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妍坤
摘要:税收体制自1994年改革以来开启了其持续性推进的改革之路。从经验观察,分税制既有功能性作用的一面,也使地方政府获得了一定的权力干预。2014年实施的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地方财税体系的重构反思。本次研究借财税体制改革及地方财税发展现状,选取地方财税体系在营改增后的重构思考为主题进行具体论述。
关键词:地方财税体系;营改增;重构
目前,地方债务是当前国民经济中探讨最多的话题,与该话题相伴的问题即是地方财税体系在营改增后受到的影响,以及重构的路径选择、促进措施等问题。自我国在2016年1月1日推行新的预算制度之后,使中央财政与地方预算之间有了一个切实的具体化对接,也是治理地方财税的一个重要措施。重点是更加明确、清晰的了解到地方财税的真实情况,以及税收与应用之间的对应性。以下就以此为切入点,展开针对主题的探讨。
一、营改增及其对地方财税体系的影响
我国实施营改增之后,对地方财税体系发生了重要影响,从税收收入规模方面分析,地方税收收入出现了逐步缩小;从主体税种方面分析,表现出税收收入某部分的缺失或减少。具体来看,营改增后,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营业税会因产业减少、比重降低、貢献率减少,使税收收入方面大幅度缩减;直接结果是造成财政困难,间接会弱化地方财税收入功能。另一方面,营改增实践范围扩展后,发展速度快、改革效果好;根据实际的抽样调研发现,在一些地方实施营改增后对营业税比重的影响,大约仅占其总额的20%到30%范围。因此,影响是相对的,并不是全面达到了减税、降税目标。另外,临时性政策“返还”也补充了地方财政吃紧的问题;从总体上讲,营改增未能给地方税收收入产生较大影响。但这种局面自2015年至今却因其规模、范围扩展而达到了深化,并且发挥了应有效果。因此,必要在缺失营业税后税收收入的缩减现实中,从根本上解决主体税种问题,并通过重新构建地方财税体系而完成其新体系构建。
二、重构思考及建议
以下结合营改增后地方财税体系发生的一些变化,从工作经验出发,选取主税种、辅助性税种、支付制度及动态化机制,对地方财政体系在营改增后的重构问题展开全面讨论,并根据现状提出几点较有针对性的建议。具体如下所述。
1、主税种选择层面重构及建议
在国际范围内,我国间接税高于直接税,因而从税收体系的角度讲,尚有完善之处。为了在营改增后重新确立地方税种,可以在税收转嫁方面区分出企业所得税的转嫁属性;同时,营改增与第三产业发展关系密切,因而,财产形式也会出现新的变化,所以,需要区分出财产税。在这两种比较突出的税种方面,建议按照当前的相关法律法规,从房产税层面切入,将其作为中心;并在其项下,通过土地使用、耕地占用、土地增值之类的土地价值属性,设置与其对应的税种。在税种合并方面,选择一个大项,突出其作为财产的属性,将其转化为财产税目。同时,地方政府需要按照当地的企业数量、经济状况、土地面积及使用类型,尽可能从财产的角度做出调研与全面分析评估,从而实现征税效率。这也是当前提高税收弹性的一个重要路径。
2、辅助性税种重构及建议
现阶段,城镇化不断推进,各地发展速度快,开发类型也趋于多元化。因而,在这个方面可以借助城镇化发展之机,设置与其发展相应的城市维护建设税,这既与当地基础建设相一致,也能够解决后续的城镇管理问题。营改增之后,由于这个部分因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各个部分,关联比较密切,因此,比重相对下降。从当前的现状观察,必要使建设税能够获得独立;比如,借助费改税吸收,提高税率吸收等。同时,借助环境税的开展与不断革新;必要从现在的城镇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类环境问题,以及企业、家庭、个人方面的各种垃圾生产、水污染、污水排放等,实施环境税方面的征收项目设置;并将环保税与资源税并入到环保税项下,更好的解决资源利用问题,使税收与地方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良性互动,实现其杠杆调节作用。另外,伴随着用地紧张问题,应该对遗产、墓地类的的项目进行进一步分析,结合当地风土人情,使其转变为一项辅助性的税收收入路径。比如,遗产税目相关的赠与税就可以尝试,并将其对接到地方公益事业方面。
3、支付制度及动态化机制重构及建议
营改增的直接结果是地方税收下滑,辅助性税收动力缺乏。因此,鉴于这种状况与紧缺现实,必要在中央税收返还方面,完善其中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返还速度,减少中间环节。另一方面,针对分税制实施后的固定比例,以及它带来的地方权力干预,必要在机制方面做出一些调整;比如,实施动态化比例机制。从具体操作层面分析,可以利用转移支付基金的形式,使增值税这个部分获得转变,与地方标准收入、公共劳务实施对接;根据一些地方的实践经验观察,这种方法能够使规模受到影响的地方税收收入获得有效调节。再如,营改增必然会增加直接税,因此,在这种趋势推动之下,该方法的应用也正“得其所哉”。
结束语
营改增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试点的成功经验使其可以向更大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就目前实践效果观察,既可以解决价内税成本的问题,也可以减少消费者在购买支付方面的税费。从近来“两会”释放的信息观察,减税降负将会持续性推进,并加大力度;因此,在这种新的政策引导下,地方财税体系必要借助其发展趋势科学规划,从各个层面结合贫富差距,按照各地具体情况实施重新构建。希望这种因地制宜的改革能够推动地方财税体系获得完善,并与当前地方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突显出税收调节功能,发挥其作用及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治华.论“营改增”后完善中央地方财税关系的策略[J].会计之友,2014,(17):111-113,114.
[2]钟文智.“营改增”后地方财税收入体系建设的思考[J].注册税务师,2013,(12):39-40.
[3]吴金光,欧阳玲,段中元等.“营改增”的影响效应研究——以上海市的改革试点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4,(2):81-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