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之美,“海天在望,不尽依迟”

2017-06-24 19:55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海天曹禺黄永玉

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综艺节目从网络红火到荧屏,只因为——书信之美,“海天在望,不尽依迟”。这样一档回望传统的节目,能在“火不过三天”的网络传播中胜出,并不让人意外。《查令十字街84号》里曾写道:“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不被察觉。”中华书信当然能承载这样的情感,但又绝不止于此。这些书信里藏着什么?节目发放的一支支“书信单曲”可见分晓——书信里有一腔欲抒情怀的幻化,有两道思辨之光芒的纠缠,更有璀璨中华文明里何其考究的文字在闪耀。——王彦、张祯希《文汇报》2017年1月11日

大家引路

书信乃进入历史的入口。《见字如面》拆过一封中国最早的战地家书。公元前233年,秦国发动的统一战争已近尾声,一对普通的秦国兄弟应征入伍。行军之路漫长,加之物资吃紧,两兄弟给家里的大哥寄去一封家书。想请老母亲为自己缝制些夏衣,再寄些钱来,更不忘在信中反复叮嘱大哥一定要照顾好家人。令人唏嘘的是,这份家书是在大哥的墓中找到的,却不见弟弟们的尸体,以此推测,两兄弟有可能没能从战场上回来,而他们的家书成了大哥最珍贵的亲情记忆。

一封穿越时光的质朴家书,书信手札显然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珍藏,还是国家、民族珍贵的历史记忆。左权牺牲前写给妻子的绝笔信,让演员张国立在朗读时潸然泪下。这封写于战地的家书里不见硝烟,却有这位“模范军人”在部队里自己种植的西红柿,更有他每日独坐时想象一家三口欢聚的美好时刻,“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在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在萧红被病痛折磨的最后一段岁月里,她给最喜爱的弟弟写信,行文间同样没有对多舛命运的控诉与生命走到尽头的绝望。她回忆着弟弟过往的顽皮,看到一群快乐的小战士,她对弟弟说:“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鲁迅研究专家孙郁)

素材应用一

看一段段中国文人的散佚风物史

往来书信是人与人情感的互动,笔纸间或惠风和畅,或广譬曲喻,其实承载的是那些散佚趣闻与不同时代的人情百态。

柳宗元曾给家中失火的友人王参元寄去一份“贺信”,成功让友人走出悲伤,闻者无不拍案称奇。看似不合时宜的促狭背后,实是世事洞明的智慧。信中点出,朋友虽有才干却一直不得重用,是为家财所累——当时名士皆爱虚名,都怕推举了王参元后被指受贿,让人才白白埋没。如今一把大火将千金散尽,恰恰给了王参元一展抱负的机会。一番论证既让朋友认识到塞翁失马,也借机针砭时弊。同样让人称奇的还有韩愈的《祭鳄鱼文》。当年韩愈被贬潮州,江边百姓为鳄鱼所苦。新官上任的“昌黎先生”爱民心切,致信江中鳄鱼,限它们在7日内离开,否则格杀勿论。字里行间是治鳄的决心,而笔下凶猛鳄鱼何尝不是指贪腐残暴的官吏。

到了近现代,文人间的相知相惜也与时世相牵。彼时沈从文“北漂”,求学不成,生活窘迫。郁达夫一边接济落魄的沈从文,一边在信中劝“不会爬乌龟钻狗洞”的友人早日回家,甚至在文末写到沈从文如今的境遇也许只能靠偷窃谋生了,让他可以先从自己家里入手,只是提醒“你若来时,心肠应该要练得硬一点,不要因为是我的书的原因,致使你没有偷成,就放声大哭起来”。寥寥几句,将1924年间文人走投无路的窘境描写得让人心酸,而这大概也是郁达夫自己的内心剖白吧!

素材应用二

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中华语言之精妙

短信、微信,现代通讯如此,很多人不仅提笔忘字,指尖划动,点出的也都是昙花一现的网络用词。若是友人间想给些提点、开悟,更是词穷嘴拙。《见字如面》能走红,恰恰在于节目从记忆里打捞起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中华语言之精妙。

30多年前曹禺与黄永玉间的往來书信,就凭其“篇中有余意”而成“爆款”。“你是我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谁也没想到,黄永玉给年长自己14岁、交集并不多的曹禺去信,字字披肝沥胆。黄永玉一针见血地指出曹公在一段时间里“失去通灵宝玉,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希望曹禺“不饶点滴,不饶自己”,行文有力,读来一气呵成。曹禺收信后如获至宝,不但反复翻看,还将其装裱起来挂在客厅,以便时刻自省。十几天后,他方提笔回信,感谢黄永玉点醒自己,“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光阴”。

还有,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那是充满了有情人间“海天在望,不尽依迟”的含蓄美。面对这段发生在错误时间的朦胧情感,16岁的林徽因选择“降下风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理智的规劝与渴望浪漫的少女心性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在优雅文字背后波澜起伏,余韵十足。

猜你喜欢
海天曹禺黄永玉
天津津海天源电力
那一抹海天之蓝
《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
激战长空之海天争霸
依稀海天云气
曹禺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始末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的《雷雨》
从《日出》看曹禺怎样处理戏剧结构的矛盾
黄永玉:这个老头儿不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