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维宁
摘要: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本研究认为要想取得良好成效,需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转变教学基本形式,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结合共性,促进合作学习,并且强化启发,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积极把握学生心理特征,进行科学有效评价。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创新能力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培养方式有诸多形式,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是重要形式之一。当前有关中小学美术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较多,但多数研究只集中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探讨层面,对具体策略研究不够。本研究聚焦于这一主题,结合相对成熟的教学实践与经验,从策略角度尝试进行探析。
一、激发意识,转变形式
意识作为实践的先决条件,对于实践的指引与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创新意识亦如此。但是,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仍旧存在教师权威思想等诸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因此,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摒弃阻碍因素,从创新意识的激发开始。具体来讲,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日常美术教学入手,在通过多种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输送创新意识;也可通过专题美术活动宣传创新意识,达成预期效果。同时,要积极转变教学组织形态,善于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知创新、学会创新。在教学情景创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和资源,尤其是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
比如,我在美术教学中,较为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举措主要通过三个层面。一是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较为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感知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我经常借助较为新颖、有趣味性的作品进行“暖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二是积极转变教学形式,将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我会经常利用合作学习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课堂主体意识。三是创新作业练习形式,改变传统的“一刀切”模式,用探究性作业进行多元化设置。如我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自定作业,我负责整体指导。实践证明,效果较为理想,学生创新意识被有效激发,教学形式得以转变。
二、因材施教,增进合作
根据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不同特质和水平的学生施行不同的教育策略,做到因材施教,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并且受重视程度愈来愈深。中小学美术教学,最可贵之处在于创新,因为创新是包括美术在内的所有艺术形式的灵魂所在。中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其在创新意识层面表现出一定差异,这种差异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给予重视,及时通过合理化、差异化教学方式的制定和开展,促进这一差异的缩小。同时,也要采取合作教学形式,通过小组或不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促成彼此之间的有效依赖和互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具体美术教学中,会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进行不同的教学,如采取“三色”作业,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作业难度水平,让学生自主选择,我给予一定的引导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因材施教”,让学生既可有效满足学习巩固需求,又可进行一定挑战,在不断挑战中获得提升,增进思想认识和创新能力。
三、强化启发,注重动手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兴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快,但其创新意识仍旧处于尚未完全成熟阶段,因此,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挖掘,积极促进,有效启发。在具体启发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分析学生学习状况的实情,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以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启发和引导。另一方面,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而美术教学中绘画、雕塑等多个教学内容,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进而可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重视并积极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例如,我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在启发方面较为注重分析。在每次作业收取后,我会从整体上分析和总结学生的作业情况,如同一个主题的作业,不同的学生展示出了不同的成果,这些成果代表着不同的画面和特点,而这些特点差异就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闪光点”,我会重视这些亮点,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反馈,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作品水平,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另外,在教学中,我对手工制作等较为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学内容也尤为重视,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多维度观察目标特质,帮助学生实现目标的精准制作,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把握心理,科学评价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聚焦和把握教学对象的心理特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相对不成熟,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但其对事物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判断,并且具有了初步创新意识和能力。鉴于此,教师要想做到对学生心理的把握,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同时,要建立相对科学的评价机制,将多元化指标纳入,鼓励不同情况的学生均有所获,均有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創新能力培养的常态化机制。
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尊重学生心理特征的差异,并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心理约束,在绘画创作中充分展开想象,进行自由发挥。整体来讲,我不会过多干预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在美术教学中给予了学生较为宽松的实践环境。同时,我针对不同智力水平、个性特征、能力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但基本为鼓励性评价,借此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对于有着较高创新水平的作品成果,我会在课堂上公开展示,尽可能通过这种高度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创新,以营造分为,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多向齐下,共同作用,以上四点可以作为参考和建议。同时,在具体培养过程中需要注重一个基本点:要依据具体实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可照本宣科,一成不变。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另外,学校发挥平台功效,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亦有显著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先旭.发散性思维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培养[J].戏剧之家,2016(8):173-173.
[2]朱香霖,励峰.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开发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0):163-1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