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建涛
旧时风景
——祝椿年生平与其所书匾额、碑刻考略
文/王建涛
祝椿年 行楷八言联
祝椿年(约 1861—约 1927),字荫庭,顺天府宛平人。膝下有一女。清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乡试复试一等一名。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学部主事、京师督学局科员。同年十月派充小学教育科员。1907 年任京师督学局总办,同年十月任京师劝学所帮办。1909 年任清末北京城第一位总董。民国成立后,1912 年,受蔡元培之命,祝椿年负责接收学部督学局。1912 年 4 月 21 日任北京教育会副会长。1912 年 5 月,任京师学务局通俗教育科长。1912 年 11 月任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副会长。1915 年 9 月任通俗教育研究会讲演股主任。1915 年11 月任京师模范讲演所副所长,后主持工作。1917 年任京师劝学员长。1921 年任京师模范讲演所长。1924 年任京师学务局副局长。1925 年 1 月 7 日任北京临时执政府京兆教育厅厅长。1926 年 4 月任北平普励小学校董事会总董(未上任)。1926 年12 月任故宫博物院维持会会员。约在 1927 年 5 至 6 月间去世。
民国时期,以“帖学”为宗且以楷书著名的北京书家为数不少,多为晚清馆阁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书家,其中有陆润庠、刘春霖、冯恕等人。祝椿年虽没有上述这些书家为人所熟知,但在当时,也有一定的社会声誉。
因为翁同龢的门生缘故,其书法也是师从松禅,受翁同龢影响较大。他的楷书矩度森严,用笔苍古;行草书则恣肆跌宕,别具风神。以至于其模仿翁同龢的作品真假难辨。清代胡思敬的《国闻备乘》提及晚清书画时,言到:“戴熙画迹初不贵重,南皮张之万一意摹熙,不惜重金购之,声价顿起。予甲辰游厂肆,以十二金购一便面,友人李希圣见之,犹以为不甚得意之作。同治时钱澧尚无书名,翁同龢学钱书,极力游扬,名遂高出刘墉、王文治之上。奉新许振神出祁寓藻门,其书可乱祁。杨翰与何绍基友善,其书可乱何,掩其下款,虽厂贾莫能辨。近所见同龢书,多系许叶芬、祝椿年伪笔。成亲王书多系葆初伪笔。”1
作为两代帝师的翁同龢,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擅长。在清代书坛占有重要地位,评价甚高,被誉为“同光书法家第一”。祝椿年当时能够伪笔其师,可见其书法的功力深厚。
同清代大多数书法家一样,祝椿年属于科举出身,故其书法也深受“馆阁体”影响。其楷书取法颜体,结体平整、方正。笔画对称匀整,笔力雄强,厚重不足,气势有些柔弱。笔法以圆笔为主,柔中带刚。总体上力度欠缺,时人称其书法“骨多肉少”,整体上看非常规整、圆润。其行书笔力沉郁,流畅,有王羲之、赵松雪之遗风。用笔内敛,结体圆润。起笔多以圆笔,藏锋,收笔自然、洒脱。点画圆满,行笔张弛有度,干净利落。字体平正,行气十足,通篇章法布局潇洒,气象饱满。多以对联和扇面存世。扇面多属与他人合作,偶也作山水小品,但留世甚少。
祝椿年属于那种“不求名利,不同流合污之士,博有才华而清高孤傲”一类的书画家,曾在荣宝斋挂出笔单,他的润例也较为人所能接受。2祝椿年的后人也多随其研习书法,传其晚年的作品多为其女儿和外甥代笔,且真假难辨。
祝椿年见于文献的书法作品多以匾额、碑刻、以及对联为主。其中文献记载的匾额甚多,多为买卖字号,以吴裕泰茶栈最为人所熟知。清末民初买卖字号多以名人题匾为荣,作为文化界的名人,京城内由祝椿年题写的匾额也颇多。但因年代久远,战乱等诸多因素,因此其题写匾额留存不多,在北京笔者仅仅发现三处。一是“北京汇文小学校”,二是观音寺街的“京华客栈”,三是琉璃厂廊桥的“琉璃厂”。
新编对相四言 祝椿年 题签
新编对相四言 祝椿年 题签
