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华杰++吴月玲
摘 要 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以大学生创业为题材的视频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一直以来关注度不高的大学生创业类视频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探索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微视频;开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7-0089-03
1 相关概念及特征
1.1 微视频定义
微视频是指短则几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可以通过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1]。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将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定义为以大学生创业为题材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可以通过多种视频终端播放的视频短片。
1.2 微视频的特征
1.2.1 短小精悍,传播迅速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改变了受众传统的浏览和收视习惯,时间上的精简、意义上的精炼,成为了一种新的浏览和收视追求。微视频正是在这种“快餐文化”的形势下应运而生,因而除其自身定义之外,它与生俱来就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的开发,其建立的视频形态即为微视频,因而,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自身也具有短小精悍,适应碎片化传播的特性。
1.2.2 形式灵活,存储便捷
微视频可以通过多种终端摄制或播放,其拍摄可以是手机等非专业摄像设备,也可以是专业的摄像设备。因为时间长度的优势,播放平台的灵活性,文件存储占用也小,微视频可以制作成MP4,AVI,WMV等多种格式,且比起其他视频形式,其清晰度选择也更加灵活多样。伴随着微型学习的发展,微视频在移动学习上所起到的良性作用,也进一步呈现出来[2]。借助于移动学习、微视频,特别是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在播放形式上也更加灵活多样,更具有随时随地随时看的特征,因为短小,回放查找视频内容也更加便捷。
1.2.3 主题集中,重点突出
微视频的时间多定义在20分钟以内,而在本次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的开发中,时间更限定在5分钟以内,一个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其时长最多不超过5分钟,如此简短的时间,就要求视频内容主题明确,时间的限制,也要求删减一些不必要的情节,使其更加凝练而重点突出。在制作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时,往往只设立一个主题,只表现一个重点,若长视频采用这类表现方式,势必拖沓。
2 开发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的缘由
2.1 适应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要
高校大学生创业群体在不断扩大,为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业思维,推动大学生创业的良性发展,作为创业教育主体的高校,也在不断推进相关工作。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教育厅牵头编写《大学生创业导论》一书,且将专业导论作为必修课。值得一提的是,在该教材中,已加入黑龙江大学生创业者典型的事迹记录微视频。微视频的加入,改变了传统“书本+老师”的授课模式,让课堂表现更加形象,且该类视频只有5分钟时间,一个微视频只记录一个典型,适应了45分钟一节课的需要,相对于长视频,它更好地配合了课堂,并不会出现因视频时间长而过分占用老师授课时间的情况,微视频的辅助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现在的创业教育队伍建设没有跟上创业实际的增长,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也很有限。在现实教学中,高校教师队伍理论能力强,却缺乏相应的创业经验,且不能把握创业的痛点。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可以将一线的创业者、投资专家、创业导师等通过视频的形式引入课堂,弥补高校教师自身的不足,且因微视频主题突出,时间短小精悍,在克服长视频占用课堂时间的条件下,微视频更好地迎合了创业教师“以自身授课为主,微视频作为补充”的需要。
2.2 迎合大学生创业者的需求
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的同时还必须紧紧跟住自己的专业课堂学习,虽然政府推出一系列的政策用以扶持大学生创业,其中就包括休学,但对于绝大部分创业者而言,仍是边创业边正常跟进专业学习。创业和专业课堂几乎占据了大学生创业的时间,抽不出时间是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的真实写照。但是,缺乏创业经验的大学生,急需学习前人的创业经验、急需了解创业相关知识。二者的矛盾凸显了出来。但是,大学生创业者微视频的推出,将完美的化解矛盾。且微视频与移动学习进行结合,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快速,且随时随地了解他人的创业成长经历,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创业者视频进行观看,学习他人的成长经验。
更重要的是,微视频可以引进创业导师、投资专家等一些资深人士,能通过微视频随时随地接受相关专家的“培训”,方便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相对于传统的创业类视频,如央视的致富经,和相对于传统的专家讲座的方式接受创业培训,微视频的开发更适应大学生创业者的时间特征。主题突出、时间短而易于回放、随时随地观看的灵活形式,更适应大学生创业者的需求。
3 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的开发途径
3.1 前期准备
3.1.1 受众群体分析
