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转段学习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以校校协同培养为背景

2017-06-23 09:17林家坚
韶关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韶关协同学院

林家坚

(韶关学院 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试论转段学习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以校校协同培养为背景

林家坚

(韶关学院 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从高职到本科或从本科到高职的转段对接是高本或本高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国高校之间开展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探索时间不长,转段学习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因体制、机制等外部原因及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不足等内部因素存在着诸多问题。学生工作要在理念和制度上有所创新,须在“沟通与协调、改革创新、质量评价”上做文章。

转段;协同培养;创新;质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贯彻实施“2011计划”后,各高校纷纷探索协同创新的新机制,除了横向合作也纵向进行合作,因此从最初的校企协同、校政(地)协同向校校协同延伸,校校协同的层次和内容也从一开始的中高职学校协同延伸发展到高本院校协同,体系不断扩大,这一创新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一批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成为可能。2013年,顺应教育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广东省第一批 8所院校结对开展应用型本科专业招生,如韶关学院与广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城市学院)协同培养的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实验班(以下简称联合班),该项目同时也是广东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联合班学生大一大二在韶关学院学习,大三转段至城市学院学习,大四到对口企业顶岗实习。此种模式的协同是在具有不同优势与办学特色的高校之间进行人才培养的互补,让具有优势的学科在高校协同中“擦出火花”,倒逼学科的建设发展[1]。

一、联合班协同育人模式特点

1.“2+1+1”的本高模式。本高协同育人较多为“3+2”模式(如韶关学院与城市学院另一个协同项目,从2016年开始招收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班),即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后转段本科院校学习2年,“3+2”模式更多是在纵向上实现学历层次的衔接。传统的“2+2”模式也多是先高职后普通本科。“2+1+1”模式更多是在横向上实现培养目标的一贯性,联合班学生由韶关学院招录,层次是本科,学籍在韶关学院,目的是利用韶关学院较强的学科优势和师资队伍,在前两年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后两年充分利用城市学院较为完备的实验教学设备和校外实训基地以及“双师型”指导教师,为学生专业实操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提供实践积累。此种协同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制订、课程共同设置,师资互派交流、学生共同管理、分段实施,教学成果共享,共同培养应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2.多种协同共存。高校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探索,较多的是校企协同,工学结合。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各自为政,高校之间因壁垒较多,各自“朋友圈”封闭,校校协同的很少,相应研究也不多。联合班模式既有韶关学院与城市学院的校校协同也有两校与企业的协同。当前较多的校校协同一般是研究如何互认学分,争取实现校际学科优势互补和教学资源共享(如联合培养少量研究生),是较为松散的合作。联合班模式是依托各自的特色学科及学科群,打造协同育人平台,共同承担科研项目、互聘师资、共享教学资源,每年有较多学生和较长周期的跨校区的转段学习,可谓是全方面的协同[2]。两校与企业三方各负其责,在各自地域和行业协会寻求资源,共同完成联合班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工作,尤其在大四顶岗实习阶段,联合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实践能力模块化、分阶段递进培养”的实践能力综合培养体系,建立“两基双导三段式”(校内、校外两类实习基地;校内、校外两个指导老师;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及毕业实习三个实习阶段)实践形式[3],完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3.跨校区跨层次。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和出于成本的考虑,校校协同以在一校、以校中班的形式居多,跨校也以同城市的较多,不同城市,需转换校区的协同相对较少。研究同一层次的校校协同较多(如与国外或台湾地区高校互派交流生),不同层次的协同较少。

校校协同育人,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具体的不同阶段合作协同的内容和重点不一样,合作初期关键是合作事项的理清,如:双方责权利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进度的安排,实施方案的制订等。中期是执行、磨合和调整期,如实施方案,实施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或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后期是总结和整改阶段。校校协同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人才,学生既是试验品(“产品”)又是创新模式的参与者,当前校校协同较多追求的是协议内容的制订,双方责权利的明晰,在协议制订越发详尽的今天,双方对在协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真正花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的反而较少。以联合班为例,其中又以学生转段这一时间节点的问题较多,若处理不好,会萌生一系列问题。

