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指导的技巧

2017-06-26 22:00程正荣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指导低年级

程正荣

317000 浙江省临海市哲商现代实验小学

【摘 要】朗读是引领走进语文殿堂,感悟语文世界的一把金钥匙。对于初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学前教育不规范的农村学生)来说,朗读是沟通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方言)之间的桥梁,是其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石。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致使许多低年级孩子的朗读能力低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学段朗读教学的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朗读教学的规范,也是低年级朗读教学指导的关键,这三者须循序推进,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奏出低年级朗读教学的和美乐章。

【关键词】低年级;朗读教学;指导;技巧

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语文殿堂,感悟语文世界的一把金钥匙。对于初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学前教育不规范的农村学生)来说,朗读是沟通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方言)之间的桥梁,是其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石。如何在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指导,提高朗读的实效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学段朗读教学的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认为“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朗读教学的规范,也是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效指导的关键,这三者须循序推进,步步为营,才能奏出低年级朗读教学的和美乐章。

一、指导用普通话正确地读——“磨刀不误砍柴功”

用普通话正确地读,是学生朗读课文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低要求。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更是低年级朗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怎样才算读得正确呢?朱熹在《训学斋规》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一要五不可”正是读得正确的最好的注释。在教学中我把朱熹的“一要五不可”稍作改动,变成“一要四不可”,即读书时“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并把这“一要四不可”作为正确朗读课文的基本规范,要求学生人人熟记于心,用来评价自己和同学读得正确与否的标准。要求明确了,学生对自己读得怎么样就胸有成竹。课堂上,我常让学生带着这标准当小评委、当小老师去互检互评,孩子们个个兴致盎然,检得特别认真,读得特别专心,学习的效果自然好。不要小看这“一要四不可”,这是培养低年级孩子朗读能力的根本。“字字响亮”,这是低年级学生出声朗读的“信心指数”,许多刚入学的孩子由于胆小、方音太浓等因素,往往羞于开口,不敢大声朗读,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其朗读能力与说话能力。只有“字字响亮”才能“声声入耳”。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还必须过好“两道关”:

1.过好“汉语拼音关”

汉语拼音是学生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拐棍,只有正确、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的声、韵、调及拼音方法才能为学习普通话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低年级学生的汉语拼音教学切忌马马虎虎,要扎扎实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正确掌握每一个字母的发音,由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逐步达到“直呼”的水平。由于受方言音的影响,我们南方的孩子往往n、l不分,有些孩子的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发不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拼音教学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花大气力突破难点,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过好拼音关。对于一些发音有缺陷一时又难以纠正的孩子,不要在课堂上太刻意去纠正,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伤害,最好在课外单独给予辅导,坚持天天练,慢慢改,稍有不慎这些孩子以后就不敢读得“字字响亮”了。

2.把好“识字学词关”

我们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入学前他们生活在纯方言交流的环境里,普通话的词汇贫乏,开始学习说普通话时完全是“鹦鹉学舌”。一年級刚入学时,课堂上我发现好些学生坐在那里发愣,对我讲的话无动于衷,一脸茫然。问其故,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老师,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究其因,普通话的词汇与学生生活中感知的事物对不上号。有学生在用“果然”造句时竟说:“我家院子里的果树上长着许多果然。”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学生过好“识字学词关”。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原因是,儿童没有来得及把词好好地读熟并且感知它们的发声,特别是不能在自己的意识里把词跟有关的表象联系起来。”因此,在识字教学时,我们要做到“字不离词”,要指导学生区分单字词、双字词、多字字词以及一些短语,逐步建立词语的概念。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在词语教学的环节,我们一定要指导每一个学生正确地理解词义,并正确熟练地读好词语,读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充分感受每个词语的节奏美和音韵美,为流利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

二、指导流利地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流利,顾名思义,就是说话读文章像小溪流水一样通畅无阻,叮咚悦耳。读得流利,正确是基础,对则通,通则顺,顺则流利,这是一个反复练习提高的过程。“读得流利”其实就是强调要让学生“多读”、“熟读”,这样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篇课文有的学生读几遍就能流利地朗读下来,但总有那么一些学生尽管反复练习,总读不流利,读起来往往拖腔,一字一顿,常回读,破词破句。这固然与学生本身的语感能力高低有很大的关系,但我认为更离不开我们平时扎实有效的指导与训练。

1.指导读通句子

在正确朗读词语的基础上,我们得指导学生反复读好难读的句子,才能保证学生流利地读课文。在低年级的课文中常出现一些长句子,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时,凡读得不正确、不流畅的句子,绝不放过,要让读的学生再读,一直读到读得合乎要求为止。一些难读的长句子,可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用“/”画出停顿,通过教师领读,让全班反复读,真正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训练视读广度

