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出入”说释论

2017-06-24 19:22崔鑫
文教资料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人间词话王国维

崔鑫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 本文探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出入”说,以厘清王国维“出入”说的释义为方法——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一审美体验与观照過程进行阐释,并在“出入”说的研究中化解追求言外之意与提倡语语皆要直观的矛盾——二者实为“出入”两面,相辅相成。

关键词: 王国维 《人间词话》 “出入”说

对王国维“出入”说的把握,将会更好地理解他以“境界”为核心的整体文论观,体现他认为审美经验来自个体生命之流与周行运始的自然万物之流的融通,是在自我生命的敞亮中体验宇宙事物生命豁亮的过程。

一、王国维“出入”说的渊源爬梳

“出入”说理论所自,必非一也,由南宋陈善针对读书提出。此后张式论画,龚自珍论史,都没有真正进入文论范畴。“出入”说发展到王国维这里,激发了他的灵感,将“出入”创造为诗人对自然、人生的审美体验活动,其“出入”说之审美转变究竟如何形成,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出入”说分为“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两个审美阶段,我们应分而论之,寻找二者审美理论的形成轨迹。

“入乎其内”,强调的是一种情景关系,概指人类情感介入事物内部的过程。中国古典文论中对情景关系的讨论,首先见于“物感”说,所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①。“物感”说起源于《乐记·乐本》,“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外物感化人心,使人的内心有了情感的波澜发而成音,正是对情与景这对关系的早期认识。后来这一观念一直延续,见于《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等一系列文论中。再往后刘勰发展而成“神与物游”,认为创作应先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景交融不可分割的状态。刘勰在这里先肯定了神思的无所不至,也就是肯定了人的情感力量,这是在情景这对关系中对于“情”之地位的提高。这与王国维《词话》中讲到的“与花鸟共忧乐”是一致的,是一种心物交融的境界。

“入”这一观念的出现,包含在唐代对于“境”概念的提出和论述之中,主要体现为唐人的“取境”之说。如王昌龄的《诗格》中谈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取境”将诗人的情感投入诗境当中,而且在体认情景这对关系中,已经将情放在了主动位置,运情创作,驾驭性情而入得客观事物之内,至此已大大趋近了王国维的观点。

王国维在主张“入乎其内”时,非常强调性情之真、景物之真。以真性情感悟外物,才能发现事物的最真实最活泼的状态,才能写出境界为上的作品。这个“真”多少受到了此前的“性灵说”、“童心说”等观念的影响,从而融合形成了王国维词学观中“入”的内涵。

“出乎其外”,古典文论中也有其根源。比如皎然的“采奇于象外”、“境生于象外”,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当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雄浑》中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一句。这种追求象外的审美趣味,将作者的主观性情从“寄托”中超拔出来,以更高的角度观照人生世界的深致。

此外,西学对于王国维思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叔本华体现的“出入”观在于:我们首先要凭借知性的直观进入“理念”,其所观照的对象“不再是如此这般的个别事物,而是理念”;要泯灭这种“生命意志”,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下追求纯粹的审美静观,在精神上求得解脱。此外,尼采的哲学思想也影响了王国维。

王国维正是在这种中西碰撞中交流汇通,他采用注重直观感悟的审美方法,将创作主体的生命体验与审美观审相结合,形成了我国美学史上独具一格的“出入”说。他从中国重情意的体验美学出发,注重深入人生内部,以真情观照世界存在的活泼泼真切之景,注重人生体验之情感特征,在此基础上“出乎其外”,站在更高角度观照宇宙人生,从而使忧生之作变为忧世之作,这样立意高远的词作具备了深远的韵味。

二、《人间词话》中的“出入”说概念释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百十八则提出“出入”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②

王国维在提出“出入”说之后举周邦彦、姜夔二人作为例证,结合《词话》对于周邦彦的评价,其能入而不能出,就在于他能够“言情体物,穷其工巧”、“真能得荷之神理”,所以“入”就体现在作者能够融入事物当中,体察入微,做到真性情与真景物的融合,如此方能写出他们的神韵。其不能“出”在于他于此停滞,不能看到景物内在包含的精神,也就不能上升到宇宙人生,难为“深远之致”。而王国维对姜夔的评价则更低,认为本就是一个矫造之人,缺乏真性情,既不能穷情写物,更遑论作忧世之作了。我们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出入”论包含人生体验与人生观照两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强调物我合一,但是作为个人意志既要体验人生,又要超脱出来观照人生,并将个人意志上升为深远的人生意志,对他的地位和重要性要更加重视。

