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017-06-27 19:37蔡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5期

【摘 要】生态语文教育是生态教育思想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实践与运用。生态语文教育以“语文即成长”为价值追求,明确提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有语文学习力的支撑,语文永远是每一个人的语文,生态语文教育实践是一个开放、多元、共生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生态语文教育;课堂境界;语文学习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5-0007-03

【作者简介】蔡明,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江苏张家港,215600)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名教师。

一、生态语文教育的提出

生态语文教育是基于语文学科教育的非生态化严重的现状,开展的寻路求策之研究。从语文学科本身来看:语文的“非生态”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常常熟视无睹。生态团队的朱治国博士在《语文教学中的非生态因素分析》一文中观察到了目前语文课程“割裂”“证实”“失位”的三大“非生态因素”,事实上,除了“割裂”“证实”“失位”这些语文教育教学中相当突出的“非生态”行为外,我们还有“过度过滤”“过多保护”“一味服从”“无谓恐惧”等非生态现象的存在。无论是来源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还是来源于语文教学的小环境,语文教学的“非生态”现象已经相当严重,这就是语文教育残酷的生态现状。

即使,我们只是为了语文课程和语文学习营建自己的生态小环境,并由此延展开来,逐渐形成地域性的语文生态环境,我们也必须践行生态语文教育。从生态学特别是中国古老“生”之哲学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与建设语文课程,关怀学生与语文教师的生命成长,关注语文学习、评价等生态环境建设,细化各种语文教育活动的实践操作,探索对于语文的教与学具有指导意义的实施策略和典型案例,深化课程改革,突出学科素养,培养健康、健全、健美的一代新人。

二、我们的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态

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在自由、个性和丰富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向着真善美健康生长的过程。生态教育LOGO中的甲骨文“■”的内涵首先是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其次是生活之“生生不息”;再次是生成,“生生之謂易”;最终是生长,成长……生命为本,向生而生。LOGO含有红、黄、蓝三原色,寓意教育中各种因子的和谐共生发展。类似三条鱼的图案,可从不同视角诠释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多重生态关系: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长教育的“三生”融合,全人教育、全纳教育和全息教育的“三全”圆融,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三教”一体。教育原本就是多维立体、系统宏大的生态体系;而系统有序、科学之运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愿景,就是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生长出可人的动态美、丰富的情态美和强大的意态美。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我们以为教育还是生态。

三、我们的语文教育主张:语文即成长

生态语文教育是生态教育之于语文学习的尝试与实践。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的健康发展是不能没有语文素养的。

生态语文教育,从关怀生命出发,以学习汉语语言文字的运用为主要目标,以学生的主动、互动、能动、灵动为表征,师生共同营造求真、求美、求新的多形式、多向度、多元化的语文听说读写生态场,进而实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和自成新人。

生态语文教育关怀每一个生态因子即每一个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关注他们理解接受的程度、参与的过程和每一次表达,关注他们举手投足间的情绪与心理的变化。生态语文教育坚持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完美融合,让每一个学生爱语文、用语文,过上有层次、有品位的高雅生活。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互为主体的精神浸润过程,是发育与成长的过程,而语文又永远是每个人的语文。生态语文始终看到语文活动和课程深处的人,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快乐、自由、完整、智慧的成长是语文教育最美的姿态。

因此,我们时常这样简洁地表达:生态语文是生命的语文,生态语文是生活的语文,生态语文是生长的语文。

四、我们的生态语文教育实践:落实“五项工程”

生态语文教育立足语文学科但不只以学科为本位与中心,因为语文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疏忽、断裂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带来语文教育的严重后果。因此,我们以学生成长为宗旨,形成了以“语文学习力的培养与形成”“语文课堂的境界提升及生态评价”“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语文生态团队的组建与培育”为主要项目的生态语文教育工程。五项工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合力形成推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精神发育的良性生态圈。

1.语文学习力工程。我们从语文学习的动力(兴趣、情感、审美等)、毅力(意志、品质、操守等)、能力(感知、记忆、思维等)、潜力(读写量及习惯、文化底蕴、科学精神、终身学习、合作担当等)和活力(生命能量、批判性、创造力等)等五个维度培养并形成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语文生态课堂境界及评价工程。目前看,语文课堂学习依然是学校落实语文教育的主阵地。在“生态课堂”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团队着力建设课堂生态场,开展了课堂境界的提升研究,探索语文课堂的生态评价体系。课堂生态的三境界:基础级的常态体验——发展级的有效实用——提高级的诗意智慧。课堂教与学的“五生”评价是:生命(以生为本)、生活(语文生活和生活语文)、生成(教学方法是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知识的获得、问题形成和解决的途径是一种自然生成)、生动(内容选择、活动组织、研讨氛围等无不让学生主动、互动、能动和灵动起来)和生长(语文知识和能力、文化传承、思维品质、审美鉴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是否有收获并能于运用中激活生命的健康成长)。

