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萍
南京市江宁区中医医院内科(南京 211100)
血府逐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及其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吕 萍
南京市江宁区中医医院内科(南京 211100)
目的:观察逐瘀汤透药对于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其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0例,两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西药治疗,观察组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均出现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及8-iso-PGF2α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逐瘀汤透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效果显著,可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及氧化应激情况,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或死亡的重要因素。研究提出,不少于50 %的病龄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导致患者多次入院治疗,极大的增加了患者心理和经济负担[1]。如今,针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多采取调控血糖、改善微循环、补充神经营养因子等措施进行治疗,但效果不佳[2]。现有研究指出中药在此方面效果显著[3]。今为探索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新途径,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DPN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57.2±4.4)岁;糖尿病病程2~14年,平均(6.2±1.4)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2个月~9年,平均(3.2±0.6)年。对照组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6.3±3.2)岁;糖尿病病程4个月~13年,平均(6.7±1.3)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3个月~7年,平均(3.0±0.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纳入标准:依据美国糖尿病学会新版糖尿病诊断标准[4],所有患者糖尿病诊断明确;入选患者均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理论中“脉络瘀阻”证型[5]。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注射胰岛素,进行运动、饮食等方面教育,口服依帕司他片(国药准字H20040012)50 mg/次,3次/d,静脉滴注硫辛酸(国药准字H20055869)0.6 g/次,1 次/d及前列地尔(国药准字H20093174)10 μg/次,1 次/d改善神经功能。观察组患者在注射胰岛素、运动疗法、饮食控制、宣传教育等措施基础上采用血府逐瘀汤透药治疗。方剂组成:当归、赤芍、桃仁各10 g,桂枝、红花、川芎各6 g,水蛭3 g,煎取药汁200 ml,将电极贴片浸透,选取肾俞、脾俞、肺俞、阳陵泉、涌泉、足三里穴位,在两电极片间保持一定距离,定向透药仪透药治疗,20 min/次,2 次/d。15 d为1个疗程,共进行4个疗程治疗。
3 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进行评分(参考《中医证候评分量表》[6])和多伦多评分[7],两者相加为总积分。痊愈:总积分降低程度超过90 %;显效:总积分降低程度超过70 %;有效:总积分降低程度超过30 %;无效:总积分降低程度少于30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依据SF-36量表[8],从情绪、工作、睡眠、社交、生活乐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7个领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将患者各领域的评分置于0~10分,0分表示极度影响,10分表示无影响)。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在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均出现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3 两组血糖、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及8-iso-PGF2α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糖、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及8-iso-PGF2α各指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指标均较治疗前出现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糖、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及8-iso-PGF2α指标比较
4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生存质量评分(42.4±4.3)分、对照组为(42.9±4.1)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58.9±8.0)分优于对照组(47.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如何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并且有效处理相关并发症已经成为临床工作面临的重大难题[9]。临床经验表明,DPN是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伴发DPN[10]。伴发DPN的糖尿病患者,多先于双下肢出现对称性感觉异常、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往往从远端肢体逐渐上行至膝上,如不能接受有效治疗,神经病变进行性发展,可进一步导致患者肌肉萎缩、感染、溃疡、感觉缺失等症状,严重者甚至需要进行截肢,是患者致残或死亡的主要原因。关于DPN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彻底明确,认可度较高的主要有糖代谢紊乱学说以及微血管病变学说[11-12]。前者认为,患者体内长期高血糖,多元醇途径得以激活,山梨醇在神经细胞内聚集,导致肌醇减少,细胞内渗透压升高而发生变性、功能异常。而微血管病变学说认为,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局部血流变缓,血液凝固性增高,使得微血栓更易形成,同时血小板生成并释放更多的TXA,微血管收缩,血管腔栓塞或狭窄,组织血液灌流量大大降低,神经缺氧缺血导致功能障碍,出现DPN。在糖尿病大鼠模型中发现,氧化应激、免疫异常、营养因子缺乏等因素亦在DPN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3]。
当糖尿病患者并发DPN后,其寿命和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糖尿病合并DPN的治疗主要目的是维持血糖平稳,改善患者相关症状,减少高血糖对神经的损害[14]。当前西医对于并发DPN的糖尿病患者主要以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为基础,联合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改善血液循环药物、补充维生素、抗氧化剂等措施,并对肌肉萎缩、溃疡、感染等症状进行对症处理[15]。甲钴胺是应用较多的神经营养药物,是维生素B12进入经过代谢所产生的活性产物,对神经轴突受损区域的修复具有积极意义[16]。但是根据本院既往经验发现,利用甲钴胺等西药治疗糖尿病并发DPN,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中药对部分糖尿病DPN效果显著[17]。
