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身体控制与平衡

2017-06-28 18:04柳倩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动态平衡稳定性人体

柳倩

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是维持身体姿势、运动的基本前提。在生命的早期阶段,儿童的爬行、独立行走和跑、攀爬以及通过各种方式操纵物体等基本动作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身体控制发展的基础上。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的发展能促进幼儿感知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幼儿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幼儿坚强勇敢的品质,促进其认知发展。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与运动力学、空间概念、时间概念等有关,幼儿在学习中能够感受结构、稳定度、上下左右等概念。幼儿在能够完成身体移动和器械操控之前,先需要发展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

一、有关身体控制和平衡的相关概念

(一)身体控制和平衡概念

身体控制(Body Control Skill)指的是控制身体在空间的位置以达到稳定性和方向性的目的。身体控制的方向性可以分成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在完成直立、行走、跳跃、旋转等动作时,人需要保持身体的垂直方向性;在完成垫上翻滚、腾空翻等动作时,则需要保持身体的水平方向性。受到引力影响,大多数身体控制任务需要保持身体的垂直方向性。

所有身体控制任务中都有方向性和稳定性的成分,不同任务和环境对于身体控制的稳定性和方向性需求有所不同。例如,站立任务,走、跑、跳任务和旋转任务三者在身体控制的方向性上任务一致,都需要身体保持垂直方向,但在稳定性成分上,站立对于稳定性要求比较低,走、跑、跳对于稳定性要求更高,旋转任务的稳定性要求最高。下面,我们用身体控制和平衡的概念来分析幼儿翻滚动作中的方向性和稳定性特征。

翻滚动作通常是指将手臂伸展过头顶,伸展全身,保持身体的水平方向,按照由躯干正面朝上到躯干正面朝下的顺序,向一个方向(直的路线)翻滚。

比较身体控制的方向性和稳定性任务,可以看到翻滚动作对身体控制的稳定性任务较少,方向性任务更多。翻滚时,身体躯干及四肢与垫子接触的支撑面较大,身体较易保持稳定;方向性需求表现在让身体向水平方向滚动。

因此,翻滚动作的重点在于身体控制的方向性任务的达成度。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否能够身体笔直地向同一个方向翻滚,幼儿身体哪个部位的姿势不正确(或不协调)导致无法翻滚,幼儿的翻滚路线是否是笔直的,翻滚速度如何。据此,可以将幼儿翻滚动作分成由低到高的若干水平:滚不起来(方向性任务无法完成,可能由于缺乏推动力);滚得起来但经常滚歪(方向性任务有时能够完成);以一定速度向一侧滚动(方向性任务完成较好);速度较快地向一侧滚动(高质量地完成方向性任务);能以较快速度向双侧不同方向进行滚动(从优势方向到非优势方向)。

另外,人在即将失去身体控制的稳定度时,能够经过视觉、本体感觉,在大脑的控制调节下,通过肌肉收缩自动调节身体姿势,以保持平衡不被破坏。这种维持平衡和恢复平衡的动作是一个复杂的反射动作。当人体开始失去平衡而倾斜时,人体的相应部位会发生“补偿动作”来恢复初始的平衡。例如,人体重心向右偏移时,上肢会向左移动,以抵销重心的偏移(见图1)。当人体偏离平衡位置较远时,补偿作用便失去,这时人体可以采用改变支撑面的方法重新建立平衡或恢复平衡状态。例如,人体失去平衡而前倾时,可以迅速向前迈出一步,扩大支撑面,重新恢复平衡(见图2)。

(二)影响身体控制稳定性的因素

身体控制的稳定性,或称稳定度、稳定程度,是指人体抵制各种干扰而保持平衡的能力。了解身体控制稳定性的因素非常重要。

按照重心与支撑点的关系,可以将平衡分成上支撑平衡和下支撑平衡。上支撑平衡是指支点在重心上方的平衡,如各种悬垂平衡;下支撑平衡是指支点在重心下方的平衡,如人体在地上站立、手倒立等。运动中的人体平衡大多数是下支撑平衡,在此我们重点讨论这类平衡的稳定性。影响下支撑人体平衡稳定度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支撑面大小

