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抓住数学课堂教学的根

2017-06-27 12:08袁绍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教学效率教材数学

袁绍生

摘 要:新教材已推进到六年级了,许多老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感到很茫然。但教材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根本,脱离了教材,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如何实现教材与课堂教学的完美对接呢?本人一直在一线教学,现就如何使用新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关键词:教材 方法 数学 教学效率

一、通读教材,了解知识体系

有效教学,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教师应有大局意识。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这一点,无论何种版本教材,都有一个知识体系,前后内容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执教老师的知识面如仅局限于当堂课教学内容,那么,很可能会与前面知识的衔接出现脱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不知知识点的来龙出脉,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中关于“图形的旋转”的学习,许多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口干舌燥,学生还是糊里糊涂。其实,这部分内容,与四年级学习的“图形与位置”,一脉相承。四年级学习的“线段的旋转”,是图形旋转教学的基础,一个图形的旋转,可分解为经过旋转点的几条线段的旋转,来实现图形的旋转。那么,这节课的新知教学,应该说是水到渠成。所以,教师通读整套小学数学教材,不仅能了解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结构体系,更重要的是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真正实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充分体现学习中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精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新教材的例题,大都比较简单,知识基础好的同学,一般通过自学就能弄懂,许多老师反应,上课时,师生都感觉很轻松,学生的课堂练习,正确率比较高,自认为这是一堂成功的课堂。可等到学生课后练习时,却出现许多错误,与课堂表现形成巨大反差,学生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为此,许多老师很困惑。究其原因,本人认为,还是老师们没有正确理解“用教材”和“教教材”的含义。新课程中,提倡老师们“用教材”,而许多老师还停留在“教教材”层面上,没有真正理解编者的意图,没有发挥教材的作用,所以,教学效果不言而喻,经常出现上述一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让教材真正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载体。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中“公因数”一节的教学,教材中列举了二种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

第一种方法:分别列出两个数的所有因数,然后找出公因数;

第二种方法:先列出第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然后看看哪些因数也是第二个数的因数,从而找出了公因数。

教学中,有些老师仅仅就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方法,结果许多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喜欢用第一种方法,结果,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遇到了麻烦。

例如:请找出15和250的公因数。

由于250这个数较大,写出他的全部因数,太难了,学生如果機械套用第一种方法,那就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如用第二种方法,那就简单多了。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安排了这样的两道题:

(1)请找出18和12的公因数;

(2)请找出96和14的公因数。

让学生通过上述两题解题方法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在实际运用时,应灵活运用解题方法。这样安排,既是对教材的补充,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新教材特别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显得特别重要,是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特征”一节时,教师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了解到“长方体有12条棱”,教师如果就教材教教材,那么,教学到此为止,学生对知识点可能掌握的很牢,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师生皆大欢喜。可是,当要解决问题时,许多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如练习中有这样一题:

用42厘米长的铁丝,截成不同的几段,搭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你能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体框架?

乍一看,这道题与“长方体特征”毫无关系,许多学生不知道怎样解决。其实,这一题正是“长方体特征”这一节内容的拓展延伸。“长方体有12条棱”、“长方体12条棱中,长、宽、高各有3条”这两个知识点是解决这题的关键。只有把这个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学生的思维就打开了:

长 + 宽 + 高 = 42÷3=14㎝

( )+( )+( )=14㎝

由此学生就能得出若干种答案,问题也迎刃而解。在教学中,我们既要立足于教材,又要注意拓展延伸,将数学与生活有效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创造性地用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教材是落实教学内容的载体,不顾学情,生搬硬套的使用教材,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倍功半。所以,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教材,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中,有一节数学活动课--“确定起跑线”,如下图:

图中有四条跑道,数据大。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四条跑道,可以肯定,大部分学生头就晕了,不知所措。我在处理教材时,着力于化繁为简。首先,将生活中的跑道抽象成直线和曲线,这样,将生活问题就转化成数学问题了。其次,在教学时,我首先选取了内侧相邻的两条跑道,引导学生分析两条跑道的起跑点怎样划分,才公平合理。通过探讨,学生明白了两条跑道的差距在弯道上,外道比内道长。长多少,起点就相差多少。绝大部分学生很快就画出了两条跑道的相应起跑线。其它两条跑道的起跑线的划分,也就水到渠成,大部分同学都能自己轻松地解决了问题。教材这样一处理,学生学习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均得到了有效培养,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材是教学内容经过压缩后的精华。老师在使用教材时,必须进行解读,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既要尊重教材,又要灵活运用。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打造灵动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教学效率教材数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论花样游泳运动员选材和初级教学模式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培养乐学情趣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探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