此外尚有诸多匾额已经随着岁月流逝不复存在。诸如:乐寿堂药店(乐仁堂)、隆福寺连三元湖笔徽墨庄、保定西德记茶庄、琉璃厂问古斋古玩铺、呼和浩特永升斋鞋铺等,琉璃厂东西门额、北海公园乐静园门额、琉璃厂土地祠五显财神殿匾额、正乙祠3等早已拆除或不知去向。
北京汇文小学校匾额
北京汇文小学校原是1871年(清同治十年)成立的培源斋,即基督教崇文门内亚斯立堂附设蒙学馆(1871—1885),是我国最早的教会学校之一。据学校 1927 年编纂的《京师私立汇文中学校一览》记载:“本校肇建于前清同治十年(1871),时有美以美会初立教堂于北京崇文门内,因附设蒙学馆一所,仅有学生四名,课以四书圣经诸籍,既而四方学子负笈就学者日众,遂于馆内添筑宿舍,俾学生寄居其中专心向学。学馆分上下两斋,即今之初、高两等小学也,由是,规模课程日渐扩充雏形具矣。”1885年改称为怀里书院,1893年成为汇文大学(成美馆),1901—1928 年改名为北京汇文高等小学校。1928—1950 年成为北平特别市私立汇文第一小学。1950—1956 年,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1956—1968 年,北京市东城区盔甲厂第一小学。1968—1978 年北京市东城区东风小学。1978 年,北京市东城区丁香胡同小学。2010 年丁香胡同小学正式恢复北京汇文一小的校名。
藐园石刻 藐园为祝椿年当年的住宅门额
北京汇文小学校旧影
京华客栈匾额
琉璃厂廊桥门额
祝椿年从任职学部开始,就一直负责小学教育,汇文小学在当时也是京师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小学校,因此作为京师小学主管官员的祝椿年与汇文小学应有交往。匾额题写具体时间尚不可考,只知是清末时所书。
祝椿年题写的校匾,木质黑字。楷体,匾额上有无上下款均已辨别不清。从该匾来看,书写规整,圆笔为主,方圆兼备,笔意连贯,正书略带行意,用笔雅致,颇显文人风范。
观音寺街京华客栈
京华客栈始建于清朝末年。位于大栅栏西街48号,旧名“连升店”,意取“官运亨通、连升三级”。曾是各地来北京的商人住宿之所。
京华客栈的建筑是二层意大利式小洋楼,中西合璧风格。小洋楼原为木结构,1976 年唐山大地震后改用水泥加固。如今梁柱间的图案及文字模糊,但琉璃彩画、雕花屋檐仍很清楚。2009 年,京华客栈的门脸和部分建筑进行了修缮。目前京华客栈的门脸保存较为完好,拱门上方的石匾内有红底金字“京华客栈”为祝椿年题写。
琉璃厂东西门铁牌坊门额与琉璃厂廊桥门额
孙殿起著《琉璃厂小志》一书中载:“琉璃厂东西门,旧有铁牌坊,光绪末年置。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正宗爱国报有纪事云:琉璃厂东西门,拟安铁牌坊各一座,现已动工,将来落成后,一定阔不可言哪 ! 案此铁牌坊,是祝椿年书额,民国三十一年为日本人拆去。”4由此可知,在清末时期,琉璃厂东西门有铁牌楼,由祝椿年题写,1942 年日本占领期间被拆除。门额无存。
2011 年新建的琉璃厂廊桥上的门额则从原琉璃厂铁牌坊的门额中选取集字的。该桥跨距 33米,宽4米。琉璃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办公室所立的说明中称该匾是从 1906 年祝椿年题写的铁牌坊门额中选取的,这与《琉璃厂小志》所记载 1908 年的时间稍有差异。
吴裕泰茶栈
吴裕泰茶庄始建于 1887 年 ( 清光绪十三年 ),初名吴裕泰茶栈,创始人是安徽歙县昌溪村人吴锡卿。当时是为吴氏家族茶庄进储茶叶而建。
光绪年间的吴裕泰茶栈以仓储、运销、批售为主,门市零售为辅。清末时期,吴裕泰创始人吴锡卿去世后将家产分给了五个儿子,他们组建了一个管理机构“礼智信兄弟公司”,继续经营吴裕泰茶叶。20世纪初吴裕泰将茶庄开到了天津,在天津北大关一带建起了天津裕升茶庄,裕升茶庄主营批发业务,员工二百多人。后来甚至取代了“吴裕泰”在天津销售的销售地位,构筑了礼智信兄弟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5
吴裕泰茶栈以拼配花茶为经营特色,开始是自己窨制,后一律在产地窨。那时北京的老百姓基本上都是喝花茶,吴裕泰拼配的茶基本上是大众化的,所以生意一直很兴隆,在北京茶行中独树一帜。
