合而成,都是无自性的,即不是恒定不变的,缘起缘灭。总的来说,“空”和“色”是不可以一分为二的,“色”的本质即是“空”。
将“空”和“色”的观念联系《红楼梦》来说,在《红楼梦》第5回中,警幻仙子受荣宁二公所托,“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于是警幻仙子照荣宁二公的吩咐,“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并安排号称“兼美”的女子与之发生云雨情,想以此使贾宝玉醒悟,只可惜“痴儿竟尚未悟”。警幻仙子没能明白“空”和“色”本是一体,自己制造的太虚幻境的种种隐喻反而使“痴儿”因空见色,宝玉从此更加执迷于色相。
(一)转喻时期——“由色生情”
宝玉人生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由色生情”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应的主要修辞格是转喻,转喻所反映的是邻接性关系,突出表现为同中之异。“情”和“色”均来自于对外物的执着,但是又有所不同,“情”是对肉体或物质等假象生发出来的爱、憎等种种感情。
警幻仙子在太虚幻境中让贾宝玉见识到了人生的种种幻境假象,然而贾宝玉并没能从中领悟,反而堕入迷津,按照警幻的话说“深负我从前谆谆警戒之矣”。于是在《红楼梦》第6六回中宝玉把警幻仙子所授云雨之情细说与袭人听了,“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第7回宝玉会秦钟,“那宝玉自见了秦钟的人品出众,心中似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于是有了第9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第13回,宝玉“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第28回前半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便紧紧的搭着他的手……”,后半回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
除此之外其间宝玉还遭遇了因“情”而与林黛玉、袭人产生的小矛盾,也有看到龄官画蔷的困惑,因多情害死了金钗。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第36回“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这时宝玉才真正地领悟到情的含义,“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由此进入了“传情入色”的阶段。
(二)提喻时期——“传情入色”
贾宝玉人生的第三阶段是“传情入色”时期,这一时期对应的主要修辞格是提喻,提喻强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贾宝玉最钟爱的是女子,希望这些女子能伴他一生,即是自己死了,她们能为自己流几滴眼泪,那也是算没白活,可见情痴之毒。然而正如小红所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这屋里誰又守得住谁?真正使他明白这些道理的莫过于晴雯之死、探春远嫁,最后他从情之中又解脱出来,明白了情原来也是色的一部分,也是瞬息生灭的假象!
书中第36回是贾宝玉对情的认识转折的关键,宝玉因无聊想听曲儿,便去梨香院寻龄官,却意外发现“原来就是那日蔷薇花下划‘蔷字的那一个”,这还不是关键,重点是觉察到了贾蔷和龄官之间的感情,“宝玉见了这般景况,不觉痴了,这才领会了划‘蔷深意”。宝玉回到怡红院,就和袭人长叹,说道:“我昨晚上的话竟说错了,怪道老爷说我是‘管窥蠡测。昨夜说你们的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各得眼泪罢了。”“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在这之后,宝玉先后经历了尤三姐拔剑自刎、尤二姐吞金自逝、晴雯寿夭、迎春误嫁中山狼、司棋之死、探春远嫁等等女儿的悲剧,整个大观园也因此冷清许多。
宝玉越是参透了“人生情缘,各有分定”,“情”终究是“色”的一部分,最后都会烟消灰灭,就越珍视与林黛玉的感情,因为林黛玉是他在这个世界唯一的知己。在第57回中,宝玉听闻紫鹃说,“你妹妹回苏州家去”,“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并因此大病一场,变成了一个呆子,足见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也伏下了后文黛玉之死,对于贾宝玉人生最后一个阶段的推动作用,最终宝玉进入了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自色悟空”。
(三)反讽时期——“自色悟空”
贾宝玉的最后一个人生阶段是合之分,即对应的主要修辞格是反讽。反讽是对以上所有修辞格的总否定,它是以分为目的的修辞格。后40回中,宝玉在贾政、宝钗等人的劝说下又重新入了学堂,读八股,取功名,并且还中了乡魁,但是最终宝玉还是选择了“悬崖撒手”,可以说众人的意图和结果之间出现了反差,造成了极大地反讽效果,使贾宝玉的人生具有了悲剧色彩。
佛教认为,色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本体是空,一切的色法都是因缘所起,就没有绝对不变的实体,四大如果离散,一切将重归空无。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是因缘而起,木石前盟的誓言,让黛玉愿把一生的眼泪都还与他,直到泪逝而尽。宝玉和黛玉一直相信这种爱情能够长久,在第91回中黛玉问宝玉:“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答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第94回中通灵宝玉丢失,“黛玉先自回去,想起金石的旧话来,反自喜欢,心里说道:‘和尚道士的话真个信不得。果真金玉有缘,宝玉如何能把这玉丢了呢。或者因我之事,拆散他们的金玉,也未可知。想了半天,更觉安心,把这一天的劳乏竟不理会,重新倒看起书来。”但是海棠花毕竟开得不详,最终林黛玉魂归离恨天,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宝钗与宝玉虽有金玉良缘,但是毕竟不是因缘而起,而是外界强加的缘,即时成婚也守不住宝玉,之后的见闻更让宝玉有了“色空”观念。在第一百回,宝玉听闻探春出嫁之事,说道:“这日子过不得了!我姐妹们都一个一个的散了!林妹妹是成了仙去了。大姐姐呢已经死了,这也罢了,没天天在一起。二姐姐呢,碰着一个混账不堪的东西。三妹妹又要远嫁,总不得见的了。史妹妹又不知道要到那里去。薛妹妹是有了人家的。这些姐姐妹妹,难道一个都不留在家里,单留我做什么!”在第113回中,妙玉被劫,宝玉“一而二,二而三追思起来,想到《庄子》上的话,虚无缥缈,人生在世,难免风流云散,不觉大哭起来”。第115回,作者安排贾宝玉和甄宝玉见面,“相貌倒还是一样的。只是言谈间看起来并不知道什么,不过也是个禄蠹”。
这种种现实,都越来越让贾宝玉感到失望,“中乡魁”之后毅然选择了“却尘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论贾氏家业再振,兰桂齐芳,即宝玉自己,也成了个披大红猩毡斗篷的和尚。”這样的反讽结果超出了日常的表意,宝玉并没有背负起家族的希望,走一条社会规定的道路,反而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四、结语
回顾贾宝玉人生的四个时期,第一阶段,宝玉通过隐喻认识世界,见识到了情欲声色,事物的本质是空,由此“因空见色”;第二阶段是转喻时期,突出的是同中之异,“情”和“色”表面上看均是人生的幻象,如水中月、镜中花,但是究竟有相异之处,一旦对外物产生爱恨纠缠,就会一往而情深;第三阶段是提喻的时期,提喻突出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情”和“色”即是这种关系,一旦明白“情”如“色”般虚幻,所付出的情也就不值得一提了;最后一个阶段,宝玉选择了“悬崖撒手”,造成了其结局的反讽,这是对色相的彻底领悟,万般皆是缘,缘起而性空,性空而无自性。
[注释]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18页。
2李正学:《贾宝玉》,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 页。
3林方直:《红楼梦符号解读》,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 页。
4陆健泽:《2014年中国符号学年度发展报告》,《符号与传媒》,2015年第10期,第167页。
5赵宝明:《2015年中国符号学年度发展报告》,《符号与传媒》,2016年第12期,第185页。6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83页。
7陈秋平译注:《金刚经·心经》,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