3.语文学习环境营造工程。语文学习环境营造与利用,主要指班级、学校、家庭、社区阅读和学习环境,网络环境资源的建设与利用;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因校制宜,建好、用好图书角、报廊、读书吧、国学微馆、生态讲堂、文学社、名著视听馆等语文学习环境;还包括学习精神氛围、学习组织形式、生生关系等软环境的营造与培育等方面。

4.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工程。在语文学习环境优化的前提下,推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包括听、说、读、写、思五方面,形成了演讲、日记、辩论、朗诵、阅读沙龙等系列活动和项目。“生态阅读”从狭义阅读和广义阅读两个维度拓展了阅读的形式和内容,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全景式阅读,是读人生、读社会、读世界。“生态写作”助力解决日记写作和初中段的作文教学的无序列、低效益等问题。在团队成员十多年的实践中,编写并出版了《在日记中成长》《生态写作十六讲》《蔡明老师教你写作文》等师生共用的讲稿。张家港市第一中学建成了苏州市级“生态语文课程基地”,主要承担并领衔生态语文课程建设工作。

5.语文生态名师团队工程。教育的问题,根本在教师。生态语文教育的逐步实践,迫切需要有一支富有教育情怀、读写高素质的优秀语文教师队伍。依托特级教师工作室、名师发展共同体、学科中心组、苏派作文教学研究中心等多种组织形式,以“教育即生态”为理念,以“生态教育研究与实践”为总课题,以“生态课堂”为切入口,通过各种高品质生态教育活动,培养了一批不同层次的名师,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省、跨越文理、兼顾中小学的生态教育团队。名师引领生态语文教育的实践,积极地推广生态语文教育;生态语文教育的一系列活动又积极有效地培养名师,帮助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五、生态语文教育的意义

1.搁置了语文的争议,整合了语文的价值认同。

“什么是语文”的争议由来已久,这恰恰证明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语文。教育本身就是“非标准化”的劳动过程,语文更应该是这样。“生态语文”并不是主张语文是什么,而是主张语文的实现过程既要尊重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又要尊重教育教学的共同规律和语文知识习得与素养形成的基本规律。所以,生态语文教育主张“语文,是每个人的语文”,对语文课程形成了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理解。

2.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发生的过程。

应试教育与学科中心的语文教学,往往是只为结果而不问过程是否得当,从而导致語文学习“异化”。无过程不生态,“语文即成长”的意义在于要将语文课程融为学生成长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过程的生态美好比结果更具意义,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不能没有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的。一个个人的一个个过程的美好呈现和成长本身又汇成了汪洋恣意的语文学习资源。

3.关注课堂的学习,更关注学习环境的拓展。

理想的语文学习是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生态场”中发生,“语文学习是学习场中各因子互为主体的浸润过程”。语文课程,要迎接生活环境的变化;语文课堂,要和丰富的生活叙事互相浸润;语文学习,要多一些实践和活动等“非纸上得来”的学习形式,以获得语文素养的长足发展。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把语文学习的过程引向了学生生命的健康、健全、健美的成长,真正从核心素养上去培养我们的下一代。

六、生态语文教育再次实践的主要影响

1.改变实验班级中学生的生命样态。

近年来,生态语文团队成员所教学的实验班级,学生的生命样态积极阳光,语文学科特别是人文素养高,不说遥遥领先的中考语文成绩,仅就全省的中学生诗歌大赛和我省的“苏教国际杯”和“七彩语文杯”作文大赛这三项赛事来说,诗歌大赛张家港初中代表队曾获全省一等奖;两项作文大赛每年参赛,屡屡捧得一等和特等奖殊荣。

2.助力团队成员实现专业成长。

以张家港生态教育团队的通式教育工作室为例,近年来就有4人获得省特级教师,2人获得省教学名师,9人次成为苏州市名教师,15人次成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另外,张家港市语文学科中心组和苏州市初中语文名师发展共同体等团队中,一批批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在成长,成为生态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的中坚力量。

生态语文教育是一个团队的坚持,是一群人的事业。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更多语文人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