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占鳌头?“读”出心裁?“读”领风骚

2017-06-22 14:35吴玉艳
教师·中 2017年5期

吴玉艳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为本,并且以读为其他语文素养的依托,将语文听、说、读、写等素养有机地紧紧联系在一起。教学中,只有拟定“读”的基调,把准“读”的脉搏,抓住“读”的方法,加大“读”的力度,才能使缤纷多样的文本催发学生心中语言素养的“种子”,真正提高“读”的实效。

关键词:“读”占鳌头;“读”出心裁;“读”领风骚;语文高效课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并有所感悟,同时还需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笔者通过“读”占鳌头、“读”出心裁、“读”领风骚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占鳌头—明确读的重要:句中有眼人谁识,弦上无声我独知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阅读持有这样的观点:“阅读教学总得读。”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并在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增强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语文课堂需“读”占鳌头。

二、“读”出心裁—注重读的方法:曲径通幽何处是,文潭处处下金钩

1.动情诵读,浮华落尽显本色

动情诵读即学生将自身感情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并通过自己声音再现文本的阅读形式,这既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再创造过程,也是赋予作品鲜活生命的过程。如教学《纸船与风筝》时,在品读“难过”,体会“真挚”时,教师首先播放忧伤的音乐,并声情并茂地朗诵。教师所营造的阅读氛围将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师生共同沉浸文本所表现的情感世界。教师接着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从音乐的角度体会语言文字中的音韵和气势,把文字变为生动形象的立体画面,从而深刻地体会小动物们的难过心情。教师最后让学生找找“课文什么地方让你最受感动?”学生读句子,体会这是只“很会体谅别人的小松鼠”,在引读中感受小松鼠“再也受不了”的心情,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中感悟小松鼠的难过。

2.静心默读,此时无声胜有声

要想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深藏于文本中的思想感情,首先需要学生静心默读,且整个身心沉浸文本中。以《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为例,教师可让学生通过默读享受自读自悟的乐趣。为此,教师采用分层默读的方法进行训练:

一是初次默读,整体感知。在阅读前,教师明确提出不出声、不指读、以眼看、用心悟的要求,学生默读后可发出“阅读全文后你最想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教师需对学生独到的阅读感受与体验加以尊重与肯定,以鼓励学生多多阅读,多多发表意见。

二是再次默读,分享感受。在这一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觉有趣的或优美的句子或段落划出来,再次阅读。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的沟通交流,及时鼓励学生个性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语句和内容上的有趣。

三是默读感悟,启发思考。在引导默读中,学生一次又一次被故事情节吸引,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别人交流,享受阅读的乐趣。

3.动静结合,咬定青山不放松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发展,语文的素养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和谐。如教学《称赞》一课,笔者设计了四个不同层次的读的训练:

一读,初知课文的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朗读,每人轮流读一小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真听组员朗读,如果觉得他读得好,就给他一句称赞的话或一个称赞的手势。

二读,感受称赞的真诚。教师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并画上记号,再通过自由练读,读出真诚称赞别人的语气。

三读,品味称赞的魅力。教师引导学生默读文本7~10节,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之间的“称赞”产生了怎样神奇的效果,并圈画出相关句子。这样的阅读方式可帮助学生体会到称赞的魅力。

四读,理解称赞的含义。教师可采用情景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2~4节,在合作学习中体会文本第7节中小獾说的“在我优点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这句话的含义。这一阶段可帮助学生学会联系全文理解重点语句。

三、“读”领风骚—体会读的意义:徜徉于藕花深处,怡然乎别有洞天

1.读为匙,开启“思”之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静心思考,潜心涵咏。以《老人与海鸥》教学为例,教师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紧紧扣住“大不一样”这条主线,进而将海鸥的叫声和姿势在老人去世前后“大不一样”的词句找出,并进行一一比较。其间,教师两次插问:“叫声一样吗?”“姿态一样吗?”这样的提问方式对学生阅读大有裨益,学生感受到海鸥的“大不一样”后自然而然会想象到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的感人画面。

2.读为弦,奏响“说”之曲

庄子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作者出于表达需要,往往会选择“留白”的写作手法,这要求教师以敏锐的教学视角捕捉文本空白,并让学生从空白处展开丰富的联想。如《老人与海鸥》就是一个较典型的课例,文中共有六处省略号,如何利用省略号达到“润物于无声”的教学效果呢?教师先让学生反复诵读上下文推敲标点,理解小标点也有大文章,进而想象省略号背后所包含的万语千言,再让学生分组说出老人与海鸥想对彼此说的话。

3.读为托,绽放“演”之花

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不仅可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还能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激发出来。以《不懂就要问》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学生A戴着眼镜、拿着尺子模仿私塾老先生的语气与动作,到位的表演在全班师生面前展示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私塾读书图,课堂气氛高涨,学生的表演积极性也被大大激发。学生通过表演可对文本中角色说话的语气、表情、动作加以揣摩,对文本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入,自然也可对作者情感加以更好地把握。

4.读为海,激起“写”之浪

在《桥》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凶、慌、敬、悲”四种不同的感情朗读课文,并不失时机,适时地问:“同学们,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在这一问题中,学生需紧扣“桥”字,采用一两句简短的语言将对老汉的崇敬和追思之情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写作将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共鸣释放了出来,诗歌中的人物与画面跃然于学生眼前。

我们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读”占鳌头的作用,做到“读”出心裁、“读”领风骚。只要教师用慧眼去发现文本,用匠心去落实读书,引导学生踏上与作者、文本对话的 “通幽曲径”, 进入语言的“藕花深处”,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亦会走入豁然开朗的“别有洞天”。

参考文献:

[1]张 颂.朗读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王 欣,亓恒君.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读书[J].小学语文,2007.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