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君
印度空军急需新的战斗机来填补战斗力的空缺,这也是印度如此急切地展开新—轮战斗机采购的原因所在。
2017年1月3日,美国防务新闻网站报道称,一位印度空军高级官员说:“印度空军计划采购约200架新的单发战斗机,裸机单价要求大约4500万美元(不含武器装备)。”要知道,2016年9月,印度才刚刚签署了采购36架法国“阵风”战斗机的合同,新的订单来得如此之快,让外界不免猜测。
数百架战斗机的缺口
在前一个订单仅仅签订一个月后,就又发出新的招标计划,这种举措在军贸领域殊为罕见。如果探究起来,就是一个涉及印度空军装备现状、采购计划、发展方向等诸多方面的话题。
从需求方面来看,据统计,目前,印度空军有34个战斗机中队,其中11个中队是米格一2l和米格一27战斗机,它们将在未来10年内退役。而按照印度的规划,未来总计需要45个战斗机中队。这就意味着在置换11个中队老旧战机的同时,还要为额外的11个中队添置新战机。
印度空军一个中队的标准配置是20架战斗机(目前实际数量在18架左右),22个中队就是440架战机,而目前已确定的采购订单仅有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正在生产的苏—30MKI和刚刚签下的36架“阵风”。也就是说,未来10到20年内,印度空军战斗机数量还有数百架的缺口。而如果印军未来增加每个中队的战斗机数量,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
说起来,印度替换米格一2l、米格一27之类飞机的需求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令人奇怪的是,直到今天这些老飞机仍在“超期服役”,其中米格一21已服役超过50年,这也反映出近年来印军在飞机采购方面的拖延与犹豫。
事实上,早在20多年前,印军就在寻找米格一21的替代者,这些年来,印度反复在招标、选型,但迄今为止,仍然一架实机也没看见。
2010年、2012年、2013年,印军曾多次宣布,要在2017年前用新飞机替换掉全部米格一21。当时,印空军还把希望寄托在自行研发的LCA和正在招标的MMR一CA(中型多用途战斗机)项目上。几年过去了,LCA如同印度自行研发的大多数装备一样,经过旷日持久的拖延之后,最后也只落了个不能用的下场。
而始于2001年的MMRCA项目,则历经16年的波折,直到2016年9月才最终敲定法国的“阵风”战斗机,但采购数量从最初的126架大幅度縮水为36架。正是由于这些反反复复的折腾,原定2017年前全部退役的米格一21,也被要求服役到2019年。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空军现在装备的战斗机中,可用率并不高,事故更是不断。年迈的米格一2l不用说,每年都会出事故,例如,印空军2011年坠毁的7架战斗机中,有6架是米格一2l。新型的苏一30MKI也不甘落后,自2009年以来,已经有5架该型战机在各类事故中坠毁。正因为如此,印度空军急需新的战斗机来填补战斗力的空缺,这也是印度如此急切地展开新—轮战斗机采购的原因所在。
被“坑”出来的轻型战斗机订单
印度空军此次采购计划最大的关注点在于,明确提出要购买单发轻型战斗机。
众所周知,印军的武器装备基本靠买。印度空军对于先进装备的研发趋势一直极其关注,对于美苏两国空中力量的“镇宅之宝”——重型战斗机,一直是心向往之,却苦于无从入手。苏联解体后,苏一27系列战斗机全世界甩卖,印度迅速跟进,并表现出空前的效率:1997年,俄罗斯向印度交付了第一批苏一30,从有意向到拿到货不过六年而已。
然而,印度也很快意识到,苏一30MKI好是好,但也有一些困扰之处:首先,就是太贵。第一批签订合同时的价格就是5000万美元一架,实际交付时据称涨到了每架6000万美元,最近订购的新一批苏一30单价更是超过了—亿美元。
而新签下的“阵风”订单的飞机单价,更是高达2.4亿美元,这个价格已远超印度空军的心理价位——要知道,2016~2017年,印度空军装备采购预算不过41.1亿美元,其中85%至90%的资金还要用于之前确定的采购合同,再增加苏一30MKI显然不太现实,除采购价格贵,重型战斗机的使用及维护成本也贵。作为双发重型战斗机,苏一30MKI每次起飞都要消耗大量燃料。同时,该机需要的备件也不少,别的不说,双发战斗机的备份发动机就得比单发战斗机多一倍。
权衡之后,印度空军想到了“高低搭配”的方案,打算在保持300架左右重型战斗机的同时,用单发轻型战斗机来替换现有的老式战斗机。在印度空军的计划中,大量装备的轻型战斗机会是国产的LCA。印空军对LCA的定位更类似于F—16在美国空军中的定位,即主要作为多用途战斗机使用,必要时支援苏一30执行对空任务。
然而,印度军工企业毫不意外地又“坑”了军方一把,拖拖拉拉研发了30多年的LCA,在长期试飞后最终被判定为无法达到空军的要求。于是乎,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印度空军,不得不面对巨大的战斗力空缺,所以才会如此急地抛出新的轻型战斗机订单。同时,出于此前多次买到“高价货”的惨痛经验,还特地给出了4500万美元的单价限制。可以说,这个轻型战斗机的订单,很大程度上是被LCA给“坑”出来的。
“印度制造”或许只能停留在计划中
2000年以前,印度就曾有过多次独立研发的尝试,最为人熟知的“三大件”中,“阿琼”坦克已成为国际笑话,连印度陆军自己都不想要;LCA经过30多年发展,仍处于“生死不明”的状态;倒是加尔各答级驱逐舰成功建造服役,虽然仍摆脱不了“万国大拼盘”的宿命,但好歹能用。
1983年,LCA战斗机立项,计划用于替换米格一2l和“无敌”式战斗机(英国“蚊”式战斗机的印度改进版)。为此,军方为LCA确定了几大研发攻关重点,都属于当时世界最新、最先进的航空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电传飞控、高性能涡扇发动机、复合材料机身结构、综合电子战套件、多模雷达……基本涵盖了现代战斗机的全部核心技术,别忘了,这是上世纪80年代。更厉害的是,这次新型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印度打算全部依靠自己的科研团队。
理想是丰满的,而现实是骨感的,没过多久,印度就发现,全新研制一款先进战机自己根本玩不转,只能求助于法国的达索公司,LCA也因此用上了法国人最擅长的无尾三角翼布局。也不知是达索公司未尽全力,还是印度方面要求实在太高,LCA的设计极不成功,既飞不快(设计最大速度1.6马赫),也不能飞太慢(容易导致失速),在大量使用复合材料的情况下,还存在大幅超重的问题。几经波折,LCA于2001年完成首次试飞。在试飞中虽然暴露出不少问题,但出于支持本国工业的考虑,印度空军还是在2006年订购了20架LCA,并在20l0年又追加订购了20架。
然而,LCA试飞中暴露出的超重、速度太低、机动性不理想等一系列问题,却始终无法解决,原计划于20l0年底获得初始作战能力;并于2011至2012年获得全面作战能力的进度表,显然已经落空,首批两架生产型也是到2016年7月才交付给印度空军。印度国防部虽然于2016年底又强行塞给空军83架LCA的订单,但总价格高达71.87亿美元,折算单价为8660万美元,直追最新批次的苏一30MKI。
如此“质次价高”,也难怪海军和空军都坚决不想要,海军甚至在2016年12月坚决拒绝了LCA舰载战斗机上舰的要求。
事实上,无论“阿琼”还是LCA,折射出的都是印度军工产业多年来面临困境与难以疏通的梗阻——基础薄弱、好高骛远。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印度制造”或许只能停留在计划中。
摘编自《世界军事》2017年3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