二、转段阶段学生多发易发的问题

1.学生对联合班培养模式的不适应

表现为有极个别学生的思想回到“原点”,重新纠结质疑“2+1+1”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排除部分学生对此培养模式从一开始就是不理解或不适应的,又或原本在本科学校前两年是较为适应的,但转段到高职学校后,因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不同校教师授课方式不尽相同都会让学生产生不适感。此种不适,属于根源性质,调整的周期较长,要重新完成我是谁?我将如何适应新环境?我将往哪里去的思考。有部分学生表现为对城市学院的教学安排缺乏兴趣和学习动力,甚至极个别学生逃课旷课现象频发,以致实验室里的基本实操技能都难以达标。

2.学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表现为对以往熟悉环境的怀念,对新环境的难以容入,尤其是学习、生活硬件差异较大引发的学生情绪上的波动在转段初期经常出现。如原本是住4人间,现在住8人间,图书馆、运动场所等硬件设施不如以前,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需要一定的心理调适期和转入学校教师的关心引导,同时也需要学校在硬件安排上重视和落实到位。适应周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是诸多问题的导火索。

3.学生对异地学生事务管理的不适应

不同学校,有不同校园文化和管理理念,联合班本科生到专科学校就必须重新适应专科学校的管理模式和适应其管理文化。联合班学生进入城市学院初期难免会被看作“新人”,在一些活动上会被要求与大一新生一同参与,部分学生会表露出老生的不屑,处于外热内冷的境地,表现为消极参加有关的会议或活动,甚至抵触正常的管理;部分学生与专科生的融合交流困难,虽在同一院系却自成一派,学习不沟通,生活不交流,难以融洽相处,从而也影响学习和生活质量。

4.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

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突出,往往容易在转段的关键节点暴发,上课经常迟到、早退,不履行请假手续情况突出。联合班学生转段广州后,第五、六学期课程较少,学校的原本初衷是在韶关学院学习阶段理论教学饱满的前提下,在城市学院的第五、六学期让学生有较多时间参与教师课题,做实验、参加竞赛,做毕业设计,提升专业技能,但“好意未被正确解读”,因课少,在广州兼职容易,联合班有逾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外打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学习。如此时被“大三学生已有自制能力,不需要管也不好管”的思想所左右,就会形成“放羊式”的状态,容易产生连锁问题。管与不管,管的程度和力度如何是考验两校管理水平的试金石。

5.沟通不畅,人员经费落实不到位

校校协同工作需要必要的人、财、物作为保障,合作协议会对一些大的经费预算做安排,但往往对一些不可预见性的经费安排就略显不足或预见性不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表现为在学生工作方面的投入少或突发事件经费未纳入预算安排,又或双方沟通不畅会让突发事件在解决时陷入尴尬境地,错失解决问题的良机。此外,校校协同的人员变动频繁也是容易出问题的原因之一,如班主任和辅导员的频繁变动,后来者不熟悉工作和流程,会造成对一些问题的隐患估计不足,预案不明。

图1 本科转段高职阶段需协同的七大模块示意图

三、实践与对策

要解决转段学生的适应问题,须在“沟通与协调、改革创新、质量评价”上做文章下力气,建立健全完善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补,共同发展。

(一)沟通与协调机制的建立

1.建立议事制度。承接校校协同具体工作的院系无疑对联合班工作是重视的,但校校协同条块多,涉及部门多,相关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和作为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协同的进度及效果。定期与不定期的工作联席会制度无疑是推进工作的有力保证,联席会议以双方的教务部门和二级院系为主,预先确定议题,有的放矢,通过讨论研究,进一步厘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职责,责任到校,责任到人,制定落实时间表。对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是校内原因的,自身积极化解,是涉及两校的,双方协调解决并注意向上级反应,寻求政策支持。就学生转段相关工作,韶关学院与城市学院互设主场召开过2次工作协调会。

2.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反馈,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营造良好氛围,消除学生因转段带来的不适。两校在每一关键节点都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如在一年级末对学生进行“2+1+1”模式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真实想法;在转段后对宿舍条件的满意度调查,适时做了宿舍的调整;针对第五、六学期课程较少,适当增加了理论课的课时;应学生的要求,提前了毕业论文的定题和指导老师的对接,为后续的实习赢得了时间;协调解决了考研学生的实习与备考和备考场所的问题;打通了本科生参与城市学院组队参加高职院校有关比赛的瓶颈,为学生争取了更多的实践平台。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校校协同创新在制度的安排上多注意与协同创新的主体——学生取得共识,是顺利推进工作的保证之一。

