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东涛
解题钥匙
新闻类文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狭义则单指消息。
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叙述的方法,迅速及时地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报道新近发生与发现的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通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新闻特写区别于消息和通讯,它一般选准一个“镜头”,包括选准一个片断、一个情节加以“放大”,渲染人物、事件的动态、动势,突出人物和事件,但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访谈是因为某个人、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访谈的目的性强,通常以采访纪实、对话录等形式出现。
新闻类文本阅读训练要围绕三种综合能力进行。一是分析综合能力:能筛选并整合新闻作品中的信息,了解新闻的概念和功能,准确分析新闻的构成要素和具体含意。如对各类新闻体裁作品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内容观点的分析和掌握。二是鉴赏评价能力:能够评价新闻作品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把握各类新闻作品所传达的立场、观点、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评价新闻作品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新闻中的某种特色作出思考和判断。三是探究实践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新闻的深层意蕴,探讨新闻反映的时代精神。一般来说,具体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研究新闻主体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新闻报导讲究事实主体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考生要能及时发现相关事件、人物的社会意义和影响,迅速捕捉基本信息并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
2.体会新闻凸显的时代精神。任何一则新闻都承担着贴合生活实际、紧扣时代脉搏的特殊使命,考纲又把“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与“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分别纳入能力范围,因此考生在考试答题时对时代特点葆有高度敏感、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3.领会新闻材料的详略处理。以真实、短小、快捷见长的新闻,在材料的详略得当与谋篇布局的缜密有序上下足了功夫。怎样安排详略才能让文章视野更开阔、问题更具普遍意义、大众更易关注和接受,这是考生必须思考的问题。
4.了解新闻手法的巧妙性。新闻虽属实用类文体,但也少不了多样化的表现手法。特别是访谈与通讯,离不开巧妙的艺术技巧,比如提问方式和细节描写就需要相当程度的智慧。只不过相比文学作品,其手法运用显得隐蔽一些,需要考生自己去发现和分析,从而根据文章特点迅速找到该手法的“藏身点”,进行内容与表达效果上的剖析。
5.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因为新闻“让事实说话”,所以新闻语言多客观叙述,极少主观评论。考生若在答题时把握了所给对象的基本特征和含意,注意了遣词造句上的准确精炼性,必能夺得高分。
针对训练
李绍飞
在经历三十余年激流勇进后,中国的城镇化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末,中国城镇的常住人口接近7.5亿,城镇化率已达到54.77%。
在大规模、高速度的城镇化背后,中国的城市遭遇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在此背景下,破解下一步城市发展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危机、让城镇化“绿”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邀约多位权威专家,问诊当下城镇化发展病症,探求城镇化转型方式,汲取国外城镇化发展之道,力图为中国的绿色城镇化寻找一条科学、可行的道路。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近年关于城镇化的研究呈现井喷之势,但少有能够落到实处并指导城市发展路径的具体方案。在周牧之(东京经济大学教授)看来,中国急需用先进的理念和可视化的数据指标来引导政策和规划,来约束城市建设的相关投资。为此,他的团队近年来潜心于“绿色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调研,目前已进入最后的审订阶段,旨在为中国城镇化的集约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性的政策工具和规划工具。
周牧之:城镇化是一个社会机制大变革的过程,它需要在宏观上有通盘的考量和设计。但遗憾的是,与迅猛粗放的城镇化进程相比,中国在城镇化顶层设计上的研究和探讨缺位。
从微观上而言,中国对城市规律、城市经济产业、城市结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活、城市交通的研究也不足。
在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中国城镇化的推动主体一个是工厂,一个是房地产。几乎所有城市的建设和扩张都是在以工厂为主体的开发区和房地产为主体的小区拉动下展开的。但无论是开发区还是小区,大多都是在工业区或者居住区单一功能的前提下建设的,缺乏作为城市的谋篇布局和综合功能的配套和互动。
规划上也存在政出多门的问题。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等条条上的规划由不同部门负责。同时,乡镇、区县、地市等块块上的各级政府又多从本位的利益出发进行招商引资和城市建设,造成越投资城市布局越不合理,越建设城市居民生活越不便利的怪异现象。
近年在政策上,主体功能区、新型城镇化等先进的政策思维和政策框架相继出台,为中国的空间发展和城镇化提供了崭新的政策思路和方向,问题在于如何具体化这些政策,如何监督政策的执行。
历史学家黄仁宇反复强调中国历史上的施政缺陷是不能实现“数目字管理”,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有先进理念支撑的数字管理是左右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关键。这也是我们开发绿色城镇化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所在。
穆荣平(中科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目前国内有关绿色城镇化道路讨论较多,绿色城镇化的评价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和政策制定与指导实践之间的要求相差甚远。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绿色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科学的评价指标指引监测绿色城镇化进程,引导绿色城镇化发展方向,识别绿色城镇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国家和区域层面绿色城镇化的政策指导。通过国家绿色环境标准引领、绿色产业财税政策引导、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城市群区域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优质资源均等化等政策,加速推进绿色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张仲梁(中国市场住处调查业协会副会长):城市是人口的集聚,也是环境和社会问题的集聚,现在和未来,我们要在生态文明的体系里思考城镇化的路径。这种思考需要一种新的标杆,它要集合利益相关者的追求,也应该为城镇化的方向提供一个路标。
从这一点而言,在中国,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衡量和评价城市发展的绿色城镇化指标就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它体现了问题导向。长期以来,我们谈发展都要谈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这也是观察和思考城市的两个基本方向,现在,我们也要把环境指标作为思考的一个维度。中国的城镇化应该是一个生态意义上的城镇化,能够实现人和环境的和谐共生。
(节选自《瞭望》2015年第9期)
[注]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是指整个社会资源均可如实计算,整合进一个记录系统,可以自由流动和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