支撑面不仅包括支撑点的接触面积,也包括这些支撑点边缘所围成的面积(见图3)。支撑面越大,稳定度越高;支撑面越小,稳定度越低。例如,单脚站立要比双脚站立的支撑面小,所以稳定度低;在窄道上走或跑比较难,也与支撑面小有关。人们可以用单脚站立、在窄的支撐面(人行道边缘、树干、平衡木)上走或跑等来锻炼身体控制的稳定性。

2.重心的高度

支撑面不变时,重心位置越高,稳定度越低;重心位置越低,稳定度越高;重心移出体外时,稳定度变低。人体重心位置与性别、年龄、体型和体重有关。学前儿童头和躯干的重量相对大一些,身体重心相对比成人高,所以稳定度较低,容易摔跤。

在体育活动中,重心位置随着身体姿势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动作能力的影响较大。人们可以运用活动性的运动器材(如荡桥)、高的运动器材(如梯子)、高高低低的运动路线(如梯子与椅子组合)、有间隔的运动路线(如有间隔的石墩)等锻炼重心位置变化时身体控制的稳定性,也可以通过动作改变来锻炼重心位置变化时身体控制的稳定性。例如,手臂上举或踮脚时,重心升高;身体下蹲时,重心下降;向左侧屈体时,重心左移;向右侧屈体时,重心右移;做大幅度的体前屈动作或旋转时,重心可能移出体外。

3.稳定角

稳定角指的是重力作用线和重心至支撑面边缘相应点的连线间的夹角(见图4)。稳定角越大,身体的稳定度就越高。例如,人在平衡木上走时,身体容易向两边歪斜倾倒,很少向前后倾倒,这是因为两脚前后站立时前后的稳定角较大而左右的稳定角较小;做马步动作时,在前后方向上的稳定性就比左右方向上差,也是因为两脚左右站立时左右的稳定角更大;手提重物时(单侧负重),为了不使身体重心向负重侧移动,往往通过对侧手臂向侧张开、上体倾向对侧、整个身体倾向对侧等方法继续保持稳定。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两脚交替跨过竹凳是很好的身体控制和平衡练习(见图5)。因为两脚交替跨过低障碍物时一方面需要提膝,即提高身体重心,另一方面又缩小了支撑面,这对于身体控制的稳定度有一定挑战。因此,这一动作练习有助于提高身体控制的稳定度。

4.摩擦力

足底与地面的摩擦力也是影响稳定度的一个因素。在冰上站立时,摩擦力很小,两脚就不能过分分开,因为这时支撑面越宽,对平衡越不利;在泥地走路,容易滑倒,大多也是因为摩擦力小。

(三)平衡能力分类

平衡能力的概念内涵丰富,人们从运动状态变化、重心与支撑点关系等对平衡能力进行分类。

一是按照运动状态变化,即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将平衡能力分成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动态平衡能力是指人体在运动状态下或人体所处位置发生变化的状态下,人体自身对于身体重心和姿势的调整进而维持身体稳定的能力。〔1〕动态平衡又被分为自动态平衡和他动态平衡两大方面。人体在进行各种运动时,像由站到坐的转换或由坐到站的转换,都只涉及人类各种姿势间的转换,此时人们需要通过调整自己的动作来重新获得一种稳定状态,这种运动状态下的平衡就是自动态平衡。人体因受到外界干扰而使自己的身体重心产生动摇,从而引起大脑反应直到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就是他动态平衡。〔2〕动态平衡包括所有在前进中保持的身体的直立平衡。静态平衡能力是指在人体处于某一特定姿势时能够维持人体重心相对稳定的一种能力,如人体在站立时保持自身稳定状态的能力。人在静止站立时并不是处在一个完全不动的状态,它始终围绕着身体重心的一个平衡点在不停地摇动,这是不受自己意识控制的,这一现象被称为生理性摇动。〔3〕德国学者齐默尔进一步将平衡分成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和客体平衡(Zimmer/Cicur,1999)。〔4〕静态平衡与支撑面有关,如站立时保持平衡、垫上支撑动作、武术中的金鸡独立、杠铃被举起后片刻的静止姿势、摔跤运动员的静止对抗姿势、技巧运动中的多种静态造型等。客体平衡主要是指保持静止的或运动中的物品的平衡,如走高蹺、滚轴溜冰和冰上滑行时保持平衡,将球放在脚上不让它掉下来,等等。

