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摘要:论述湿地保护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分析湿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保护意识淡薄以及农业开发、石油开采等导致自然湿地水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面积不断减少的问题,提出保护及合理开发湿地的对策。
关键词:盘锦;湿地;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S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7)03-0020-03
盘锦湿地是我国重要湿地之一,总面积31.49万hm2,占盘锦市总面积的 79.5%,资源丰富。天然和人工湿地的分布相对集中,其中,天然湿地面积为 15.99万hm2,占总湿地面积的50.8%;人工湿地面积为15.49万hm2,占总湿地面积的49.20%。芦苇湿地占总湿地面积的21.08%,水田占总湿地面积的37.74%,它们构成该区湿地的主体部分,也决定湿地的主要结构、功能和分布特征。
由于人类活动的广度和强度不断增加,湿地受到的威胁日益加重。因此,分析湿地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解决保护与利用对策,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振兴盘锦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湿地保护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1.1 保持生物多样性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是鹤类、天鹅等多种世界珍稀濒危物种的良好生境,是其觅食、栖息、繁殖、越冬等基本生态过程的重要保障,也是南北半球候鸟迁徒的重要驿站。每年经辽宁盘锦双台河口保护区迁飞、停歇的鸟类多达上千万只。盘锦湿地的植物非常丰富,经不完全统计有植物种类230种,其中浮游植物104种、维管束植物126种,建群植物有芦苇、水稻等。
1.2 减轻洪水灾害
湿地是雨季自然汇水区域,可减轻洪水灾害威胁。有些湿地可使河流基本保持天然状态,河谷宽阔,河、湖、苇塘、沼泽纵横交错,在洪水中调蓄自如,河流两岸安然无恙,在拦蓄洪水、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灾减灾方面独具特色。
1.3 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
水产业是与湿地保护密切相关的传统产业,许多湖泊、河流、海洋及其他水域是渔类索饵、产卵、育肥、洄游的重要场所或通道,起到渔业基地的作用。盘锦湿地的芦苇是国家重要的纤维原料,也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湿地景观独特而秀丽,融美学观光、休闲娱乐、生态教育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1.4 涵养生态环境
湿地对粮食生产和牧业生产起支持和保障作用,还能涵养水源,在水环境保护中净化水质,在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中削减二氧化碳浓度。
2 盘锦湿地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保护意识淡薄
目前,无论是市级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均没有建立和采取有效的湿地保护机制。虽然《辽宁省湿地保护条例》已颁布实施,但对湿地的管理特别是自然湿地仍采取传统的利用观念,加上公众对湿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湿地保护意识淡薄。
2.2 淡水资源不足
在自然湿地中,芦苇是重要的植物资源。在正常年份至少需要5亿~6 亿m3的水进行灌溉,才能满足芦苇生长发育。目前,大凌河、双台子河、辽河的桃花水,以及稻田、城镇回归水等淡水资源不到3亿m3,无法满足芦苇湿地的需水量。淡水资源不足导致海水倒灌,进而使土壤返盐,影响芦苇的生长发育。沿海滩涂淡水供应不足,使海水沿河道侵入,潮滩含盐量增加,打破淡水和海水的水盐平衡,导致翅碱蓬逐渐朝陆地方向后退,面积逐年萎缩。虽然目前红海滩的面积维持在8 000 hm2左右,但大部分为零星分布。在干旱年份,上述情况更加突出。2004年降水减少使红海滩退化程度十分严重,几乎完全消失。
2.3 自然湿地面积减少
盘锦湿地的农业开发、工业开发、石油开采及相应的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占用自然濕地,导致自然湿地破碎化加重,造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下降,增加湿地的脆弱性。据调查,盘锦湿地面积从1984年的36.6万hm2下降到31.5万hm2,下降幅度达14.0%,其中自然湿地减少l0.3%。
2.4 生态环境恶化
湿地土壤养分贫缺,对芦苇生长起严重抑制作用。芦苇管理和收割方式的改变,使枯枝落叶回归土壤减少,加之缺乏人工施肥的技术措施,导致湿地土壤贫瘠化,严重影响芦苇的生长发育。
河流水质污染威胁湿地水质安全。随着工业化发展,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量越来越多,造成河流污染。这些废水通过各种形式进入湿地,污染土地、河流、海域等。
2.5 保护资金严重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湿地保护和发展。湿地管理单位隶属关系多次变动,政府部门没有把湿地保护与发展列入计划,也没有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导致湿地保护和发展资金缺乏,水利工程设施无法得到维修改造,制约着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对策
3.1 建立综合管理协调机制
