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乐
[摘要]伊斯兰拱北是西北河湟地区重要的人文文化景观,其建筑规模宏大,装饰华美,是河湟多民族手工艺传统的集中展示,也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交汇地区多地域、多民族文化互融与交流的文化成果。
[关键词]伊斯兰教;拱北;建筑装饰
本文为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临夏砖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项目号:15YJE760001)阶段性成果。
一、穆扶提门宦与拱北
明清时期,伊斯兰教苏菲派1在我中国西北的河湟2多民族聚居地区广泛传播,建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而苏菲派宗教先贤的墓园建筑——“拱北”3则成为河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文化景观。
穆扶提门宦为我国伊斯兰教苏菲派虎夫耶学派最主要的门宦4之一,建有三处主要拱北,分别是定西市临洮县的东拱北,临夏州康乐县的西拱北、康王城拱北,其中前两处拱北以宏大的建筑规模和精美的建筑装饰著称,已经成为临夏、临洮两地著名的文化景点。
根据穆扶提门宦内部文献记载,门宦创始人马守贞(1633~1722)之父为中亚传教士赫达叶通拉希,历史文献中的赫达叶通拉希为中亚苏菲派纳格什班迪教团5的世袭成员,也是明末清初我国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宗教领袖,亦称阿帕克和卓(1625~1694)或阿帕霍加(新疆地区的称呼),著名的香妃墓即其家族墓园。在穆扶提门宦所藏的宗教谱系图中,赫达叶通拉希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之二十五辈后裔,故马守贞被尊为第二十六世后裔(亦称中原第一世),穆扶提门宦的谱系亦以此为基准延续至今。
马守贞传承了赫达叶通拉希的宗教道统,曾在临洮地区传教数十年,宗教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民族关系也较为和睦。同时,穆扶提门宦历来有重视汉文化学习的传统,其中第三十一世教长马显忠执教时曾大力提倡办学,倡导回族儿童学习汉文,并传为佳话。
二、临洮县穆扶提东拱北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三月,马守贞归真(逝世),享年89岁。清雍正二年(1724),穆扶提门宦第二十七世教长在临洮城郊东峪沟口主持修建了拱北建筑,是为穆扶提门宦建立拱北的开始,后被称作东拱北。
根据临夏砖雕艺人的口述,民国初年的穆扶提东拱北为著名回族砖雕艺人马伊努斯(砖雕大师绽成元的师傅)所建,拱北现存的一幅明国时期的拱北照片清晰地显示了早期东拱北的建筑格局,其中八卦亭为传统的盔式攒尖顶样式。
东拱北建成之后的两百年间曾多次被毁,1986年3月,穆扶提东拱北第三次复建,后经多年扩建,现已形成为规模宏大的园林建筑群。
当代的穆扶提东拱北为马守贞及其后七位教长的墓园,拱北园区位于临洮县岳麓山脚下,较为隐秘,从地面只能看到高大的牌坊门,只有在附近的山坡上才能看到其全貌。与其他苏菲派拱北相比,穆扶提东拱北没有采用传统拱北的院落式建筑格局,而是依据地形采用了较为分散的园林建筑布局,基本建筑单元由八卦亭6﹑诵经堂﹑索麻7﹑礼拜殿等建筑组成,但是作为主体建筑的八卦亭没有采用传统八卦亭的盔式攒尖顶形式,而是建成了长方形平顶的阿拉伯宫殿式建筑,顶上建有一个较大的金色半球形墓庐和七个较小的绿色琉璃瓦半球形墓庐,象征马守贞及其后的七位教长,墓庐上均有金属制作的星月标志,这一建筑形制在甘青一带的伊斯兰教建筑中绝无仅有。
主墓亭长47米,宽14米,高27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立面为连续的花岗岩回廊及马蹄拱形门窗,墓亭南侧的照壁保留了传统的建筑样式,但堂心装饰全部为浮雕彩绘的阿拉伯文赞词。
东拱北的大门分为两重,山门为一座牌楼式建筑,上方悬挂着启功先生书写的“穆扶提东拱北”匿额。内门稍小,左侧有碑亭一座,内有记载东拱北道统谱系的碑刻,院内各处还镌刻、悬挂有沈鹏、朱乃正、王学仲等当代著名书画家书写的对联和匾额。
三、康乐县穆扶提西拱北
清同治八年(1868),穆扶提门宦后裔移居现康乐县封台堡发展宗教事业,这是穆扶提拱北分为东西两处的原因。
穆扶提西拱北位于康乐县丰台乡,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历史上亦多次被毁,于20世纪80年代初重建。西拱北建筑群更为隐秘,整个园区被茂密的树林环抱,内部彩石铺地,曲径通幽,园林景观丰富,但是在园外从任何角度都无法览其全貌。
抗战时期,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一行曾赴西北地区考察教育,期间于1937年2月28日至3月6日旅经康乐县,曾与当时的穆扶提门宦宗教人士交往并记录于《西北考察日记》一书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兹摘录如下:
