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利梅
【摘要】本文论述了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化元素的策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课堂上适时开展实践活动;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知数学概念;恰当地使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108-01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只有当它回到实际的生活中才能更好地體现其生命力。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因缺乏具体生动的信息的支持而阻塞,很多学生害怕数学或是不喜欢数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觉得数学抽象且枯燥无味,与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不知道如何把数学应用到实践之中。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师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笔者认为,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操作。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既是熟悉的、常见的,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局限性,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状态,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如我们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学生估算每天从家里到学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估算外出旅游要多少花费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在学了《年、月、日》这一知识点之后,教师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生年份是闰年还是平年,算算自己已经过了几个生日等,如此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增强数学意识,教师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教了《元、角、分》的认识后,教师将每个座位都布置成一个简易的商品店,标上“一个书包25元”“一个文具盒4元8角”“一块橡皮2角”“一本作业本5角”,给每个学生发一份换好的“零钱”,让学生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买一件自己最想买的商品。此时,学生的兴趣高涨,学习欲望大增。在学生对钱数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教师提问:“老师给你们50元钱,谁能告诉老师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争先恐后地为教师出谋划策。
三、用生活经验感知数学概念
学生对于数学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们不能理解数学中的术语,即概念,特别是在新课教学中,总是有一部分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一字不解。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永远没有结局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引出“循环”的概念,学生的理解会更加具体、深刻。
四、数学教学语言结合实际,力求通俗易懂
小学课堂的师生互动主要通过言语交流来进行,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达到何种程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在数学课堂中,需要教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一点对缺乏高水平语言艺术的教师来说是很难做到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蕴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乐学、爱学,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用通俗、生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在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性前提下,教师有时还需要通过列举通俗的实例、引用形象的比喻,以便学生的理解。如,在教学四分之三的意义时,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熟悉的分月饼进行教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三份,取出来的部分占整个月饼的四分之三。
总而言之,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