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强
巴洛赫的《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强调:在一个小组中确实有帮助,因为有些事是一个人永远也想不出来,但是通过合作学习和观点交流,就可以达到更多的理解。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小学语文中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学习目标的一致性、学习内容的兴趣性、学习策略的互补性,学生通过这种直观的面对面的交流和相互配合,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完成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提问:“从哪里看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且回答问题。这时有些学生叽叽喳喳地和其他学生讨论,班级里的各个小组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有的竟是组长一个人的辩论会,其他学生都是听众,并没有给他添彩。这样有些平时贪玩的学生就会钻空子顺便玩了起来,最后组长代表整个小组发言,组长发表的看法是自己的见解,没有其他成员的交流意见,这样就会造成观点比较单一。
我们都知道,合作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模式,为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善于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学生会更加懂得分享和接受别人好的意见。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当中,小组合作模式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而是出现一批被动學生浑水摸鱼去,另外一批学生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讨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显而易见,这样的讨论只是形式上的讨论,并没有实际意义可言,对于学习的帮助也是微弱的。合作学习的操作应用是比较系统的,所以老师在实施过程中就需要仔细研究和精心实施。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贯彻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分配,根据学情,组建小组
分组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性格、能力、智力等差异,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从而保证小组成员内部之间的差异性、互补性和公平性。每位成员的角色分工清楚明确,使得他们各负其责,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合作中去,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
二、抓良机,巧设计
首先教师从实际的学情出发,依据教材的要求,目标明确地选择好要讨论的题目。设计的内容应值得被讨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讨论。设计的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应当合适,太容易的问题会使学生没有压力,从而产生惰性;反之,难度大会使学生兴趣减退。一般来讲,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便于集体讨论和研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从而更好地解决学习中的
问题。
三、明确要求,积极参与
教师在小组合作当中应起到调控的作用,要求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应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的讨论要切合主题,教师提出的要求要有梯度,逐渐增加难度,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的同时教师要善于调控,注意其他成员的参与度,合作的方式不仅局限于小组内部,还可以小组之间合作交流。教师适当运用激励表扬的方式更好地调动小组积极合作的气氛。
四、反馈及时,激励评价
让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是一个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语文课堂的讨论中,教师应尽可能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发言,让发言人代表本组汇报小组学习的结果,对于后进生给予过多的关心和帮助。这种群体式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加强小组合作,更好地使学生共同提高。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多的评价方式:首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不能一味地只是关注结果。其次,自评、互评和师评三种方式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关注每一位学生潜在的优势,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成长。最后,注重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做到个体与集体的有机统一。
简言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将合作学习引入小学语文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也符合语文这门语言的学习需要。学生不仅可以从合作学习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还可以加强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合作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我相信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模式会在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中得到完善,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琦.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J].学科教育,2000(6).
[2]王子英.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现状及解决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