现在比较正式的说法是,当初“吴裕泰茶栈”的匾额是吴锡卿用五块银圆请祝椿年写的。“文革”期间该匾被摘了下来当做包茶叶包的案子,后不知去向。恢复老字号的时候吴裕泰请著名书法家冯亦吾老先生题写了新的吴裕泰茶庄匾额,黑地金字的横式匾额,沿用至今。
隆福寺连三元湖笔徽墨庄
连三元湖笔徽墨庄的前身是连仲元湖笔徽墨庄,历史较久远,据笔业前辈回忆,它在清朝道咸年间就已享誉京城了。连三元湖笔徽墨店位于隆福大街东口路北轿子胡同南口外西侧。为河北任丘县陈王庄村人王姓一家所经营,为前店后坊的毛笔作坊店铺。道咸时国子监的监生,赴京赶考来贡院的举子都来此地书铺、毛笔店购物。6
起初连仲元的生意一直是不错的,至光绪三十一年,由于科举制度废除了,生意上稍差一些,可还过得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经营者沈文林 (三河县小柳店人)投资清东陵的修缮工程,赔了钱,为了抵偿债务,在 1917 年不得不卖掉连仲元湖笔徽墨庄。此时北三元毛笔店7的王子仪经理看好了这一机会,以大洋五百元买下了连仲元的铺底。并更名为“连三元湖笔徽墨庄”,请祝椿年题写了店名,王子瑞任经理。此后由王晋昌、王晋良继承,隆福寺街上的两家笔店都在王姓名下了。8
北海乐静园门额
北海公园九龙壁后,原有院落一座,为大西天(西天梵境)的西跨院,山门为真谛门,正殿为大圆镜智宝殿,用于存放大藏经刻板。1900 年大圆镜智宝殿遭到八国联军劫掠,1919 年整座建筑群失火被毁,只剩下九龙壁幸免于难。共和以后被军阀政府的驻军将山门拆除。另据《雍和宫志略》记载,北海 1925年开放以后,真谛门改建一座花园式的门名曰:乐静园。门上三个字为祝椿年所写。⑨1926 年北海体育场兴建,只存在一年的乐静园门额被拆除。
除了上述提及的匾额以外,还有一些匾额不为人所熟知,诸如:乐寿堂(乐仁堂的前身)匾额和配匾、琉璃厂问古斋、琉璃厂土地祠五显财神殿以及呼和浩特永升斋鞋铺等地的匾额。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匾额仅仅见于文献记载,未能有实物流传。
目前发现尚存的祝椿年的作品中,碑刻、墓志共有五件。这些作品均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后所书。其中《重修琉璃厂土地祠记》和《北京琉璃厂安平公所记》是为琉璃厂内的土地祠和安平公所所书,其他三件为近代知名人物慧仙、毕登云和郭瑞所书。
慧仙女工学校碑
慧仙女工学校碑,1985 年 11 月在北京市东城区南吉祥胡同 21 号发现。碑螭首须弥座。首身高 277 厘米、宽 89 厘米、厚 23 厘米。须弥座高 73 厘米、宽 114 厘米、厚 70 厘米。
碑额篆书“慧仙女工学校”六字。首题“慧仙女工学校碑记”。撰文者为“花翎二品衔候补三品卿郎中诚璋”。“京师督学局科员学部主事祝椿年”书。碑阳存正书 18 行,740 字。碑文记述了慧仙女士捐资助学的原因,校名的来历。碑阳镌刻于光绪三十二年 (1906)十一月。碑阴存正书 9 行,144 字。为戊午年 (1918)四月十五日,邓诚璋记。碑文记述辛亥革命后银号倒闭,学校因资金无着而停办的情况。该碑原立于东城区南吉祥胡同净土寺(慧仙之祠堂)旧址,现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这是目前所发现的祝椿年书写的最早碑刻作品。
慧仙女工学校是清末北京地区由私人出资、学部立案的女子职业学校之一,出资人慧仙,姓额者特氏,满族。其夫为故工部郎中世袭云骑尉承厚。撰文者诚璋,汉姓邓,是清末内务府的一位郎中,其先伯父和承厚大父于咸丰十一年 (1861)一同殉难杭州,故两家累世通好。⑩1905 年冬季,承厚病故,慧仙过于悲痛,未过百日,便随夫而去。
慧仙去世前嘱托她的母亲说:“以我家遗产兴女工。世好邓裕如 (裕如为诚璋之号 ),性不欺,且热心学务,属之经画,其可竞吾志。”请邓诚璋经办,用她的遗产捐助学堂,兴办女校之事。邓诚璋不负慧仙之托,积极筹办学校及捐款事宜,了其心愿。11