二是按照重心与支撑点的关系,将平衡能力分成上支撑平衡和下支撑平衡。上支撑平衡是指支点在重心上方的平衡,如悬垂。下支撑平衡是指支点在重心下方的平衡,如人体在地上站立、手倒立等。

(四)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与身体素质、运动负荷、心理负荷的关系

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含柔韧性、灵敏性、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例如,单足站立需要一定的腿部、腰部肌肉的力量;快走需要一定的速度,长时间跑步需要一定的耐力,折返骤停需要迅速改变身体位置的灵敏性,坐位体前屈动作需要一定的柔韧性。运动负荷又被称为运动强度或者生理负荷,一般用心跳频率来表示。心理负荷指人在运动时所承受的心理负担,包括认识、情绪、意志等方面的负荷。

平衡能力练习需要较大的心理负荷。例如,在走平地上的独木桥时,人们一般不会紧张,可以平稳地走过去;在走悬空独木桥时,许多人会感到晕眩而失去平衡,这与心理负荷大密切相关。可见,平衡能力练习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由于平衡练习需要较大的心理负荷,练习时教师要注意趣味性,以此降低幼儿的心理压力。此外,平衡练习的运动负荷较低,为了保证运动量,平衡练习可以和身体移动、器具操控等发展速度、力量、灵敏、耐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的练习紧密结合。

二、有关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学习与发展的内容

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研究和制定学前儿童运动领域课程或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时,都把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作为基本内容。例如,加拿大的儿童学习标准中指出“在无其他设备下,开始显示出对大肌肉群的控制,例如攀爬体育场设备并保持平衡;滚、扔、接各种各样的球;在体育馆或户外单脚跳、滑行和奔跑。在活动中显示出整个身体间的平衡与协调以及灵活性,例如跑步、跳远、在平衡木上行走、玩沙滩网球、接球、跳房子。”澳大利亚的有“滚、停止、弯曲、扭曲、跳落、拉伸、攀登、静态和动态平衡、转弯/翻转;与一般精细动作结合的运动和平衡来达到越来越复杂的运动模式,包括跳舞、创造性的运动和戏剧”。新西兰的有“攀登、平衡、单足蹦跳、跳绳、跳跃、单足站立、躲闪、胸前传球”。

我国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具体规定了学前儿童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学习与发展的内容(见下表)。

比较国内外重要文件中对于学前儿童身体控制与平衡的学习与发展内容,可以发现许多共同之处:一是注重培养幼儿有助于适应不同环境的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提高在各种活动(走、跑、跳、钻爬、攀登、悬垂等)中的平衡能力;二是内容全面,既涵盖了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和客体平衡等三个维度,又涵盖了上、下支撑平衡。

综上所述,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是一项最基本的运动能力。平衡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各项活动能力,提高平衡能力就是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平衡能力差的个体在进行各种活动时容易摔倒,直接影响到生活和安全。平衡能力通过训练可以不断增强,有目的地开展平衡练习,提高幼儿的平衡能力,就可以增强幼儿的体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3〕袁明珠.肥胖对青年人群平衡能力的影响〔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10,30(4):106-108,106.

〔2〕施雪琴.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静态平衡机能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4〕雷娜特·齐默尔.儿童感知教育手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3.

猜你喜欢
动态平衡稳定性人体
人体冷知识(一)
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的电网稳定性预测
人体可笑堂
人体可笑堂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
非线性多率离散时间系统零动态的稳定性
赏析2017年高考物理动态平衡问题
析拉绳旋转试题解动态平衡问题
任意切换下的连续非线性切换系统的输入—状态稳定性分析
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