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文字里的魔术(一)
——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学

2017-06-26 11:46浙江王秋珍
初中生 2017年21期
关键词:细节文字同学

文/浙江 王秋珍

隐藏在文字里的魔术(一)
——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学

文/浙江 王秋珍

责任编辑:杨青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刷牙,刷牙前要挤牙膏。你注意过你们一家子是怎么挤牙膏的吗?

也许,你是直接从牙膏顶部挤的,你妈是从牙膏底部一点一点向前挤的,你爸是从中间挤的。每个人挤牙膏的部位、快慢、多少都会不一样。这就是细节。

细节在生活中,也在工作中。

有一个报道,说郑州有一个神探,很多人仰慕他的神力。他告诉记者,自己只是注重细节而已。有一次,二七纪念塔旁边有个小饭馆夜里失火了,人和物都烧得面目全非。公安人员请他也去看看,他得出一个和别人完全相反的推论:杀人后纵火。他观察到小饭馆里有张桌子全烧黑了,但抽屉的铁挡板在桌上扣着,桌上有一块没有完全烧黑。他从这个细节判断:很可能是盗贼来抢钱财,开了这个抽屉,把铁挡板放在桌上,然后和主人发生了争斗。后来深入调查,发现果然如此。

细节自然也体现在文学作品里,把以上细节写下来,就是一篇有生活气息的文章。请看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中的一段文字:

两人去轩辕台路上遇雨,郭靖道:咱们快跑。黄蓉摇了摇头:靖哥哥,前面也下大雨,跑过去还不是一样的淋湿?郭靖笑道:正是。黄蓉心中却忽然想起了华筝之事:前途既已注定了是忧患伤心,不论怎生走法,终究避不了,躲不开,便如长岭遇雨一般。当下两人便在大雨中缓缓行去。

这段文字写得别有味道。郭靖一生为国为民,堪称侠之大者,明知前路风雨如磐,依旧豁然前行。聪慧的黄蓉虽知前方是大雨,但既然靖哥哥说了“正是”,毅然决定陪他走在风雨中。通过遇雨这一细节,奠定了两人的爱情和一生:君往我亦往,白首不相离。

说到文学作品中的细节,不少作家有过精辟的见解。池莉说:“我偏爱生活的细节。我觉得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大的故事怎么也逃不脱兴衰存亡,生老病死,只有细节是崭新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群,拥有绝对不同的细节。”李准认为:“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高尔基则把细节描写称为“隐藏在文字里的魔术”。可见,细节描写至关重要,它具有神奇的魔力,足以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

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行动以及环境等所做的细腻而具体的描写。也就是说,抓住生活中那些具体的、细微的、富有特色的情节,把它们生动细致地描绘出来,用于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烘托故事的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等。一篇文章,有了成功的细节描写,才能赋予文字生动感和真实感,给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

细节描写是有章可循的。

一、化概括为具体

有的同学写文章,特别爱用成语等非常有概括性的词语,觉得这样写显得词汇丰富,有水平。比如,写班上的同学聪明,有位同学这样写:

我班的王凡雪可以说是机智过人、冰雪聪明、见多识广、伶牙俐齿、精明能干,怎么说呢,就是一句话,太聪明了。

这段话是否让你哑然失笑?用了这么多成语,读者还是云里雾里,不知道这个王凡雪同学到底有多聪明,更无法让大家喜欢上这个人物(不过,倘是以“搞笑”的方式作为开头还算可行,因为后面还是要安排具体的细节)。再来看这段话:

在气氛欢快的语文课上,常常会出现一些课本剧表演和分角色朗诵。在这种时刻,当别人还在犹豫的时候,章小黑总是第一个举手。在上《吆喝》一文时,章小黑要学街上的大伯大妈扯开喉咙喊,我正想看笑话,没想到他挠挠头,马上酝酿好了:“卖麻糍——卖麻糍咯——”这东阳的方言竟然说得比我还要地道。明明他来东阳不久啊!真是牛得让人难以置信。

在阿秋老师让我上《好嘴杨巴》时,我安排了一个课本剧,有意让章小黑上台表演。在课文里,杨七杨巴可是要磕头的啊!我看他能用什么方法解决。

章小黑和另一位同学上台了,念台本念到磕头的地方时,章小黑用手背在地上敲了起来,咚咚咚的声音居然很有磕头的效果。他的脑袋跟着一起一伏的,没多久,手背都敲红了。我着实吃了一惊,看来章小黑的应变能力真是不可小觑啊!

(选自陈佳瑶习作《牛人章孜勤》)

陈佳瑶同学的这段话,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情节和环境里,章小黑吆喝卖麻糍的声音和以手背敲地板模拟磕头的咚咚声,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细节描写要慎用成语,慎用“很”一类的程度副词,尽量多用直观感觉的词。

再请同学们欣赏古龙小说《三少爷的剑》中的文字:

浓雾、流水。河岸旁荻花瑟瑟。河水在黑暗中默默流动,河上的雾浓如烟。

凄凉的河,凄凉的天气。

谢晓峰一个人坐在河岸旁、荻花间,流水声轻得就像是垂死者的呼吸。他在听着流水,也在听着自己的呼吸。

流水是永远不会停下来的,可是他的呼吸却随时都可能停顿。

这段话通过描写环境来衬托人物孤独绝望的心情。细节的呈现非常有力度。换作我们来写,也许就直接成了:他来到河边,河边有很多花。看着流水和花,他空前地绝望。

花是有名字的荻花,流水声像垂死者的呼吸。如此一具体,文字的味道和人物的心境全部跃然纸上。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篇笔者写的《七月》。

七月

他的视线被一望无际的稻田吸引。那是怎样的黄啊,带着明艳,带着清香。他忍不住狠狠地吸了一口。那味道,有些生猛,有些呛人。

可不,没有一丝风,地上就像下了火。爹和娘半蹲着身子,沙沙沙的割稻声很有节奏。他刚走下地,就被爹喝住了:“回家去!凑什么热闹!”