(二)改革创新的实践

校校协同属于新鲜事物,势必会对原有的一些制度和做法产生冲击,因此须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1.创新学生的考核方式、考核要求。从普通本科生注重教学课堂转到注重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培养;考核办法对接培养模式,重视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用人单位对其的评议意见,变单独管理为协同管理,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评价意见较为真实地反映学生状况和联合班的培养效果,有效地反促了教学的改进。

2.加强关键时间节点的管理。例如在转段前请城市学院相关负责人就转段相关工作到韶关学院做具体布置,体现重视;在转段的初期重点做安全和适应性的教育以及心理疏导;在发现学生外出兼职较多,影响学业时,重点抓了请假的规范和考勤的严格执行;在顶岗实习期间,重点配合企业做好了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3.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利用城市学院便利条件,鼓励学生考取公共营养师、食品检验工、ISO9001、ISO22000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等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注重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内容,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例如在公共营养师三级技能课程中,让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并组队建立营养健康管理团队,模拟完成市场上营养健康服务项目;在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中,建议学生成立食品生产公司,模拟整个组建及生产过程,形成运行方案,增强创业过程的体验感。

4.注重引领示范。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4],成立“流动党小组”,学生党员来自学生,熟悉学生,从中挑选思想政治素质高、党性和责任心强的学生党员担任小组长,在转段的“多事之秋”,流动党小组定期通过视频等形式向学院汇报在城市学院的学习、工作情况,帮助学院掌握第一手资料;创新网络党建模式,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方便流动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科学设计党组织的活动,开展亮明党员身份、党员标准大讨论等活动,让流出地党组织管得到,让流入地党组织管得好,齐抓共管让学生党员“流而不散,本色不变”。

(三) 质量评价的回归

1.质量为先是校校协同办班追求的终极目标,必须不忘初衷,不舍本逐末,抓好各教学环节的落实。为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注重教学过程的实效性,两校开展了多次的听课、评课活动,并结合期中教学检查,对双方教师的授课表现、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反馈,两校的有关任课教师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很负责地做了改善,一定程度上缩短了转段学生在教学上的不适。探索本科生转段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采用“能力培养项目化、学习工作一体化”的新教学模式,如能力培养项目化,在专业核心课程围绕岗位设计了九个虚拟项目作为教学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为若干个任务,通过完成每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达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目的;学习工作一体化[5],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及与岗位的对接性,做到今天完成的学习项目就是明天的工作任务。如此接地气的教学模式,通过校外校内专家的参与及点评,学生普遍反映有较为实在的收获。

2.落实好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毕业生在企业这一年职业综合能力的收获,充分发挥城市学院在校外实训基地多、基础好、高职院校有较为完备实习制度的优势,协同城市学院一道定期召开学生+企业指导教师+校内教师会议,及时批改毕业生的实习作业,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调整实习单位和实习心态,三方互通有无,共同建设职业体验平台、实境训练平台、顶岗历练平台[1]。我们在城市学院所属实习点走访的同时,也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我校的其他专业学生,并取得良好效果。

[1]王永福.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和监控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2):46-47.

[2]陈众,石先阳,王丽丽,许仁鑫.基于协同创新体系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大学教育,2015(3):69-70.

[3]王军峰.浅议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机制[J].科技经济市场,2014(3):93-94.

[4]孟国忠.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 拓展大学生党员教育新途径[J].党史文苑,2011(18):44-45.

[5]穆士华.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以某技师学院为例[J].交通职业教育, 2014(3):17-19.

Study on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Period-transfer Students:Based upon the Cooperation Cultivation of Different Universities

LIN Jia-jian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The transitional link from colleges to colleges or the other way around is the important step of th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he cooperation on cultivating talents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s at a phase of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leading to many problems about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learning stages. These problems, however, involve the external and the internal reasons, respectively on the difference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the internal reasons such as the incompetence on self management and self service. Students’ work can realize concept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 innovation by making great efforts on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quality evaluation.

period-transfer; cooperative cultivation; innovation; quality

G808

A

1007-5348(2017)05-0014-04

(责任编辑:王焰安)

2016-12-15

韶关学院第十六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校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转段管理的实践与探索”(SYJY20151603)

林家坚(1974-),男,广东梅县人,韶关学院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学生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韶关协同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学院掠影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韶关旅游景点的再译
西行学院
韶关有个青年创业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