慧仙女士逝世后,以她的家产两万余两白银,于 1906 年,在安定门内净土寺创立“慧仙女工学校”。据《学部官报》第二期载:已故工部郎中承厚家人邓顺呈报,该已故主母布鲁特门额者特氏遗言,毁家捐助学费,请收款代奏禀批。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五月初六日。文中并详细记述了慧仙捐助小学堂的名称及款额。其中六大臣公立小学堂银一万两,贞文女学堂银五百两,佛教小学堂四百两,各学校风琴、印字机器银三百两,自立女工习艺所银一万四千五百两,通共捐银二万五千七百两。此文还记载慧仙的母亲于氏“苦节乐善”,捐助公立小学堂经费二千两一事。并表彰慧仙“热心教育,深明大义,出自巾帼,尤堪嘉许”,学部奏章在同年七月初九日得到清廷的批复。并赐光绪御书匾额为“培才劝学”。1907 年2月,慧仙女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该校以机织科为主,另收普通科学生。两科共有学生七十人。慧仙心愿终于实现。12
原本兴旺的学校1912年停办,原因是“突遭壬子正月之变,款存有号,被劫一空”,最终“因是停辍”。诚璋谈及此事,也颇为后悔,于是给慧仙立祠,并且立碑纪念,其中说“将净土寺学校废止,变价改建此祠,用以妥女士之灵,亦诚璋所以终女士之事也。学校之立,具载碑前,祠堂之成,特记碑后。”
“壬子之变”指辛亥革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于 1912年 1月 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的法令,法令将学堂改称学校,禁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民间通行的教科书,如有尊崇清政府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程,应予修改。慧仙女工学校,为清代官吏遗孀捐款兴办,经清廷学部批准的私立学校,是以清代族人子弟为主要生源的学校,教育课程也为清学部规定的科目。新法颁布后,自然受到冲击和限制,最终被迫停办。13
祝椿年1906年6月到京师督学局,10月派充小学教育科员,作为京师督学局主管小学教育的官员,他应非常熟悉慧仙女工学校成立的情况,由他书写碑文估计于此也有关。
毕登澐墓志
毕登澐墓志,清宣统三年 (1911)葬。石在山西沁源。拓片高 33 厘米,宽 106 厘米。祝椿年正书。两行,行 18 字,盖 8 行,行5字。
该墓志王士杰撰文,祝椿年书丹,杨佩璋篆盖。在碑文中镌刻:诰授中宪大夫学部普通司主事,京师督学局小学教育科长愚弟宛平祝椿年顿首拜书丹。诰授荣禄大夫,经筵讲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文渊阁直阁事稽查中书科中书事务姻愚弟长葛杨佩璋顿首拜篆盖。
撰文者王士杰(1858—1931),字伟臣,号耐安,河南武陟县人。光绪十四(1888)年中举人,戊戌(1898)年成进士,授礼部主事。1906 年补祠祭司主事,充铸币局掌印。1907 年迁铸币局员外郎。1908 年转典转司郎中,后任典礼院礼制署署长。辛亥革命爆发后,辞官返乡。
篆盖者杨佩璋 (1850—1920),字筱村,清末长葛后河人,光绪二年 (1876)中举人,次年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二十九年 (1903)署兵部右侍郎。光绪三 十年 (1904)署吏部右侍郎。三十二年 (1906)署督察院副都御史。14从碑文上看,他与毕登澐是姻亲关系。
志文记述了墓主毕登澐(字瀚槎,号春艇)的家世及生平简介、功德、妻室状况。碑刻具体不详,仅见拓片。
醉郭先生墓碣
醉郭先生墓碣为祝椿年于 1914 年为流浪艺人郭瑞题写的墓碣。醉郭墓碣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原物,存拓片两张,碑阳高105 厘米,宽 30 厘米。醉郭先生之墓,古吴彭翼仲题。碑阴高101,宽 39 厘米。首题:醉郭先生墓碣,碑文 10 行,301 字,共 307 字。
