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燕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西六支小学)
课程改革给每位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最初的困惑与迷茫之后,在不断的碰撞与磨砺之中,我逐渐领悟出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与大家探讨与共勉。
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爱与赞赏。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花期,教师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要多一些激励,少一些责罚,静待花开。如果我们恰当地运用好赏识教育,可以有效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已成功了一半。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曾经教过一个调皮的孩子,他特别聪明,可聪明的孩子精力总是旺盛的。在同学们的眼里,他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家伙”:上课,他扔小纸团;下课,给同学来个“拌马索”,同学们对其绕道而行。在老师的眼里,他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家伙”:数学课,他不找123,专拿来他的玩具玩得不亦乐乎;语文课,不认真听课,却拿着他的童话故事书自顾自读得津津有味。老师批评多少次,他屡教不改,甚至变本加厉。难道要放弃他吗?我不甘心。直到有一天开家长会,这个孩子的妈妈对我说:“老师,我儿子回去抱怨我们呢!他说了,老师都每天喊我‘宝贝宝贝的,你们都没叫过我一声‘宝贝呢!”听了家长的一席话,我不由顿悟,怪不得最近这个孩子表现得比以前乖,原来是我一句句“宝贝”爱的呼唤感动了他,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的是“爱心”这轮温暖的太阳。
恰逢学校举行拔河比赛,抓住这个契机,我专门把高出别人近一头的他安排在第一个,鼓励他:“我们一(一)班的胜利就全靠你了,加油,老师相信你最棒!”这孩子听了老师的话,马上挽起袖子,摩拳擦掌,信心满满地安慰我:“老师,看我的吧!我一定要拔过二班!”拔河比赛到了高潮,小家伙鼓足了劲,脸憋得通红,可绳子还是被二班拔了过去。我没想到的是,平时从没见他掉过眼泪,可这次只有他哭了,而且哭得很伤心,边哭边抹眼泪说:“以后我要多吃饭,下次一定要让咱们班得第一!”他人小但志气这样高,让我深深感到:孩子很上进,他的集体荣誉感非常强!我轻轻地抚摸着他刚才由于用力而磨得通红甚至有点肿胀的小手,鼓励他:“宝贝,你已经用力了,老师真替你高兴!不要难过,只要咱们以后多努力,老师相信,你不但拔河能得第一,学习、劳动你也准能得第一!老师喜欢你这样的好孩子!”
也许就是这种表扬的魅力,也许就是这种信念的点燃,孩子的内在潜能被激活了,以后的学习中,虽然不时有马虎捣乱,但他明显变得安稳多了,惹是生非的事变少了,课堂上也变得专心了……孩子的不断改变告诉我们每一位教育者:课改,首先就是改变对孩子一味批评这样陈旧的教育思想,用爱与鼓励和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与引导。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求改变教师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改变教师高高在讲台之上的“唾沫四溅”,改变讲台之下学生的“一潭死水”,教师要学会“蹲下身子倾听”,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状态。但是,如果教师不选择合作的时机,不制定明确可行的目标任务,忽视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只盲目追求课堂表面的热热闹闹,我们的教学又会走入另一个极端。所以,要有效调控课堂,教师首先要静下心来,加强理论学习,走进教材,深入研读教材。深入解读教材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清楚如何内化知识背后的思想,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实现真正的有效学习。课堂上才能活用教材,运用新颖的教学设计,开展丰富扎实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帮助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数学体验。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这样引导:孩子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参观一所美丽的校园(课件出示校园主题图)仔细观察,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你能在校园里找到我们学过的数学图形吗?学生寻找、交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其实,校园里还隐藏着另一种图形,你们瞧:(在主题图的钟面上、剪刀上、三角板上呈现红色线标示角)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美丽的校园)中展开数学活动。随后的教学,我采取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情境,帮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角的概念。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还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教师还可以这样鼓励:你真厉害,掌声送给你;你很会动脑筋,我们向你学习;别着急,再想想,谁来帮帮他?……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这样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唱,而是师生间愉快的互动。
课改,就是要改变教师对学生的漠视与批評,取而代之欣赏与激励;要摒弃我们教学中的“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要荡涤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课改之路,我们还在不断探索,理念在左,行动在右,走在课改之路,随时播种,随时开花,走这一路长途,愿我们每位教师与课改共同成长。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