大学生创业类视频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大学生创业者和想创业的大学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校老师。因而,在进行大学生创业微视频开发时,一定要紧紧的把握两个方面的立场。一是大学生创业者,站在大学生创业者的角度确定微视频的内容和方向;二是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对于他们而言,在课堂上加入微视频,更多的是为了让课堂内容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弥补自身的一些不足。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受众的明确,指明了微视频的开发方向。在前期牢牢把握这两点,才具有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开发的价值。
3.1.2 题材和形态的多元化打造
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因为自身的优势,给题材和形态的多元化打造创造了条件。在传统的创业类视频节目中,如《致富经》《创业英雄汇》,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其节目题材和形态往往只侧重于一方面,不能进行多元化打造,《致富经》记录创业事迹、《创业英雄汇》寻找有潜质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的开发,在题材和形态上可以多元化。進行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事迹的记录、专家的创业微点评、创业电影片段赏析……只要与大学生创业有关的题材和形态,都可以进行开发。
微视频内在的优势,让其题材和形态的选择更加多样,这是传统创业视频所无法比拟的,在进行多元化打造时,又不能离开受众群体的需求,也不缺乏选择。把关人的作用,依旧不可或缺。
3.1.3 组建专业团队
组建一支视频技术团队是开发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的核心。在视频技术团队中,要有编导、策划、摄像、后期、外联人员等各类人员。视频技术团队涉及到了制作过程中的全过程,他们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微视频的质量。准确定位受众需求、进行题材的选择、进行最佳的呈现方式,每一步都在考验视频制作团队。此外,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的制作不仅仅依靠视频技术团队可以完成的,还要与被拍摄者(包括大学生创业者、资深专家等)密切配合,对于视频的总体设计和问题导向,更要求与被拍摄者进行密切的沟通。因此,在团队建设上,不仅仅需要提高的是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也考验着团队与被拍摄者之间的配合程度。在组建团队时,人员组成应多元化,各有所长,分工明确。
3.2 中期拍摄
依据不同表现形态,灵活变化拍摄手法。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是一个大的工程,可能会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比如,在进行大学生创业事迹微记录拍摄时,必然要深入到创业者身边去拍摄,走进他们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如果是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创业微点评,则应该采用演播室拍摄。演播室和微记录外拍这两种类型的拍摄方法,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不同的。所以,根据不同的表现形态,选择不同的摄制,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作为一个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工程,其开发的领域,是比较广的,摄制手法的灵活变换,是中期拍摄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微视频在拍摄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其内在的短而精的特点,与普通视频不同,它因为片子的时间短,所以要求的素材量也少,所以拍摄耗时也应该受到控制;此外,相对于普通创业类视频拍摄,进行相关的微视频拍摄时,画面也应该更加精致,画面选择更加谨慎,达到画面与内涵的精致统一。
3.3 后期工作
3.3.1 引入节目概念和包装意识
目前的微视频呈现,节目形态比较随意,缺乏完整节目的概念,微视频的形式灵活性,也带来了其内在的随意性。在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制作时,要考虑引入节目概念,包括片头、片尾、字幕、系列标志、时长的规范等等,而且,同一系列的风格必须统一。另外,依据播放平台和用途,所有的视频应当制作成统一的画幅、相同的清晰度,乃至相同的格式。为了让节目形态更加突出,还应该对影片进行统一的包装。对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的后期工作引入节目概念和包装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微视频内在的随意性,增强了片子的艺术性和规范性。
3.3.2 板块化建设
借鉴传统电视创业类节目优点,加强板块化建设。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的制作,离不开其体系化建设,在传统的创业类视频中,比如央视的《致富经》,其作为一档创业类的电视节目,其板块化特征是特别明显的,其分为:闯天下、经济视野、名人本色三个板块。在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的后期制作中,不仅仅要做好单个视频的编辑工作,更应该对已完成的片子进行板块化建设,按照不同的类型分成不同的板块。比如按题材和形态分为大学生创业事迹的微记录、资深专家对大学生创业的微点评等板块。在这些大板块下又可细分小板块,形成体系。引进传统电视创业类节目的优点,加强微视频节目的板块化,形成内在的体系化,是开发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的重要一步。
4 結论
微视频适应了碎片化传播,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适应时代的变化进行大学生创业类微视频开发,有利于推动创业类视频的向前,也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和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纯.古永锵:微视频市场机会激动人心[J].中国电子商务,2006(11):112-113.
[2]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等.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21-24.
基金项目:东北农业大学大学生SIPT项目。
作者简介:潘华杰,本科在读,东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编导。
吴月玲,本科在读,东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为能源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