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赟龙
730100 榆中县马坡学校 甘肃兰州
【摘 要】新课程强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动机、扩大学生自主参与性,通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学习兴趣;改进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对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兴趣的关注就是对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关注,是对初中生思想品德课程现实存在问题的关注,同时也是教育者自身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教学生,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习的兴趣。思想品德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内因,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化剂,激发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兴趣是提高德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自我意识,激发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兴趣
1.外在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此并没有自我意识,他们认为学习兴趣都来源于教师讲课的感染力,来源于学科知识的趣味性。教师讲课的方式固然重要,但是只注重外因,而没有从根本上发掘学生内因,那么这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认识上便会带有盲目性和被动性,学生中有很多之所以未能真正培养出学习兴趣,其原因多半也在于此。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即心理的能动状态,来源于学生的心理需要,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了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
2.内在因素,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在心理和思维上,有两种最显著的特点:一是逻辑思维逐渐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他们开始要求独立思考问题,对人对事不盲目轻信,对家长、教师和书本的结论往往持批判的态度;二是由于知识和社会经验有限,看问题容易偏激和片面,遇事往往容易意气用事,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思想认识上看,有的学生无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无学习和升学动力,对自己又缺乏“自知之明”,对教师的教学,要么三分钟的热情,要么根本不感兴趣。
3.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引导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每个学生都是相对独立自主的个体,都具有自我学习的潜能和自主探索的天份,启发学生对学习兴趣的自主意识,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这一特性,在科学指导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自我探索往往基于好奇心,对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基于塑造自我良好品德,提升自身道德素质的心理,是对美好品德、高尚品质的向往。
4.挖掘学生特性,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可塑性,挖掘学生特性,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同的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等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初中生生活内容的差异,他们所形成的个性特点也所不同。在思想品德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对力求提升个人修养,增加自身内涵;有的学生对政治常识感兴趣,时常关注社会时政;有的学生热心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从中寻找价值的存在;有的学生则乐于同教师交流,从中得到领悟等。
因此,教师应主动了解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挖掘学生身上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个性化教育,为他们创设有需要和感兴趣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培养自身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倡导活动教学,活动教学是以活动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应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中促进学生智力和各种能力的发展,但在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根据政治课活动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而是把活动千篇一律地设计为群体讨论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认知的积极性,但长此以往,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
案例:在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一框《身边的侵害和保护》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了分组讨论活动,活动共設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各组学生分别讨论回答,活动形式如出一辙:
(1)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侵害有哪些?
(2)这些身边的侵害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3)如果碰到这些危害应该怎么办?
在群体讨论活动中,有的组热闹,有的组冷清,有的组甚至在讨论与问题无关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活动结束后由各组组长代表发言,大多数学生低头不语。活动教学注重学生对活动的体验,单一的群体讨论活动教学组织形式并不能完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如果仅以分组讨论的组织形式加以利用,那么也就无法体现出活动教学的价值。
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活动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体验、表演等活动形式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此案例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加以展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能够使政治课活动教学的实效性得到提高。
三、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说其他某些学科课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只“教书”而不“育人”的话,那么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则必须是既“教书”又“育人”。教师在课堂上既要作为一个引导者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案例给学生传授知识,也要作为优秀的代表给学生起到认同的榜样作用,要服务于学生,为学生创造充满关爱、平等民主的环境,让学生始终处在被尊重、被爱护,积极合作的学习状态,并在相互支持和关爱的氛围中
感受这种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促使学生思想上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达到激发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生活中我们通常会听到学生课余时间经常会交流:我喜欢某某老师,特别喜欢上他的课。足以见得教师在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关键性。教育应该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最敏感的接触。老师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感受到老师温暖的学生就会更加热爱、信任老师,而教师通过这种尊重和信任信息的反馈,也会更加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师生关系以此出现良性循。当老师和学生处在这种相互关心、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中时,学生会感到对外部环境的信任,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以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学习状态,不断提升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氛围的民主,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教师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都会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消除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做到敢想、敢问、敢说,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参与学习的动机。
教师丰富多彩的情感信息会强烈的刺激学生情感与教师产生共鸣,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是一个需要教师关心和感兴趣的环境,教师要认可学生的价值和重要性,教师的爱往往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学中应重视平时与学生的心灵交流,让学生喜欢思想品德教师,进而爱上思想品德课,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提高学习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多用心,都能从细微处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