由词到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打好了朗读的基础,但是有些学生还是读得疙疙瘩瘩,不流畅。在实践中,我仔细观察学生的朗读,发现那些读得不流利的学生是视读广度(心理学把读者一瞥之间所看见到字数称为视读广度)的差异造成的。一般孩子的视读广度最多可为4-5个字,最少还不到1个字。所以有些孩子开始阅读时只能把一字一词作为阅读单位。如朗读“我们爱祖国”这句话时,一开始大都孩子会读成“我-们-爱-祖-国”,由此造成了拖腔、回读、数读等现象。于是,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儿歌、韵文和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等训练学生的视读广度。

(1)儿歌、韵文的朗读训练。根据低年级孩子的视读广度由少到多的发展特点,开始我选择每行三个字的儿歌和《三字经》等材料指导学生练读。我把这些儿歌打印在白纸条上,每行三字,要求学生一眼看清一行字,并快速地大声地读出来。

(2)改变文本的呈现方式。有些课文的段落、长句子比较难读,我就根据文本的内容,把它改成字数基本接近学生视读广度的诗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笋芽儿》的第一自然段,可以这样呈现:

沙沙沙, 低声呼唤着

沙沙沙, 沉睡的笋芽儿:

春雨姑娘 笋芽儿,

在绿色的叶从中 醒醒啊,

弹奏着乐曲, 春天来啦!

呆板的文本成了跳动的诗行,不用讲解,朗读的停顿、节奏一目了然,学生在朗读时也兴致勃勃,练读几遍以后再读课文文本,全班学生基本上都能流利地朗读了。

3.训练“看”先于“读”

训练学生视读广度的同时,在平时的朗读过程中我指导鼓励每一个学生朗读课文时做到“眼比嘴快”,就是做到“看”先于“读”,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嘴巴读前一个词或短语时,眼睛要看后一个词或短语,嘴巴在读前一行最后一个词或短语时,眼睛要看下一行第一个词或短语。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要注意观察,目光游离于书外的学生,就是读得不流利,就是没做到“眼比嘴快”的学生,及时提醒。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大有裨益。

三、指导有感情地读——“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读得有感情是对朗读教学的最高目标,这感情是复杂的,是多元的,既有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既有读者自身的情感,又有读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低年级的朗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这些情感起着奠基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的同时,还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读进去。俗话说“无招胜有招”,但要做到“无招”,先得“有招”。

1.范读引领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老师的范读是指导其有感情朗读的最好的最直接的办法。低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强,有些孩子把教师读书时的表情、语气模仿得惟妙惟肖。但是,孩子会把教师读书时的一些弊病也学了。有一位教师有鼻炎,没读一句课文都有吭一声,抽一下鼻子,结果一些孩子把这毛病也学了。所以教师的范读一定要规范,在备课时一定要反复练习,使范读真正成为指导学生朗读的示范。有声有色的教师示范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课文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2.感悟词性

要培养低年级孩子有感情的朗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对词语的敏感性,也就是培养孩子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感悟能力。我们汉语的每一个词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图式。在语感敏锐的学生的眼里,读到“春天”二字,不单是一个季节的名称,更是一個“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的世界;见到“幸福”二字,心底就会涌起温暖的感觉。低年级孩子对于某个词语感情色彩完全空白的,其敏感性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逐渐培养起来。例如学习“幸福”一词,低年级的孩子在没学习之前,对“幸福”一词并没有感情色彩,只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感悟,才对其有了感情色彩,以后听到读到“幸福”一词才会引起感情的共鸣。苏霍姆林斯基语:“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是啊,只有学生心中有了“词的音响”,才能弹奏出“句篇的动人乐章”。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找一些词义、感情色彩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来对比朗读,感悟词的“音响”。如“幸福——痛苦”、“笑容满面——愁眉苦脸”等,引导学生通过调节朗读的语气、声高来感悟这些词的“音响”。

3.角色转换

现在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优越,他们的生活中只有“甜”,没有“苦、辣、酸”,在学习课文时,许多孩子往往进不了课文的情境中,课文中主人公的经历与情感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所以,朗读课文时往往声音干巴巴的,读不出感情。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学习课文,我们应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去,才能使学生读出感情来。根据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幻想的特点,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常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就是在阅读一些以第三人称写的情感性较强的文章时,让学生动笔把文中主人公的名字改成“我”,进行“角色转换”,这一转换,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很快把自己融入了课文的情境中。如在学习《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学生对小鹿对玫瑰花的喜爱之情理解不到位,我就请学生把课文中的小鹿或弟弟改成“我”,这样学生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一员,许多问题马上迎刃而解,在朗读课文时更是绘声绘色。

总之,对低年级孩子朗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孩子,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规范的指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实效,才能真正让孩子“读”有所得,为孩子一生的成长打好底色。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指导低年级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