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现代印象主义在五四期间引入中国,并经历了一段艰难而尴尬的发展史。在它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列优秀人物,以周作人、李健吾和唐湜最具有代表性。以下将对现代印象主义文学批评不同的发展时期进行阐述,并分析其发展缺陷。
关键词:现代印象主义;文学批评;发展时期
1.引言
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的批评主义竞相引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说到印象主义批评,就不得不提印象主义了。西方的印象主义是在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批激进的法国画家提出的。他们主张以直观的、感性的印象代替传统的古典画来反映事物的美,进而逐渐影响了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以法郎士和王尔德等人为代表的文学家表达了对于以实证主义为特点的现代批评方式的不满,进而提出了不同的批评见解。他们认为印象主义的批评应该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作品的见解,否认传统的科学理性、客观逻辑在印象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应用,而是推崇批评家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可以说,这时的印象主义批评方式对于当时的环境来说无异于异端,在当时广泛普及的科学依据和逻辑来评判作品的形势下显得格格不入。他们更多地是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直观感受和对艺术的再次创造。由于其特色符合中国式批评的特点,另一方面,这种对于个性的推崇,对于权威的有利反抗与五四时期的中国对于文学的辩护是相合的,因此,印象主义文学批评在五四运动期间得以引入中国,并很快被人接受。中国的现代印象主义批评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人物,包括郭沫若、老舍、周作人、李健吾、沈从文、戴望舒、唐湜等等,以下将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不同的时间段对印象主义批评进行详细介绍,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二十年代的周作人、三十年代的李健吾和四十年代的唐湜。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印象主义批评
1922年,矛盾首先在《小说月报》中发表文章,提及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法郎士关于美学的争论,并在另一本杂志--《文学与人生》中提及法郎士对于印象主义批评的看法。由傅东华翻译的《近世文学批评》对于中国印象主义批评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本书中,首篇就是法郎士写的关于印象主义批评的核心理念的著作--《神游》,印象主义批评在本书中占据重要地位。尽管这本书因翻译错误饱受质疑,但其在西方印象主义的传入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如果要用一个人来代表这一时期的话,非周作人莫属。
周作人早年在文坛上主要形象是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理性批评的身影。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展示出了对于理性文学批评可能压制新生代力量的敏感性,并就此作出改变,呼吁社会给于批评家个性展示的自由,呼吁文学批评的包容性。他对于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批评家的批评言论甚至可以作为判词断定一篇作品的意义的作品十分不满,对于此时进入中国的以法郎士为代表的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展露出了极大地认同感,并在作品中展示出来。他处分发挥了自己对于文学理论的专业性,对于印象主义批评的原理做了客观阐述,并做具体分析,对于一些被客观批评打入死牢的优秀作品,勇敢发声,提倡人们以包容的心态去解读。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印象主义批评
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现代印象主义批评进入了压抑时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进入中国。在这段时间,翟秋白、鲁迅等批评家纷纷将重点转向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在中国宣扬该理论。另一方面,崇尚批评主义的严谨性和逻辑性的批评家活动频繁。在这种双重夹击下,印象主义的批评落入低谷,甚至被人评判为垂毙的理论。以前支持印象主义批评的批评家像梁秋实也对此提出质疑,印象主义批评发展举步维艰。
而在这一时期,李健吾则是一位突出的印象主义批评的斗士,他所著称的《咀华集》影响了无数的批评家。他较于周作人对于印象主义批评的理论阐述更加深刻,而不止限于表面,关注作品的獨特风格,坚持艺术的直觉论,重视批评家的文艺鉴赏能力。可以说,李健吾把中国的现代印象主义批评推向了一个高峰。
4.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印象主义批评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文学批评受到了战争的影响,生存空间更是狭小。在这一时期,文学批评与生活与政治的关系不断强化,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的社会批评逐渐占据主要地位,也因此,印象主义的披频有直觉审美为主转向价值判断为主,这也是李健吾在这一时期出版的《咀华二集》被认为逊色于《咀华集》的原因。
而李健吾的热烈崇拜者,唐湜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唐湜在阐述批评对象的时候,加上了自身的体验,关注点放在他们的思想历程和生命的形态,期望寻找更高的人生理想以及追求。不同于李健吾的文字语言散文化,唐湜的语言偏诗化,使得自己的评论呈现勃勃生机。
5.现代印象主义批评的缺陷
现代印象主义缺乏科学精神,强调主观感受,虽然在触及文学的灵魂上拥有者当时流行的现代社会批评所不具备的优势,但是缺乏客观评判和思维逻辑,在这种充满感性的语言中,读者往往不知文学批评家所说,云里雾里,使得这种批评方式传播受限。另一方面,过分强调主观印象也影响了对作品的公正性的判断。
6.结论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史,印象主义批评的发展艰难而缓慢。一方面原因在于政治局势的要求和社会批评的排挤,另一方面也因为印象主义批评自身的过于主观的缺陷。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批判形式对于文学的多样性发展有重要作用需要我们集齐所长,为今所用。
参考文献:
[1]李岚.现代中国式的唯艺术批评——三十年代印象主义文学批评中西比较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04-107.
[2]赵凌河.一个中国式的现代文论典型范式——论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J].社会科学辑刊,2003,04:118-122.
[3]张童.试论解志熙的批评话语方式——以《生的执着——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8:285-286.
[4]陈向阳.裂变中的世界——评《后社会主义现代性:营销时代的中国电影、文学与批评》[J].电影艺术,2009,02:152.
[5]文学武.从人性审美到政治审美——李健吾文学批评历程及其反思[J].社会科学,2014,02:186-192.
作者简介:林思源,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