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彤+郭宜强
2017年,外部经济环境总体偏紧,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贸易进一步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发挥投资的“稳增长”作用。同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关键时点,需要投资在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引导作用。
总体来看,2017年北京市产业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将延续稳定增长态势,房地产投资继续保持低位,预计投资增长6%左右。
投资依然是“稳增长”的
重要抓手
2017年,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主要机构预计世界经济增速依然处于3%左右的较低水平。受其影响,跨国企业与合资企业投资意愿将进一步下降,全球FDI正在不断下滑。全球经济布局再调整,全球经济重心正在迅速回移,人民币汇率贬值加剧资本流出。国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资金“脱实向虚”问题突出,企业利润增长不稳定,投资能力偏弱,投资意愿下降。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投资依然是“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将尽快落实“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同时,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实现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通过非常规型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预调微调,进一步改善资金融通的环境;将继续通过地方债、存量债务置换、政府引导基金,以及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等政策工具发挥财政资金的效果,通过进一步推广PPP模式放大财政资金效应,推进基础设施及民生项目建设投资;将通过简政放权、放管服、全面创新改革等措施,更好地调动民間资本的积极性。
投资是落实首都战略定位和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力量。落实首都功能定位,推进供给侧改革等相关政策举措的实施,将带来大量投资需求,并在2017年形成一定规模的投资。一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完善交通供给设施,有序推进城乡结合部综合治理及棚户区改造,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和绿色生态空间建设,补足发展短板,完善有效供给等系列举措正在加速推进。二是城市副中心建设将于2017年形成千亿规模投资需求,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会取得率先突破。
资金与土地不足等问题
将进一步缓解
今年,信贷政策将呈现前紧后松局面,民间资本更多参与投资建设,预计北京市投资资金不足问题将有所缓解。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导向下,北京市土地供应结构优化,有效供应将增加。投资的两个核心供给要素,资金和土地的供求紧张关系有所缓解。
财政增收压力下预算内资金仍可持稳。2017年,北京市经济将延续稳定增长态势,经济减收因素会有所缓解,清费降税等政策性减收的影响会逐步消退,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财政减收的压力,影响投资资金。特别是国家推动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及北京市一般债券与专项债券发行等政策,将增加一定规模的预算内资金,为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同时,PPP引导基金,项目的加快落地等将带动较多社会资本参与北京重大项目建设,放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金融机构贷款规模稳步增长。今年是北京市重大项目集中建设的关键时期,对于金融机构贷款等项目资金来源需求旺盛,将通过多渠道融资解决资金需求。长期看,直接融资比重上升,银行贷款利率下行趋势明显,企业贷款资金成本较低,有利于平衡项目资金。同时,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及银监会连续出台的严格监管政策将有利于防范信贷资金“脱实就虚”,北京市《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若干措施(试行)》、《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措施将便利企业取得较多金融贷款。
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或将保持低位。北京市将落实扩大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吸引民间资本满足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将对自筹资金形成有力支撑。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民营企业将更多投向外埠和境外,特别是河北、天津的投资额大幅增加,对北京市自筹资金形成分流。在其他资金来源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定金及预收款占比较高,今年,北京市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收紧,房地产销售降温政策的环境下,其规模会大幅减少,并拖累其他资金来源增长。综合判断,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或将保持低位。
土地供应将更加契合城市功能及布局的需要。北京将落实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严格实行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和开发强度“双控”,通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推动城市发展。一方面,强化“两线三区”空间管控,建立新增建设用地供应与减量腾退用地挂钩机制,严格新增建设用地。另一方面,盘活存量用地,促进低效工业用地转型、转性,总结推广大兴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经验,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同时,结合各区特点和功能定位,中心城区注重有机更新,强调腾退用地优化利用;城市副中心和新城注重紧凑开发,强调土地立体开发复合利用。土地供应将在有保有控、分区引导下实现有效供应,推动城市发展。
全市投资保持平稳增长
在续建项目与新建项目共同支撑下,北京市投资仍将保持稳定增长,今年预计增长6%左右。其中,续建重点项目有168项,并形成更大的投资量,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新建高精尖产业项目将陆续落地。
(一)基础设施投资将实现高速增长
2017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加快,城市副中心、新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将辐射提升交通、民生、公共服务领域较大投资增幅;同时,PPP项目加快落地将吸引较多社会资本,预计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增速20%左右。