“穆扶提马子龄教主来邀,下午三时至其家。穆扶提者,阿剌伯语,义为总教主,8其宗教地位世袭而弗替。其家屋毁于十八年之乱,今重建,乃巍峨如王侯第宅,闻较诸旧时门户已减损多矣。兵祸之际,挟家藏《世系图》及《圣地图》二轴以出,至今无恙。举以相示;《圣地图》绘麦加地形,《世系图》则记穆圣以来穆扶提传世次第,每代人物悉著其年岁,有一代历四百年者,是极有价值之史料也。”9
上述记载中的《世系图》和《圣地图》两件珍贵文物一直保存至今,是穆扶提门宦收藏的重要宗教文物。此外,从文中“巍峨如王侯第宅,闻较诸旧时门户已减损多矣”的描述可窥见清代西拱北的宏大规模。
与东拱北相比,西拱北的建筑风格更显别致,墓庐被修建在一个低于地平面的广场上,远看有一种莊重恢弘的气势.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心墓庐为四个紧靠在一起的圆形殿堂建筑,外形借鉴了天坛祈年殿的设计,但是细看又有独特的结构和装饰风格,檐下富丽堂皇的彩绘与精致的红色木雕门窗搭配,建筑基座及环绕的围栏均用汉白玉制成,堪称近当代河湟地区民族建筑的经典之作。
与墓庐后方相对的是一座用彩绘砖雕装饰的大型照壁,檐下为多层华丽的彩绘花牵板装饰,堂心为阿拉伯文书写的清真言、赞词及植物、星月图案,均由细腻的水泥捏塑而成,极富立体感。照壁通体施以富丽堂皇的金色、绿色和蓝色,与周围的苍松翠柏相互映衬,传达出一种极为新颖奇特的艺术效果。
传统的临夏砖雕很少着色,彩绘砖雕仅见于一些清真寺内的神龛装饰,属于对中亚、西亚地区传统伊斯兰装饰手法的继承。但是在穆扶提拱北中,这些捏塑的砖雕被施以绚丽的色彩,实为一种创新的装饰艺术形式。这种水泥捏塑工艺来源于传统临夏砖雕的“捏活”,由临夏州康乐县的回族艺人于20世纪80年代首创,后被应用于毕家场拱北、沙沟门拱北的八卦亭和照壁装饰。由于此种工艺造价较低,效果十分炫目,可以同时解决结构和装饰的问题,故很快流行于临夏州康乐县、东乡县,定西市临洮县一带的宗教建筑也开始效仿这种装饰方法。
相对于普遍青睐素色装饰的河湟伊斯兰教建筑,穆扶提拱北在装饰色彩上的运用较为明快炽烈,似乎受到了藏区热贡艺术的影响。从历史情况看,这一特殊的用色习惯似有渊源,同属虎夫耶学派的“华寺”门宦即因在清初使用富丽堂皇的藏式彩绘装饰清真寺而得名。另据信教群众陈述,这种色彩特点与新疆香妃墓(阿帕克和卓墓)建筑的用色相呼应,暗示了其家族血统的传承。
四、结语
河湟地区的伊斯兰拱北规模宏大,装饰华美,是河湟手工艺文化集中展示的场所,这些特质与河湟各民族卓越的艺术天赋以及深厚的手工艺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其持续的营建也带动了河湟地区多种民间手工技艺的创新与发展。同时,拱北建筑与装饰表现出浓厚的文化交融特征,是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交汇地区多地域、多民族文化互融与交流的现实例证。
[注释]
1苏菲派是民间对伊斯兰教神秘主义修行组织的总称,起源于公元8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禁欲主义思想修行
团体。
2“河湟”原指黄河上游、湟水、大通河流域地区,明清时期的河湟以“河州”(现临夏回族自治州)
为中心, 在当代的学术文献中则延伸为青海省东部和甘肃省西南部交界的多民族聚居区域。
3“拱北”是阿拉伯语(Qubbat),或者波斯语(Gumbez)的音译,愿意为圆顶建筑,宗教含义为“先贤
陵墓”。
4“门宦”是伊斯兰教苏菲派修道团体在中国内地的称呼,其本身既具有“学派”的含义,又具有一定的
宗族特征,以临夏地区为中心的伊斯兰教门宦分属虎夫耶、哲赫忍耶、噶德忍耶、库布忍耶等4个苏菲
学派。
5起源于中亚的三大苏菲教团之一,创始人为穆罕默德·伊本·白哈丁·布哈里(1314~1389)。
6八卦亭亦称作“金顶”,为修建在先贤墓地上的塔式纪念亭,通常为二层或三层八边形,顶部为独特的
盔式攒尖顶形式,为伊斯兰教拱北的主体建筑和文化符号。
7 阿拉伯语音译,意为“静室”,是苏菲派修行者静坐修行的场所。
8穆扶提一词的阿拉伯语原意为“教法说明人”,而文中的“总教主”一说来自于宗教内部文献,穆扶提
门宦第六代教主马显中曾被地方政府授予“统领”头衔,令其管理河湟“七门八宦”的记载,马通先生的
研究文献中亦持此观点。
9参阅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载《甘肃文史资料选集二十八·甘青闻见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93页。
[参考文献]
[1]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
[2]马通.西北伊斯兰教派與门宦制度史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3]李维建,马景著.甘肃临夏门宦调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马志勇主编.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5]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