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创琴
【摘要】本文论述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前预习的三个途径:引导学生读懂预习材料,让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点的联系桥梁,力求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对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大胆的预测,让学生养成联想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前预习
读懂材料 搭建桥梁 大胆联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113-01
课前预习,作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读懂预习材料
数学课程的课前预习材料对数学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其主要原因是预习材料会对学生所需学习的数学知识有一个简单的介绍,其中包含了学习方法的介绍以及知识点的作用介绍等。因此,读懂数学的预习材料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之后要学的知识有一个综合的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根据预习材料中所提供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懂这一章节的预习材料:分数是什么,如何认识分数,分数存在的意义和作用等,这就可以使学生在正式学习本节知识前就了解到了什么是分数。教师还可以通过将苹果一分为二,询问学生其中一块苹果占整个苹果的几分之几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直观的认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得心应手。
如果有学生没有读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预习材料,在接下的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学生有可能会处于落后的状态,跟不上教师的步伐,如果类似的情况一直延续下去,就会使学生对整个分数内容的学习失去信心,从而影响到学生数学学科的成绩。由此可见读懂数学预习材料的重要性。
二、为学生搭建知识的联系桥梁
为了达到有效预习的目的,需要教师为学生系统性地搭建一座知识的联系桥梁。搭建知识的联系桥梁,就是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正确地处理和理解这种联系,从而达到课前的有效预习。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知识的联系桥梁的原因主要是在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各个知识点之间或多或少有一些联系,如果学生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就会造成学生已经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但是并没有完全掌握这些知识的情况。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更加有效,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与思考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面积》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可通過回忆之前学习过的图形,理解什么是面积。教师帮助学生搭建学习过的图形的知识点与面积知识点的桥梁,引导学生将之前所学习的图形的知识与面积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面积跟图形是紧密相连的,要想完全掌握面积这一知识点,就必须完全地理解图形的各种性质,比如正方形的边长特点、长方形的长和宽的特点等。搭建好知识的联系桥梁之后,学生在正式学习知识点时,通过教师的讲解,就会对面积的概念、如何求面积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三、引领学生思考并产生新知起点
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不能只是局限于课本中所预习的知识点,而应该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在课前预习中,通过思考产生的新知起点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提示,比如教师在教学四边形时可以顺带提及三角形,学生会在教师这种教学习惯的影响下形成联想的习惯,一旦学生养成了这种善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生各个科目的知识水平的提高极为有益。
比如学生在进行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章节内容的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在学完加法和减法之后学习了什么——乘法和除法,由此可以推断,在学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之后,会进行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学习。通过这种思考的过程,学生不仅复习了乘法、除法的运算,还为之后的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的预习、学习打下基础。
总而言之,课前预习是决定学生学习时的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学生预习的效果较好,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也会更好,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会更高;而如果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够有效,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因而有效的课前预习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知识水平的提高是很重要的,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