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伟/江苏省宝应县副县长
转变发展方式 打造现代农业
闫 伟/江苏省宝应县副县长
宝应射阳湖省级湿地公园湿地保护
江苏省宝应县以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任务,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认真办好各项为民实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坚持以市场导向引领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发展动力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一是调整农业种养结构。以粮油高产增效创建为抓手,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5万亩以上。创建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20个,推广农业新品种10个,建成高效循环农业示范点5个,水生蔬菜面积发展到18万亩,新增藕田套养面积2万亩。有序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业,提升规模养殖比重,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70%。推进渔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广稻渔综合立体种养模式,探索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提升水产品品质,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二是推进农业“接二连三”。立足粮食、水产、水生蔬菜三大产业和有机食品特色产业,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求突破,实施农业规模项目20个以上。强化龙头梯度培育,支持引导宝粮控股、荷仙集团、水仙实业、宝莲生物等行业龙头强强合作、优势互补,新增市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农业龙头企业开票销售增幅8%。依托本地资源和乡土文化优势,在“种、养、加、销、休”上做文章,争创全国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2个。强化射阳湖荷藕产业示范园建设,争创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三是提供安全优质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引导、鼓励申报“三品一标”及名牌产品,新增“三品一标”30个,宝应中华鳖、大闸蟹、大米争创地理标志产品,争创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重点打造“一主三特”品牌,即做响做大“宝应湖”中国驰名商标,水生蔬菜主打“荷仙”牌、有机农产品主打“湖西岛”牌、粮食产业主打“宝粮”牌。鼓励企业借助农洽农展拓展市场,提高农产品整体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引入先进生产方式、营销手段和科学技术,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一是加强园区建设。重点打造环城设施农业、运西有机农业、东荡水生蔬菜、西湖特种水产、南部生态养殖、腰部粮油高产创建等特色区域。加快推进永久性“菜篮子”蔬菜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和“一圈两线”设施农业园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新增设施农(渔)业面积2万亩。依托宝粮集团和有机食品检测中心等现有平台,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二是拓展农村电商。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积极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加大农村淘宝建设力度,扩大与货通天下、苏宁易购、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引进知名电商企业2家。做大做强U宜佳、田田圈等本土电商平台,引导、支持宝粮集团、水仙公司等龙头企业借助淘宝、天猫、1号店等平台,开展农产品网上营销。农产品网上年销售2亿元以上。三是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发展连栋温棚、钢架大棚,示范推广农业新型机械,应用节水灌溉栽培、避雨栽培等技术,提升设施园区装备水平。加快粮安工程建设,新建3万吨标准化仓容,缓解粮食仓容压力。推动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新增大型农机具600台(套),新创市级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3个,实施犁耕深翻15万亩。
充分挖掘农业内外部增收潜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一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确保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增加工资性收入。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技能培训,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人。增加经营性收入。把全民创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围绕现代农业、新兴服务业等创业领域,发挥大学生村官、村干部创业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农民创业,扶持自主创业1000人以上。增加财产性收入。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扫尾工作,做到量化到户到人,有效扩大农民财产权益。规范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农村发展要素顺畅流动,力争全年农村产权交易3.5亿元,实现资产增值溢价。增加转移性收入。认真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政策惠农力度。继续强化农民负担监管,确保农民负担只减不增。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重残等保障标准,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二是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锁定“2020年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这一目标,坚持“输血”“造血”结合,增收、节支并重,进一步增加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规范农村“三资”管理,严格控制支出项目和额度,严肃执行债务监管制度,全年化解村级不良债务5%以上,120个村实现零债务,无债村率达50%。实现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0万元以上。三是扎实开展精准扶贫。按照“一人不少、一户不落”的要求,强化结对帮扶,靠实帮扶措施。建立党委主导、政府主抓、部门主推、干部主攻、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继续以产业扶持、就业援助、生活保障、教育资助、医疗救助、社会帮扶等为重点,打好“攻坚战”,啃下“硬骨头”,力争所有低收入农户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以上,完成扶贫脱贫任务。
以“263”专项行动及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为契机,实施宝应湖“三退三还”工程,进一步突出生态优先地位,挖掘绿色发展潜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技术,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应用示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推进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划定禁养区、限养区,确保规模化养殖场治理率达60%。二是彰显生态有机特色。以有机农业开发区和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宝应核心区为依托,加快企业基础设施改造,持续推进50亿元生态有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围绕有机稻米、大闸蟹、荷藕等优质产品,加快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增有机农(渔)业面积5000亩。三是加强镇村造林绿化。巩固全国绿化模范县创建成果,实施生态大走廊、生态家园、森林湿地恢复保护三大工程,成片造林5000亩,重点镇、一般镇镇区分别建成生态林地100亩、30亩以上,村庄绿化整体推进村20个,植树100万株。生态大走廊围绕一批绿化工程,全面提升京杭大运河、潼河两侧1公里范围内以及整个运西区域造林绿化水平。生态家园围绕村庄绿化,每个镇整体推进1~2个行政村,创成省级绿化示范村10个。森林湿地恢复保护围绕湿地生态功能修复,新增自然湿地保护面积3000亩。
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一是完善基础设施。依托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17万亩。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抓好里下河洼地整治项目,改造庆丰灌区,继续实施小农水重点县等工程建设。实施省道331宝应段改扩建工程,建成沙氾公路柳堡段,规划建设曹夏线。推进县乡道大中修,提档升级农村公路50公里,改造危桥15座,新建农桥136座。二是改善生态环境。坚持日常管护与重点治理并举,进一步深化县镇村三级巡查、责任落实追溯和镇级管护机制,推进村庄管护规范化、常态化、精致化。继续推进星级村庄环境提升和后进村村庄达标,全面完成沿宝应湖村庄环境整治。开展运河综合整治,今年重点取缔拆除城区、盐城两个取水口
场及各类堆场,同步恢复运河生态环境。三是优化公共服务。持续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教育信息化和装备提升工程,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发挥医联体综合效应,4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投入使用,加强村居卫生室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完善村级便民服务体系,启动建设一批村级文化广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艺术普及,新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0家。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注入新动力。一是扎实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和省实施意见,努力争创省“三权”分置改革示范县。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进场交易、规范操作。健全农村产权交易监管制度,实现交易进场全覆盖、无死角,杜绝暗箱操作和场外违纪违法交易。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资源性资产确权、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积极推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二是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提高新型主体发展质态上下功夫。发展一批家庭农场。重点发展100~300亩适度规模家庭农场,新增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30个。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坚持政策驱动、典型带动和服务促动,着力培育壮大种养大户。规范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家庭农场联合成立合作社,发挥合作社示范典型带动作用,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典型15个。扶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加强管理,加大投入,提质增效,更好发挥企业在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新增亿元龙头企业1家。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基地。鼓励下乡返乡农民创业,建设创新创业基地5个以上。三是探索建立用地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快编制镇级土地利用规划。在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前提下,加大盘活集镇及周边存量建设用地力度。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严禁违法违规开发。□
稻鸭共作有机水稻栽培集成技术