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丹, 夏静静
(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制造强国进程中技术技能人才供求失衡应对策略
马 丹, 夏静静
(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转变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作为保障和支撑。目前,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一直不能有效满足企业和社会机构的用人需求。通过对目前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失衡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提供参考。
制造强国; 技术技能人才; 供需失衡; 策略分析
中国已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相当程度尚处于产业链低端。《中国制造2025》提出力争用10年时间完成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拥有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其保障和支撑。目前,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一直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机构的用人需求,笔者试图透过这个现象,从培养院校这个主体来分析存在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1.1 市场需求量持续增加,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紧缺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研究,预计到2020年全球的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将面临大约4000万技术人才缺口;中国企业到2020年大约需要1.4亿技能人才,将面临约2200万技术人才的短缺.[1]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预计到2015年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量巨大,总量将达到1.2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是1.4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2](表1)。
建设制造业强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规格不断高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将越来越强烈地凸显出来。另据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发布的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信息,技师和高级技师缺口一直很大,岗位空缺额与求职人数的比例始终维持在2上下波动。*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szrs/sjfx/.
表1 我国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中长期发展目标
2016年11月,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发布《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数据表明,中国的技能劳动者数量目前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高技能人才仅占5%。[4]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技能层次供需错配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反而更加尖锐,也再一次为技术技能人才缺口敲响警钟。
1.2 毕业生能力达不到市场要求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近3年技术技能人才在中小城市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高达七成,但是民营企业恰恰也是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最低的用人单位类型。调查显示,三分之一的毕业生会在毕业半年内主动离职,离职原因主要为收入低(66%)[5]和发展空间不够(57%)[5]。通过对2010、2011和2012三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也发现分别有54%[7],55%[8],49%[5]的毕业生会在毕业三年内转行。这意味着近半数高等教育毕业生并没有有效转化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毕业之初,往往在民营小微企业里面频繁跳槽,当自身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后,毕业生为了生存、发展又离职转行,这多少是一种教育浪费。面对技能人才的空缺,职业教育在加紧培养,但是毕业生出了校门就被迫放弃自己所学去转行,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核心问题,就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不高的问题。
当毕业生被问到对母校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2013-2015年麦可思数据显示,排名前10的需要改进的地方依次是:母校的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不实用或者陈旧,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不够,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教师不够敬业,教师专业能力差等等。[5]《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指出:大约有70%[4]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实用性不强,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高达三分之一与上述研究不谋而合。
为什么人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足,毕业生不能持续黏附于自己专业方向的工作而被流失率高,究其深层次原因,到底是培养质量达不到要求还是技能结构和市场需要错位而导致的不匹配,恐怕二者都有。
2.1 培养目标定位还不够准确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高职教育要大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2012年,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但是高技能人才尤其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一直不能得到有效供给。
导致这种定位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顶层设计的问题,也有办学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清的问题。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曾指出:“由于有一段时间,我们在顶层设计上没有太搞清楚,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设定在培养低端劳动力,这是极其错误的”。现在学校要转变观念,既要为低端产业输送人才,更要为中高端产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未跟上形势变化,随着科技变革对生产流程的再造,致使劳动力的内涵发生了高移,原来的这种培养规格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了。新形势下,必须重新认识技术技能人才,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对“高技能人才”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规定技师和高级技师需要熟练掌握本职业的关键操作技能技术,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高难度的技术和工艺问题,技术方面有创新。技能人才能力结构中技术含量在逐渐增加而操作技能在逐渐减少。
2.2 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脱节
2.2.1 课程内容无法适应产业岗位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就是要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真正需要和欠缺的、能够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然而很多院校教学模式,教学观念都没有跟上形势,在专业设立上仍然沿袭本科学科分类,贪多求全;在课程设置上片面追求课程的系统性、理论性,甚至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也都与本科大同小异,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沦落为低成本的理论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版”“简化版”。其结果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产品差别”不明显,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的学生既不具备理论优势,又缺乏求职必要的技术技能,在校习得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与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基本不能匹配,可雇佣性不高,自然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
