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人感悟人生魅力

2017-06-23 11:11曲佳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凯勒海伦名人

曲佳

名人故事类文章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章类型。这类文章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本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些课文无一不充满真挚的情感和睿智的理性,无一不在叙事的同时塑造了优秀高大的人物形象。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篇目都是名人故事,主要讲述了名人成长及成功的经历,侧重弘扬了逆境成长、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例如四年级上册的《李时珍夜宿古寺》《徐悲鸿励志学画》,四年级下册的《祁黄羊》,五年级下册的《海伦·凯勒》,六年级上册的《詹天佑》《钱学森》等,这些文章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闪现出人物的特色品质,注重了人物形象的刻画,写作方式灵活多样,语言特色鲜明,值得学生细细揣摩、品味。

怎样才能借助这些文本内容,通过课堂上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启迪学生的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呢?在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关注重点描写,感悟人物品质

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的特点来分析人物的形象。因为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是人物个性、思想、品格的具体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能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另外,对于写人的记叙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每篇都有着重点,有的以语言为主,有的以动作、神态见长,有的以心理活动的展现来表现人物特点,在教学中我就依据这些着重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中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例如在执教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我发现文章主要由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一篇短文对彭德怀的语言描写前后有8次之多,这些语言描写像一条清晰的线呈递升之势,逐步把故事推向高潮,揭示了彭德怀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于是,我就将该课的重点聚焦于语言描写上,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关注文中的提示语,这样一来,就如同找到了打开文本意蕴和人物情感的钥匙。当然,语言描写也有主次,我着力抓住彭德怀对大黑骡子说的话以及他的3次命令,引导学生把研读的时间放在重点处,仔细揣摩、推敲,发现人物的品性。读着彭德怀的3次命令,学生体会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心如刀绞,随着交流的次第展开,一个爱骡子、爱战士、性情耿直、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彭大将军的形象走进了学生的心中。

当然,不同的文本表达形式也不尽相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来凸显人物品质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是通过动作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内心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则通过细微的表情变化揭示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日备课时深度研读文本,准确选择抵达文本核心的策略。这种聚焦重点描写,深入品味,反复朗读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文段的方法对体会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与其说这是教学的策略,还不如说这是学习的策略。

二、抓住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

写人离不开记事。人是全文的中心,事则是为表现人物的形象服务的。有的写人文章是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表现某一特征,有的则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表现某几方面的特征。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应抓住典型的事例,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道德情操。

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的《钱学森》一课时,我发现这篇课文中典型事例的选择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通过朗读感悟的方法,使学生走进事例,品味人物形象。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时不忘祖国、新中国成立后渴望回国的事例,体会科学家钱学森的拳拳报国之心。

再如为了表现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作者选择了她学习阅读、学习说话的典型事例来写;为了表现谈迁坚定的信念,选取了他两次编写《国榷》的典型事例来写;为了表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选取了他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的三个典型事例来写。抓住这些典型事例,学生就把握住了人物的品质。

三、聚焦表达特点,品析独特效果

不同的文章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关注其表达上的特点。作为高年级的学生,首先应学会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比如作者赞扬了名人的什么品质?是通过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开头结尾有无特别之处?事例是否有详略之分?

其次,应关注表现人物的方法,文章着重于语言描写,还是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兼而有之?有没有通过环境烘托人物?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哪是面上的概括叙述?哪是点上的细致刻画?还有哪些表现人物的独特之处?

再次,应关注语言特色的品味。如用得传神贴切的词语、富有感染力的句子、独特的句式等。表达特点的领悟必须巧妙融于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过程中,不能就形式而形式,否则阅读教学便会变得索然无味。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许多篇写人的文章了,具体到《钱学森》这一篇,我们可以从同类文章比较的角度实施教学,导入环节可以询问学生“写人类文章有什么共同点”,然后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引导学生品析《钱学森》一课中独特的人物语言,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问“这一篇在表达上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就会发现这篇文章采用了“倒叙”这一表达方法,继而感悟倒叙独特的表达效果。这样我们充分带领学生进行了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训练,学习作者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四、整合阅读资源,拓宽阅读领域

小学语文教材中,限于小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心理特征,精读课文所写事例往往篇幅不长,而且只写人物的重点品质。这样容易使人物形象窄化,对于学生阅读经验的积累、增长没有益处。这里我考虑从单篇课文教学走向“群文阅读”。关于“群文阅读”,台湾的赵镜中教授是这样描述的:“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随着统整课程概念的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群文阅读”的特征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它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需求,整合阅读资源,通过相同议题(这里主要是以人物为主题)的多文本阅读,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更深层的审美享受。写人记叙文教学中引入这样的策略,会使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

在执教五年级下册《海伦·凯勒》一课前,我让学生阅读了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留有阅读笔记作业,让学生提前认识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海伦·凯勒。这样,再学习《海伦·凯勒》这篇课文,学生理解起来就没有任何的难度了。在课上,我让学生围绕“假如我是海伦·凯勒”交流自己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学生自然有感而发,海伦·凯勒的鲜活形象就立在了孩子的脑中。

在执教《海伦·凯勒》时,还可以以书中的课文为例子,抓住文本,在学生深有感触愿意继续深入了解海伦·凯勒时,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再进行读书交流会、做手抄报等活动。以此为抓手,激发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的兴趣,让学生明白名人后面必然隐藏着一些故事,从而乐意去寻找与其相关的书,这种做法也在不知不觉中教给了学生阅读的策略。

所以,在学习了《钱学森》后,我给学生推荐了《钱学森故事》一书。学习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后,我推荐了《让青少年一生受益的励志故事》一书。学习了《夹竹桃》后,我推荐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二月兰》。学习了《轮椅上的霍金》后,我推荐学生阅读了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的故事……这样的阅读,实现了以一篇带多篇,让学生更多地占有阅读资料,了解更多的名人事迹,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习名人故事類文章好比把学生引进了一个人物长廊,让学生与名人“对话”, 感悟名人精神,领略名人的独特魅力。相信在成长的路上,有了名人的相伴,有了名人故事的浸润,有了名人精神植根心中,学生的人生经历会更加充盈。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会继续大胆实践,不断创新。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浮山路小学)

编辑∕王剑慧

猜你喜欢
凯勒海伦名人
名人名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名人摔跤后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海伦·凯勒的故事
爱之声
生命真谛 在于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