据《燕都说故》中一文《醉郭与醉郭墓》介绍:“醉郭”,名瑞字云五(约 1872—1913),丰台老庄子乡人。由于家境贫穷,早年流落京都街头,因先是对腐败的清政府,后来又对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不满,故此,他编唱本,到处在街头演唱。他曾痛骂袁世凯复辟帝制,骂警察欺压人民,当军警抓捕他时,他就喝酒装醉,故人称“醉郭”。他经常酒气熏熏,醉眼朦胧;口无遮拦。呼喊疯话。控诉不公,揭发黑暗,指摘无能。15
郭瑞的行为受到媒体关注,报社老板把他引为知己。醉郭病故后,《京话日报》主编彭翼仲出资为其办理丧事,《正宗爱国报》发讣告,刊登梁巨川写的纪念文章;彭翼仲出五十块大洋,买棺材寿衣,料理后事。“醉郭之墓”四字亦由彭翼仲题写;碑阴为林琴南所撰,祝椿年正书,李月亭刻字。这些人士均是免费为醉郭撰文、书丹、刻字的。墓碣记述了醉郭一生。梁巨川先生的文章题目是《表扬醉郭之一斑》,文中说:“当全国昏昏时代,能够不怕打,创开风气;志气高得多多”。 醉郭墓在陶然亭畔锦秋墩名妓赛金花墓旁。解放后,建立陶然亭公园。郭家后人将“醉郭”墓迁至丰台老庄子乡,后因建丰台西站货车场,醉郭墓及墓碑埋入路基下。16
林纾(1852—1924),字琴南。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光绪八年 (1882)举人。民国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慧仙女子学校碑 碑阳
慧仙女子学校碑 碑阴
彭翼仲(1864—1921),名诒孙,江苏苏州人,长期居住在北京,一生创办了3张报纸,其中以《京话时报》声誉最好,影响最大。
重修琉璃厂土地祠记
《重修琉璃厂土地祠记》和《北京琉璃厂安平公所记》两块碑坐落在琉璃厂土地祠内。两碑均为民国八年(1919)李锺豫撰文,祝椿年书。
《重修琉璃厂土地祠记》拓片高 127 厘米,宽 67 厘米。碑文记述了 1916 年市政公所重修新华街,以祠堂妨碍路线,当时提出按房屋给予补偿,后一直没有兑现。1917 年内务部次长莆殿俊负责北京市政,土地祠得以修复。当时捐助土地祠重修的捐资人和铺号均列在碑文之后。
土地祠在中国近代史上名声远扬,是来源于 1892 年任庆泰在土地祠创办了京城第一家照相馆。1905 年 4 月在丰泰照相馆里,老板任庆泰指导照相技师刘仲伦用一台极其原始的法国手摇摄影机和十几卷胶片记录下京剧演员谭鑫培演出《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断,这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影片。土地祠也因此为公众所熟知。
北京琉璃厂安平公所记
《北京琉璃厂安平公所记》拓片高 127 厘米,宽 67 厘米。安平公所的前身是安平水会,又称安平水局。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安平水局,咸丰八年设在厂甸。从善水局捐建屋舍并设施。种牛痘局复练勇,每夜巡缉,改为安平公所。”后来附近形成街巷,北邻小巷以水局为名,沿用至今。安平水局设董事会,成员包括琉璃厂各商店家老板,入退会自由。安平水局每年举行一次大会,推举会长、讨论重要问题。
《北京琉璃厂安平公所记》载,清光绪五年,琉璃厂的绅商李锺铭、张启泰等人出资,并募捐款项购土地祠左边的空地建筑房舍,购置器具,通力合作,轮流值班,将原咸同年间已存在,但形同虚设的“从善水会”更名为“安平水会”。取:安宁平静之意。安平水会是一个民间商办的消防组织,后来发展为不仅能灭火,还集资救济京师一带遭受水灾的灾民,因而改称“安平公所”。光绪十四年 (1888)太和门火灾,光绪十五年 (1889)祈年殿遭雷击起火,安平水会均参加了扑救,并获得了奖励。光绪十六年(1890)和十九年(1893)永定河两次决口,安平水会组织人员参与救治赈灾。光绪二十六年(1900)安平水局毁于庚子之变。