重大项目落地将具备更好的前期条件,投资将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全市将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基础设施规模和服务能力。获批后的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项目将陆续启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全部供地已实现,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将于2017年落地实施,专项规划也将于2017年陆续编制完成。
基础设施投资将延续良好增长态势。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在交通、生态等领域实现率先突破。今年将继续建设新机场及配套设施,建设京沈客专、轨道交通平谷线等交通项目建设,实施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二是城市副中心和重要城镇组团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将逐步完善,7号线二期、八通线二期,南水北调通州支线和通州水厂,运河220千伏变电站和运河核心区能源中心等项目將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三是保障性住房项目及红线外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扩大“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范围;增加养老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将对基础设施投资形成有力支撑。
北京市将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有关工作的通知》,加快PPP项目落地,保障纳入财政部PPP管理系统的89个项目顺利建设,确保政资互利互赢。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北京大外环”(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通州-大兴段))、湿地公园项目。综合判断,随着PPP模式的加快推广及项目的加速落地,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以满足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有所收窄
北京市将继续推动人居环境改善,加大政策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住宅用地供应,同时,强化房地产市场管控,预计房地产开发投资将呈现降幅收窄态势。
住宅用地供应力度将加大,全市安排自住型商品房用地83公顷,保障1.5万套自住型商品房建设,并加大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力度,续建3000多万平方米左右的保障性住房。住宅用地供应节奏加快,2017年一季度供应住宅用地17宗,已和2016年全年住宅用地供应量持平,未来还将有较多地块陆续入市。但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存在一定波动,政策调控预期不够稳定,实际供地和在施面积都波动较大,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影响住宅投资。
北京商服地产将保持较高的活跃度,市场供求比继续维持在1.0-1.2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在续建项目中,丰台科技园、CBD核心区等商服地产预计总体供应建筑规模50.0、41.8万平方米。商服地产施工面积增速于2016年实现转正,按照商服地产施工建设周期推断,2017年商服地产投资降幅将收窄。同时,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将带动部分商服地产投资。
(三)产业投资将有所恢复
北京市将继续推动产业提质升级,重点聚焦“提质”与“稳速”,积极打造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符合转型升级的“高精尖”经济新业态,使产业投资延续增长态势。同时,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预计产业投资低位增长,增速6%左右。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有望延续高速增长。一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将带来更多投资需求,《北京市鼓励发展的高精尖产品目录(2016年版)》、《北京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指导目录(2016年版)》将通过释放财税、金融、科技、人才、土地、规划等方面的政策红利,引导北京工业投资转型升级。二是高端制造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芯国际B3项目、北汽股份自主品牌乘用车基地二期等将增强集成电路、汽车制造业发展后劲。结合之前《<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预计2017年高端制造业与技改投资将继续拉动工业投资。
服务业投资或将保持平稳。一是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有利于提升相关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规模。《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将聚焦信息、科技及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结合服务业综合服务试点建设,运用引导资金支持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资产更新改造等项目建设。同时,新的处于培育阶段的服务业亟需投资提供发展基础条件。二是产业结构深度调整,投资意愿不足的问题持续存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金融业增速明显回落,商务服务业、流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继续低位运行,限购政策的实施使房地产业进入调整阶段。
新经济蓬勃发展将带动相关投资。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业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等领域投资将快速增长,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北京市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政策举措将促进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及新型服务业态形成。同时,中关村智能制造大街的开街、机器人创新产业基地的建设等将推动智能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从而较好支撑工业投资。但新经济所占比重较小,大部分行业尚未形成规模,对产业投资的带动作用有限。
(作者单位: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经济研究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