爹就喜欢这样说他。他就是不明白,他都长大了,为什么不能为家里出一份力?

从小,他就被爹当女孩似的养,这活儿不让干,那活儿不让干,到如今,18岁的他,两手还白嫩嫩的,老被同学笑话,说他像个城里人,不晒太阳不干活儿。

小时候,他也有和田野亲近的时光。那时,爹和娘在打稻子。他在一旁捉青蛙。他将右手手掌铺开,做成弓状,往青蛙身上扑。那一跳一扑的样子,好像自己成了一只大青蛙。有时,他还会将脱了粒的稻草堆当滑梯,滑上一遍又一遍。

等到谷子都打下来了,就要扬谷子。他学着娘的样子发出“呜——兮,呜——兮”的声音,娘说,这是说给风听的话,让它过来,把没用的稻叶啊什么的吹走。

说起娘,可比爹通情达理。

娘老对爹说:“孩子像庄稼,需要经历风和雨。”爹脸一沉说:“读书才是硬道理。生在我们农家,哪个孩子不吃苦!人家城里人从小还吃什么牛奶、麦片呢。农村的孩子,哪个不是田野的风刮大的。我小时候可苦了,现在又有什么出息!”

爹的话砸在地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下巴上那颗黑黑的痣,好像在打着节拍。

“明年的七月,就要发榜了。今年的七月,你什么活儿也不要干,一心一意地复习功课。爹和娘都还年轻,有的是力气。”爹的话,像田野的风一阵阵地刮。

暑假一来,就意味着他高三了。八月,学校统一安排补课。七月,在爹眼里,就成了抢成绩的黄金时段。

“城里的孩子没有农活儿,天天在空调房里补课呢。”爹说起这话,好像亏欠了他似的。

他带着爹的期望坐在书桌前。这张书桌,是前年七月爹特意请木匠给他打的。当时花了五个工。农村里,一天算一个工。工资是按天数来算的。为这张书桌,爹粜了三担谷子。他想着爹汗珠子摔成八瓣的辛苦,就抛却杂念,扑到了题海中。

他和爹的日子,像两条平行的河,在哗啦啦地朝前奔。

突然有一天,河断流了。

得到消息,他的魂都吓没了。

他见到爹的时候,爹已经躺在医院了。村里的好心人第一时间将爹送到了医院。娘在一旁不住地淌眼泪。

爹的三轮车在运谷子的时候,栽下了两米多高的路基。爹和车子、谷子一起倒在了稻田里。

爹一直昏迷。世界突然沦陷了。此时的娘成了一张薄薄的纸,整个儿被悲伤浸湿了。他看看娘,又看看爹,眼睛里漫起了雾气。

有多久没有好好看过爹了?眼前的爹,像村口那棵老槐树,满身沧桑。爹是那么瘦小,好像周围的每一寸空气都在欺负爹。爹躺在白白的床上,那么单薄,那么虚弱。他想起爹笑的时候,下巴上的痣好像能飞起来。只要他告诉爹得了好名次,爹就会开心得眼睛里漾出光芒,像冬天的炉火,温暖而愉快地跳跃。

他的思绪像春芽在长,眼睛里的雾气越来越浓。他下定决心不能让爹这么操劳了。爹干的活儿,他都要学会,而且要和爹一样干得漂亮。

不知过了多久,爹的眼睛突然睁开了,睁得很急,好像能听见上下眼皮迅速扯开时发出的吧嗒声。爹的眼神很准确地落到了他的身上,喉咙里跑出一个声音,虚弱得像风中的水珠,却依然坚定无比:“读书!回家去!凑什么热闹!”爹下巴上那颗痣好像突然变大了,正在扑棱扑棱地生气。

他的眼泪唰地流了下来。

他知道,爹的心里满满的,装的都是他。

他知道,爹从小没上过学,认识几个字的爷硬说自己可以教他,把钱省下来,可以糊嘴巴。晚上,爷在爹的肚皮上用手指慢慢地写字,教他怎么写怎么念,爹困得不行,有时睡了过去,又被爷摇醒。

爹总说,我的孩子,一定要让他上学堂好好念书,砸锅卖铁,我都愿意。

此时,他看见娘摩挲着爹松树皮一样的手,目光里满是水一样的温柔与疼惜。

他的心,好像停歇在花瓣上,充满了温暖与感激。

这是一篇体现父爱深情的文章,文章将父爱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细节中:不让儿子下稻田、给儿子打书桌、即使住院了还在赶儿子去读书……一个个细节撑起了厚重的父爱。“爹的眼睛突然睁开了,睁得很急,好像能听见上下眼皮迅速扯开时发出的吧嗒声。爹的眼神很准确地落到了他的身上,喉咙里跑出一个声音,虚弱得像风中的水珠,却依然坚定无比”,这样的文字具体形象,富有直观感、镜头感。(未完,见下期)

王秋珍: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新锐作家,《百花园》等签约作家,全国优秀作文指导老师,金华市教改之星,东阳市教坛新秀。

猜你喜欢
细节文字同学
文字的前世今生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细节取胜
种出来的“逍遥居”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