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创新素质

2017-06-22 16:59尹小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创新素质小学数学

尹小艳

【摘要】新形势呼唤着教育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小学数学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地位和职责,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依据学科特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并且落到实处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激发学生乐于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智力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我们每个教育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教学氛围,提供创新保证

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重要的前提和保证,而营造这一氛围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带到教师预定的圈子里,求得一个预定的统一答案,也不只是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相待与鼓励,而是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以达到学生主体的目标.创设这一情境,就必须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活动空间,而教师则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如,我在执教两位数乘法时,利用ppt课件,显示16×12,教师先从实际问题导入:每盒笔共16支,12盒有多少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这样把学生带入认知情境,个个兴致盎然.有的学生想出先求10盒多少支,再加上2盒的支数;有的学生认为先求10支一盒,12盒有多少支,再求6支一盒,12盒有多少支,最后合并相加;还有的学生把16拆成“4×4”或“2×8”,最后讨论能否用竖式表示.这样把计算不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操作技能,而是通过合作研讨,增强了思维含量.整个教学氛围宽松和谐,学生主体性强,大大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到新意识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学要凭这个例子促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推陈出新.那么怎样用好例子举好这个“一”呢?其实,这里的“一”并非完全单一的、孤立的知识,很多是一个个的数学知识板块,它蕴含着某种思维、方法和体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得出规律,达到获得知识板块,有助理解和迁移创新的目的.如,教学小数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试算,当学生算对了就问:“你是怎样想的?”当学生不会时可设问:“能否把它转化已学过的知识来考虑呢?”“举一”后重在“反三”,不“反三”,思维的创造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反三”的过程是发散求异促创新的过程,它是迁移的根本目的,对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如,在教学完“圆的周长”后,问:用一根长80厘米的细绳子能绕一个直径为7厘米的茶杯三圈吗?这种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只有这样“授之以渔”,学生的思维才会达到辩证的水平,对一些似是而非、易于混淆的问题才不至于简单地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对立统一中寻求确切的解答;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大有发展.

由于生活中信息传递是多途径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量子技术等都可以带来挑战,呈现的形式也可能是文字、声音、图表、信息,或许是杂乱无章的,需要进行整理和选择,因此,教学方法上还要密切注意对一些内容进行改组和改造,使之更富有思想性、启发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如,应用题要打破单一的文字表述,编拟些对话式、图表式等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让知识贴近生活,切入实际.不但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而且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创新头脑.

(三)加强学法指导,激发创新欲望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在学法指导上,鼓励学生提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使学生提出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呢?其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通过“自学、提问、验证”的方式启发学生多提问,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一旦学生提问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做出鼓励性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从而养成提问的好习惯.

其二,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的提问,特别是含“金”量高的问题视作珍贵的礼物,当作教学高潮的来临,也往往是这些问题能帮助教师拓展思路,调整教学思路.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阐述单位“1”后,一名学生问:“草地上有6头牛、5只羊、4个小孩,能把它们看作单位‘1吗?”问题很有见地,就草地上的牛、羊、人这不同类事物来说,不可看作一个整体,一般来说,我们把一个或几个同类事物看作单位“1”.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要渠道,自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渠道.如何使之落到实处呢?这就应该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把创新素质的具体表现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一)在新知的导入中,培养学生好奇

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众所周知,兴趣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事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探索.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由于接触离奇的情境,肯深入思索事物的奥秘,就能把握特殊的微相观察它.例如,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说:“请同学报出一个数,老师能马上断定能不能被3整除.”一试果真如此,学生觉得很有趣,继而好奇而追根究底,对此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会积极地去探求.如,教“圆的周长”,让学生测量周长和直径的长度,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后发现周长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这正符合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所发现的圆周率.

(二)在新知的探索中,培养学生好问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好问,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他们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有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S=(a+b)h÷2.三角形的面积S=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学生的提问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法测: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再如,教学“体积”的概念:物质所占空间的大小.而空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展示空间的长度、宽度、高度.也可利用实物,通过具体实物,加强学生直观感,便于理解接受.

由此可见,由好奇到好问,由好问到好想象,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就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接,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知上的飞跃.正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的:“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

(三)在新知的获取时,培养学生敢疑

小学生年龄小,经验不足,他们的认识还处于很低的水平,因此,教育学生不要迷信教材、教师等“权威”,而要用自己的脑子去反思,内化成自己的真知.当然,“疑”不是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从不同方位照射,透视问题的全部.如,有的低年级学生对加法的运算方法的“低位加起”生疑:“高位加起行吗?”其实从速算的角度来看,的确从高位加起要比从低位加起来得简便,只是从低位起比从高位起在进位处理上来得容易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习兴趣,有事半功培的效果.

猜你喜欢
创新素质小学数学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功效研究
创新教育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