《词话》提及了诗人意志的主导性:“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同忧乐。”③这是对“出入”说的延续。“重视外物”是对应在“入乎其内”这个过程中的;“轻视外物”则超越事物,包含在“出乎其外”这个过程中。细细品味,重视外物所追求的与花鸟同忧乐,其实它的目的是使个人的情感有所触动,“一切景语皆情语”④,以物衬托诗人喜怒哀乐之情。“重视外物”所起的作用就在于保证这种情感的“真”,做到真情真景的统一。在观照事物人生这一过程中,更要轻视外物,以诗人意志的超越为主,观照先前“入乎其内”的过程。似乎是在说,诗人“出乎其外”,就是要用超脱的意志,观照先前自己融情于物的意志。“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⑤。可见在这两个过程中,实际上是诗人自我意志的挣扎。这样一来,就有了两个“我”——“被观照的‘我”(也就是物我相融,悲喜同受的“我”),“与作为观照主体的‘我”(亦即超然于外,对事象及自身的情意进行审美静观的“我”⑥)。从这两个“自我”来理解,王国维的“出入”说更加清晰了。

三、“出入”说与“不隔”、“深远之致”说

此前研究中,“误以隔为深”者,彭玉平在《人间词话疏证》中提出,“要眇宜修”、“深远之致”或“深美闳约”,在理论构建中的意义是一致的,都在追求审美的韵味,追求言外之意;认为“不隔”是“语言率真自如,意象鲜明真切的艺术效果”。在书中彭玉平把追求言外之意与提倡语语皆要直观视为矛盾。

笔者琢磨这对关系,从王国维的“出入”论切入,准确把握这一概念,试图消解这一矛盾。

对于“不隔”和“深远之致”意义的界定,关系着这对矛盾的解决。

王国维对于“不隔”的论说主要见于七十八则,强调“语语皆在目前”。“不隔”是包含在王国维“入乎其内”这一审美体验过程中的,亦即情感和景物之“真”,与“其言情也比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⑦意义是相同的。王国维非常注重为作之“真”,在词话中提到了“血书者”、“阅世愈浅,性情愈真”等话语。他对于“不隔”的强调,正是立志于“入乎其内”这一过程中,打破诗人与对象世界之隔,使诗人富于生命体验,做到“语语皆在目前”。

王国维在第四则引用“深美闳约”,超越了张惠言专论其“言”之深美闳约,变成了言意结合的审美观,这种追求深远的主旨和境界高大的观念初现其书。第八则王国维提到了“深远之致”,此处的“深远之致”是从词体“意”的运用论述的,词内部有深意,外部就会有此等“深远之致”。可见这一提法与“深美闳约”是一脉相承的,“盖深美闳约即以‘意为底蕴,而以‘深远之致为外在表现”。

“深远之致”是“出乎其外”这一审美观照过程中的追求。这一“出”的过程不仅包括对于事物的超越,还包括对自我情感的超越,不局限于自我的喜怒哀乐,而將意志拔高到宇宙人生的角度,从忧生之作变为忧世之作。王国维对李煜词的评价甚高,也是因为其词的立意已经上升到了“忧世”的角度。他认为李煜是主观之诗人,所以为了保持“入乎其内”之真,并不提倡他多阅世。又评:“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⑧这里看到了李煜能把个人之感受融入整个历史、人类和自然之中。这样的作品超越于情境之外,所以其境界始大,而能使词有更加深远的韵味。这种言外之意的彰显建立在人类的共识之上,立意之高大,正能触发人类的普遍悲感。在词体创作中,追求深致的立意,也是为词体创造余味曲包的好方法。

综上,本文经过对王国维“出入”说的具体分析和把握,解决了两个概念对立的问题。

王国维从“入乎其内”到“出乎其外”,体现了他认为审美经验来自个体生命之流与周行运始的自然万物之流的融通,是在自我生命的敞亮中,体验宇宙事物生命豁亮的过程。王国维不仅停留在传统向内求的过程中——以生命之流感悟生命之真挚与境界之深沉,而且开始放眼世界,致力于寻觅西方诗学知性的逻辑和分析推理的方法,试图在内外之中窥探智慧的知性与审美的灵性,最终融合中西,并以传承自中国传统的文论概念——“境界”为核心,突出民族传统,试图构建中国诗学话语场。可以说,王国维是中国文论现代转化的第一人。

注释:

①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9:65.

②③⑤⑧王国维,撰.彭玉平,疏证人间词话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4,10:304,313,314,284.

④⑦王国维,撰.周锡山,编校.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4:385,365.

⑥陈伯海.生命体验的审美超越——《人间词话》“出入”说索解[J].文艺理论研究,2002(1).

参考文献:

[1]王国维,撰.彭玉平,疏证.人间词话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侯敏.有根的诗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陈伯海.生命体验的审美超越——《人间词话》“出入”说索解[J].文艺理论研究,2002(1).

[7]丁雨.论诗词中的隔与不隔[J].民主评论,第十卷(12).

猜你喜欢
人间词话王国维
王国维《录鬼簿校注》考
《人间词话》文学教育思想探微
王国维“古雅”话语的阐释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
《人间词话》视角下的聊斋词
“手不释卷”的王国维
《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集》辑注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