光绪二十八年(1902)冬天重新组建设立,仍采用原名。民国五年,拓宽马路,开辟南新华街,以及兴建“海王村公园”,把土地祠庙址的东半部拆去,遂成为后来坐西朝东的一座小庙。民国八年修缮完毕后,由李锺豫撰文,祝椿年正书《北京琉璃厂安平公所记》,以资纪念。随着时代的变迁,消防及赈济等公益事业具由政府当局负责,商民办的安平公所已逐渐失去作用,直至撤消。17民国以后,安平水会所在的土地祠成为公众补习学校。解放后,土地祠改作南新华街小学校。
慧仙女子学校碑 碑阳 局部
毕登澐墓志 局部
醉郭墓 碑阳
醉郭墓 碑阴
作为清末民初,我国近代教育的工作者,祝椿年由科举取士,先后在清朝的学部、京师督学局、京师劝学所,民国政府的教育部、京师学务局、北京教育会等教育部门任职,虽然本文没有探讨其在我国,特别是在北京地区的近代教育领域的影响,但其在上述领域所作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祝椿年是举人出身,长期在清末学部和民国教育部任职,经历了我国从科举取士到西式学堂的发展过程,见证了传统教育到新式教育的发展。可以说他是我国近代教育普及者。
书法其实是其“副业”。同其他清末官员一样,由于受到严格的科举考试的要求,其书法从小便接受到严格的系统训练,又后拜在翁同龢的门下,“翁楷”对其书法风格的影响巨大。鉴于其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贡献和声望。京师的店铺和文人碑刻由其书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土地祠记
安平公所碑
注释:
1胡思敬《国闻备乘》,62 页,中华书局,2007 年。
2 陈重远《文物话春秋》, 240 页,北京出版社,1996 年。
3陈晋楚编《正乙祠大戏楼》,119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4孙殿起《琉璃厂小志》,41 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年。
5 王忆萍、文彦、张元立编著《中华老字号的故事》, 127 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年
6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志·商业卷·日用工业品商业志》,56 页,北京出版社,2006 年。
7北三元毛笔店开业于 1915 年,创始人王子仪,1924 年由其侄王金生继承此业,经营至 1948 年。
8王玉甫《隆福春秋》,137—138页,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
9拉巴平措、平措次仁等主编《雍和宫志略》,69 页,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年。
10《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丛书(二)》,190 页,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 年。
11肖纪龙、韩永著《北京石刻撷英》, 127 页,中国书店,2002 年。
12肖纪龙、韩永著《北京石刻撷英》, 126 页,中国书店,2002 年。
13同12
14《长葛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 15 页,政协河南省长葛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15胡玉远《燕都说故》,524 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年。
16同15
17胡玉远《燕都说故》, 74—75 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年。
(本文作者任职于故宫博物院)
责编/王可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