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青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州 350013)
[摘 要] 在微信成为智能手机的新宠的新形势下,长期处于被动服务的科研档案,可以尝试以微信作为公众服务平台,主动服务。本文试从科研档案资源的把关和微信平台服务形式,两个方面论述新形势下科研档案服务与共享。
[关键词] 微信;科研档案;服务;共享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08
[中图分类号] G270.7;G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00- 02
0 引 言
2015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最近互联网上流行一个词叫‘风口,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这是国家层面对互联网的重视发出的声音,我们再来看下,民众对对互联网的依赖。以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为例,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而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占网民总数的 92.4%,比2015年的统计数据90.1%,增加了2.3个百分点。手机上网逐渐取代传统的台式机,成为更为普遍的上网接入模式。与此同时,微信已覆盖了90%以上的智能手机。那么,当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我们档案工作者该如何顺势而为,更好地实现科研档案服务与共享,让科研档案信息尽在“掌”握。
1 科研档案服务与共享现状
2015年年底,英国《自然》杂志在其增刊《2015中国自然指数》中指出,中国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在2012年到2014年期间增长了37%,中国对世界高质量科研的总体贡献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原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笔者认为,这样低的转化率与大多数科研成果进入了档案室(馆)作为档案保存起来,“锁”在档案柜里有一定的关系。这样的现状与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利用档案,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2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实现科研档案服务共享的设想
为了了解档案、科技档案微信公众账号的基本状况,笔者对现有的公众账号进行了简单地检索。以 “档案”为关键词,可以检索到的账号有近400个,这些账号中个人、商家和部分组织开通的微信公众号约占了大部分。以“科技档案”、“科研档案”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目前还找不到一个有关科技档案的公众号。在微信广泛应用的今天,要如何给科研档案插上微信这一现代的翅膀,让其发挥市场与科研成果之间的信使作用呢?
2.1 科研档案开放鉴定
对于保密性、专业性强的科研档案来说,兼顾档案的时效性与保密性是科研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发挥其“威信”的关键。要做好科研档案的开放鉴定,对形成满30年的科技档案按照《档案法》进行区分和解密,确定档案开放范围。保证应该开放的科研檔案及时、彻底地开放,不应该开放的绝不开放,保障档案资源安全共享。
2.2 汇编科研档案信息
当前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信息老化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频率不断加快。对于那些未满30年的科研档案来说,要如何保证其实效性的前提下,又不泄密呢。这时,就可以采用简介的编研方式向科研档案微信用户提供科研成果信息。这是以科研档案为主体,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对于处于保密期的科研档案在筛选上做文章,概述介绍和评价科研活动情况,主动提供给用户汇编资料,从而保证了科研档案微信公众平台秘密不泄露,信息不中断。
2.3 规范微信公众平台
各级各类档案馆规定统一命名形式,使公众一眼就能识别所对应档案主体;每个账号功能简介和账号主体必须体现,要突出档案馆的权威性和官方性,使档案馆的官微与其他个人、商家和部分组织的微信公众号得以区分。
2.4 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当微信平台开通后,还只是一个信息孤岛。为了发挥整体效应,可将微信平台的二维码和设立微信公众号的公告关联在档案网站、微博、政务网站以及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加强科研档案微信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关注已开通的科研档案微信平台,达到广而告之,广而用之的目的。
2.5 个性服务,多元互动
在张妍发表的《档案馆微信应用现状调查》一文中,作者对26家经过认证的档案馆微信公众号的互动效果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没有任何回复的账号有20个,自动回复的有4个,采用人工与自动回复相结合的有2个。可见,目前档案馆微信公众号的互动服务还比较欠缺。对于专业性强,涉及门类广的科研档案,单纯地依靠常规性的自动回复,是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就决定了科研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必须采用人工与自动相结合的模式。在常规自动回复无法解答问题时,科研档案微信平台的管理者可以对用户反馈信息进行管理,并将问题转发给立档单位,由立档单位的项目成果主持人员进行专业回复。最终形成有问必答,良性互动的局面。
3 结 语
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互联网与智能手机成功“牵手”,微信在智能手机上 “安家”了,当微信与各行各业“联姻”时,科研档案管理部门也可以让微信与科研档案来一次亲密接触,让科研档案无“微”不至地服务社会。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
[2]向渝梅,罗长坤. 论科技档案开放的必要性和前提条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1):123-124.
[3]千艺兵. 浅谈科技档案编研工作[J].四川档案,2000(5):30-31.
[4]张妍,等. 档案馆微信应用现状调查[J].中国档案,2015(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