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尽快建立多部门参与、支持、协调的湿地管理机构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按照《辽宁省湿地保护条例》规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行为;研究湿地保护、管理、开发的资金筹集渠道、运行机制与经济补偿规则;协调油气开采、农业开发等经济活动与湿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2 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在流域水资源规划与水资源配置中,要将生态需水作为重要内容,积极发挥流域管理机构的宏观调控作用,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协调上下游用水关系,保证湿地生态需水。维持湿地的水盐平衡,防止湿地生态系统向不利方向演替。在春季芦苇需水时期,将大凌河上游白石水库的水引到绕阳河,以缓解东郭苇场、羊圈子苇场的需水问题,同时调大辽河水到辽河,灌溉赵圈河苇场和辽滨苇场苇田。另外,可利用水田用水季节差异增加芦苇湿地供水量。在夏季和秋季河道水量充足、水田用水较少时及时提水,利用芦苇湿地地形的起伏,在低洼地带、坑塘、沟渠贮存汛期来水和秋季河道来水以增加湿地储水量,缓解春季干旱。
3.3 加强生态治理
湿地是一种多类型多层次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特征,支撑着独具特色的物种和较高的生产力,因此,应通过生态环境治理减轻生态环境破碎化,补偿受损生态环境。
通过平整废弃的油井井台、泥浆池、道路、农田,恢复湿地植物群落,同时在道路两侧种植防护林,以减轻生态环境破碎化的影响,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单位面积的生态承载力,弥补生态环境损失。建立生态岛,补偿因滩涂开发造成的野生动物生态环境损失。
加强对芦苇、翅碱蓬等植物生长、演替规律的研究,通过品种筛选提高芦苇质量;加快翅碱蓬人工种植研究,进行滩涂恢复;控制污染物排放,对进入河道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防治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对湿地造成的危害,维持和恢复湿地功能。
3.4 调整产业结构
为保持湿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湿地产业结构调整,适时发展替代产业;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减少农业对水资源的依赖;利用盘锦湿地资源,大力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湿地生态农业,建立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实施科学育苇、水上养禽、水中养鱼、水下养蟹,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利用沿海滩涂资源发展绿色海水蔬菜,丰富人们的饮食文化。
3.5 建立湿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资源监测体系
通过对湿地主要类型、分布、面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效益、生物多样性,湿地保护和利用情况,人为影响程度,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情况等进行调查,为湿地监测、保护、开发、研究建立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储备;建立湿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资源监测体系,为湿地退化提供预警。
3.6 完善自然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对湿地生态保护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地区给予一定经济补偿。建立国家、地方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層次多渠道湿地保护投入机制。设立自然湿地保护生态补偿(补助)基金,对重要自然湿地的保护实行生态补偿制度。根据自然湿地保护规划,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和补偿对象,将补偿资金直接发给湿地管理部门、湿地所有者,使自然湿地得到长期有效的保护。
4 结论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拦蓄洪水、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切实加强湿地保护,建立综合管理协调机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湿地生态治理和污染控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湿地生态经济。
参考文献
[1] 王彤.盘锦双台子河口湿地植被修复区生境健康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6.
[2] 范环宇,徐惠民.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脆弱性变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6(6):31-32.
[3] 韩振华,李建东,殷红,等.基于景观格局的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安全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0(3):7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