在传统医学理论中,本症属于“麻木”、“痹症”范畴[18],因“消渴”长期变证所致,在中医理论中,消渴的主要内在病因是患者先天禀赋较弱,在《灵枢·五变》中记载,“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在外因方面,主要与患者饮食有关,如长期喜食肥甘,嗜酒,损伤脾胃,致使功能失常,热积于内,伤津化燥,消谷耗液,引发消渴。因此对于DPN的治疗,关键在于阴虚、气滞及血瘀改变。既往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中医治疗,多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进行选方治疗。临床经验发现,糖尿病并发DPN患者多年老体弱,消渴日久,阳不生阴,精血缺损。并且在笔者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脉络闭塞、气血瘀滞是糖尿病并发DPN的病变关键。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的血府逐瘀汤,为化瘀活血气行之良方。方剂由当归、桂枝、赤芍、桃仁、红花、川芎、水蛭组成,在本方中,桃仁降燥通滞行血,红花有消痛祛瘀运血之功,两者均为君药。川芎、赤芍、水蛭可通经络,止痛化瘀,辅助君药,增强祛瘀活血之功,作臣药。当归活血消燥清热益阴,桂枝可通滞顺气,使气行以利血行,为佐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①血府逐瘀汤可通过降低以纤维蛋白原为主的链状高分子物质从而降低血液黏稠度,在对大鼠应用10倍人用剂量的血府逐瘀汤后,大鼠的血液黏度明显降低;②血府逐瘀汤可促进人体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而VEGF是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利于血管生成,对改善病变神经部位的血供具有积极意义;③本方剂对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改善血瘀证患者的血液高聚高凝状态,在对大鼠应用本方剂后发现,大鼠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显著改善,血液高聚高凝状态得以纠正;④本方对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可通过参与自由基的形成过程,或抑制自由基的链式反应,或阻断其生产,有一定的抗氧化功效[19-21]。在本次研究中阳陵泉、涌泉、足三里均有利于透药对局部神经病变进行治疗,更好的发挥疗效。
本研究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8-iso-PGF2α水平也进行了检测。糖尿病与氧化应激具有密切联系,氧化应激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改变细胞膜通透性,脂质易于沉积,造成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8-iso-PGF2α是评价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的经典指标,通过对其检测,可评价治疗前后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此外,与传统中药口服治疗不同,本次研究采用透药治疗仪进行穴位透药治疗,经皮靶向给药治疗,避免了口服给药途径胃肠道对药物的消化分解以及肝脏的首过效应,大大提高了药物的利用率。
[1] Chiles NS,Phillips CL,Volpato S,etal.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 and lower-extremity function[J].Journal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2014,28(1):91-95.
[2] 汪玮琳,朱 红,王绍欣,等.依帕司他联合α-硫辛酸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4854-4856.
[3] 郝拥玲,朱建红.中药内外兼治老年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5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3994-3996.
[4] 赵昔良,叶益聪,张抒扬,等.美国糖尿病学会新版糖尿病诊断标准对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糖代谢异常的筛查意义[J].中华内科杂志,2015,54(4):302-306.
[5] 奚 悦,李敬林.益气活络方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6):485-487,492.
[6] 陈 路,陈志刚,占 戈,等.糖尿病脑卒中与非糖尿病脑卒中的中医证候特点对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7):490-493.
[7] 楼大钧,朱麒钱,斯徐伟,等.应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筛查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3,21(9):773-775.
[8] 郑菊英.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6):3132-3134.
[9] 姚立群,张 敏,林朝芹,等.糖尿病连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68-570.
[10] 于江红,王慧君.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6):1305-1306.
[11] 胡明财,章 卓,刘 剑,等.葛根素、甲钴胺联合用药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3):5945-5947.
[12] 杨秀颖,张 莉,陈 熙,等.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6,32(5):598-602.
[13] 甄雪克,张 黎,于炎冰,等.Ⅰ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建立及周围神经病变指标的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30(3):309-311.
[14] 张翠玉,江新梅,刘 博,等.周围神经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4):1124-1126.
[15] 谢宝强,周青美.甲钴胺与法舒地尔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5):949-950.
[16] 王 华,吴让兵,高 霞,等.丹参酮-ⅡA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7):1512-1514.
[17] Xu HB,Jiang RH,Chen XZ,etal.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Devoted to Bioscientific Research on Indigenous Drugs,2012,143(2):701-708.
[18] 郝拥玲,朱建红.中药内外兼治老年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5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3994-3996.
[19] 吴剑宏,陈幸谊.血府逐瘀汤方剂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3,35(5):1054-1058.
[20] 施伟丽,张静思,胡雅琼,等.血府逐瘀汤防治血管相关性疾病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5):712-716.
[21] 樊星花,石卫州,程允相,等.血府逐瘀汤对大鼠肝脏抗氧化酶及药物代谢酶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杂志,2014,39(22):4453-4458.
(收稿:2017-01-05)
*南京市江宁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6C134)
糖尿病并发症/中西医结合疗法 血府逐瘀汤/治疗应用 氧化应激
R587.1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