2.2.2 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相当部分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很差,有的甚至还不如从社会上招来的短期培训班学员,基本不能直接上岗,多数都至少需要半年适应时间才能较好地胜任岗位工作,甚至还有些专业毕业生到了厂里直接改当操作工或者不得不转到其他的生产岗位。实践动手能力差一直是毕业生的求职“硬伤”,遭到很多用人单位的诟病,那实践动手能力到底是什么?简而言之,实践动手能力就是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解决问题。那么毕业生为什么不能灵活运用和迁移所学知识呢,根本原因还是基础不扎实,没学通。一直以来,普遍公认我们在理论教育上办学经验明显要比技能教育成熟,不管是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评价。如何提升高校对学生的技能训练的教研能力,如何科学的监管和评价技能教育的教学质量,如何准确与市场需求接轨,都是高等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3 教学质量监管不到位
如果把高等教育看作是一种教育消费或者教育投资的话,那么办学风险极小甚至是零风险,都是先收学费再开始服务的模式,而且最终教育产业的“产品”货不对板时,也没有“三包”政策,即“保修、包换、包退”,更没有“315”中国质量监管体系的监督,以致于即使是整个运营很差甚至与经济社会的需求完全脱节,办学单位也不是很担心,他们关心的就是招生,盈利。对于这种“上游”教育单位对“下游”用人单位需求的认识不到位现象,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各个办学主体的质量监管不够有力,即使搞砸了,也没有任何风险,更没有惩罚措施,也不会勒令停止办学,毕竟就业难不只是职业教育一家,普通教育同样存在。如此一来,各办学主体自然不足够有动力或者有决心去改善整个教育环境,由学生作为终端教育消费者承担全部的风险。其结果是国民对整个教育失去信心,甚至怀疑人才的培养不一定非要借由所谓学校教育这一种形式来来完成,而这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肯定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3.1 紧扣办学定位,找准培养目标
办学院校需要清醒意识到服务于哪种层次的教育以及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回答服务于哪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就需要找准发展方略,科学确定办学定位,积极转变发展观念,根据国家人才需求战略,全方位思考和谋划,进一步优化自身供给定位,增强自身教育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只有明确职责分工,选择与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不同的发展方略,确定不同的服务定位及提供不一样的教育“产出”,地方高校才可能赢得并拓展本科人才发展空间,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9]
回答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需要找准培养目标,整个培养体系的构建必须要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展开并为培养目标服务,《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定义了技术技能人才:在能力等级上更加注重能够独立解决复杂的技术和工艺问题,在创新素养上要求技术技能人才能够组织技术改革和引导和技术革新活动,并在技术攻关,工艺革新和技术个性中有创新,换言之,理论知识和智力技能逐渐增多,而操作技能逐渐减少。如果培养目标不准确,不清楚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很容易模糊培养类别的差别,容易照搬照抄其它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学科化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无益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制约学校自身的发展,如何打破学科藩篱,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笔者认为,首先,要量力而行,认真挖掘现有的办学资源,科学设定自己的教育产品规格,不贪多求全,不蹭热点,不跟风,闯出自己的办学路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其次,牢固树立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切实扭转办学思路,真正做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认真解决好职业技术培训的问题。按照企业岗位需要来设置和开发课程模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程序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力争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更要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和需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充分就业。最后,科学、规范、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是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一环,从教学设计的源头上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要程度,从而引导全体师生对实训课程的重视。
3.3 加强培养过程监督,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是联接人才和用人单位的中间环节,是沟通有无的关键桥梁。教育主体需要有必要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面对上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整体滑坡乃至今天教育供给和市场需求基本脱节的现象,笔者认为如何把各个办学主体内在的责任心和创造力激发起来是破解教育难题的重中之重。换言之,如果每一所办学院校都像民营办学单位一样,进行市场化经营,自负盈亏。培养的人才合格,就可以进行学位授予;不合格,不能进行学位授予。那么他们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培养人才的差异化特征早已凸显。其次,加强教育质量监管的连续性。按照以往经验来看,办学院校的办学资格许可证,学位授予权都是通过最初的一次专家综合评审,而其后的教育质量,学生的就业情况等等指标恰恰不是重要考核因素。言外之意,教育监督有头没尾,缺乏连续性。教育牵扯到千家万户,国计民生,信任不能代替监管和问责,教育亦没有中间状态,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常态化地管理和监督。
[1] 彼得, 马什.研究显示全球技术人才短缺[EB/OL]. (2017-01-07)[2012-11-19]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757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EB/OL].(2017-01-07)[2011-09-05]http://jnjd.mca.gov.cn/article/zyjd/zcwj/201109/20110900179107.s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EB/OL].(2017-01-07)[]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szrs/sjfx/.
[4] 敏升.《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出炉 供求不匹配矛盾突出[N]. 中华工商时报,2016-11-15(006).
[5] 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7] 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8] 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9] 马丹. 地方高校本科教学改革须从供给侧发力[J]. 学习月刊,2016(8):48-49.
[10] 付云. 高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之辩[J]. 职业技术教育,2013(28):16-19.
[11] 朱敏悦.走出作本科压缩饼干的窘境——访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马必学院长[J].计算机教育,2005(2):31-34.
[责任编校: 张岩芳]
Technical Skill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Imbalances Coping Strategies in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Powerhouse
MA Dan,XIA Jingjing
(SchoolofVocationalandTech.TeachersCollege,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China's shift from a big manufacturing country to a manufacturing power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whole society.Highly skilled talents are critical to the success of the transition.At present,the supply of technical skilled talented personnel can't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urrent technically skilled personnel supply imbalance,the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s, and put forward coping strategi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training skills in our country.
manufacturing power;technical skills talents;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Strategy analysis
1003-4684(2017)03-0036-04
G717.32
A
2017-01-07
鄂教政法办[2014]2号
马 丹(1968-), 男,湖北武汉人,管理学博士,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
夏静静(1990- )女,河南信阳人,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